|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5清政府第一次求和受辱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對奉天前綫危急及皇太後主和,光緒帝又急又恨,連日不得安眠。他左思右想,除了督促李鴻章抗戰之外沒有其他辦法,衹好提起朱筆,寫了一道諭旨,令軍機處電寄天津。次日李鴻章接到諭旨一看,上面這樣道:“前因旅順防務緊要,電飭李鴻章親自巡歷,激勵守禦,迄今旬日,不見一字復奏。此外電詢飭查文件,亦多無復電。當此軍情萬緊之時,豈容如此玩誤!‘定遠’等船,迄今尚未修好,不知丁汝昌所司何事?殊堪痛恨!‘定遠’、‘來遠’為該軍製勝利器,著丁汝昌即日前往旅塢,將兩船帶出;倘兩船有失,即將丁汝昌正法!
李鴻章當稟遵諭旨辦法,諒也無從再為捏飾。旅順援兵仍著設法運送,不得來往冒險漠視不救。並著即日復奏。欽此。”
李鴻章閱畢,立即派人傳軍事顧問漢納根來商議。不久漢納根來總督署見李鴻章,兩人寒暄畢,李鴻章問道:“閣下諒必知曉,奉天前綫吃緊,皇上屢令陳奏,在下實在無計可施,不知閣下有何良策?”漢納根答道:“前已陳述,禦倭之根本辦法在於以退為守,練新軍,購快船,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李鴻章說:“對,此係周策,但目前如何應急?皇上著派援軍,海上可運送否?”漢納根搖手說:“不可。倭艦衆多,而且都是快船,萬萬不能出海護送援軍。我方有限的艦船,以保衛炮臺為妥。”李鴻章問:“那麽援軍不輸送了?”漢納根答:“可以不送,令宋軍門以退為守,時時增兵。現雖衹有萬人,封凍後可添至數萬,兵力亦可漸厚。”
於是李鴻章復奏光緒帝:“昨奉真電諭旨。敬悉。旋即電飭丁汝昌帶六船來津面商,今晚可到。漢納根到津過晤。漢說,倭既據金灣,其快船雷艇必聚大連灣海澳,時在旅口遊弋。我艦挾運船往旅,必有大戰,以寡敵衆,我艦難保,運船必毀,力勸毋輕一擲,仍回威海,與炮臺依護為妥……”
李鴻章剛將此折電緻北京,又接到慈禧太後的懿旨:“連日據奏,金州、大連灣失守,旅順口受睏,灣旅情形萬緊。現金旅電斷,消息難通。頃據旅順河泊司英弁賈禮達,附運兵船回津來京面稱:‘連日倭快輪雷艇時來旅口窺伺,商輪畏阻,不敢冒險運兵。’如此情形,與其坐等待斃,不如與倭議和。著李鴻章遣天津稅務司德璀琳赴倭,試探講和條件,然後從長計議。”
李鴻章見此懿旨,求之不得,立即派員將德人德璀琳請到總督署,對德璀琳說:“目下旅順口危急,前綫屢次來人求援,均因倭艦封鎖渤海,援軍不能運送。今奉太後懿旨,為免遭兵燹,不忍生靈塗炭,指名閣下赴東洋試探講和事宜,望閣下迅即動身如何?”德璀琳滿口答應道:“我身為天朝官員,食厚祿承鴻恩,義不容辭。”李鴻章見德璀琳一口答應,愉快地道:“中外原為一傢,閣下如此厚愛天朝,本大臣代表朝廷感謝。”說畢,站起來嚮德璀琳拱手作揖道謝。德璀琳也站起來,連聲說:“不敢當,不敢當,中堂請坐。”兩人重新入座。
李鴻章接着問:“那麽何時動身?”德璀琳答:“就明天吧。”李鴻章說:“明天太倉促了,緩幾天無防。”德璀琳說:“軍情刻不容緩,决定明天走。”李鴻章說:“好,那麽就勞駕了。請稍等,待我備一書翰交給伊藤博文。”片刻李鴻章持一書翰從書齋出來,交給德璀琳。於是兩人握手,德璀琳告退。臨行前,德璀琳請頭品頂戴,李鴻章權宜授予。
11月22日,德璀琳偕英人泰勒(德的私人秘書)和立嘉(李的顧問)從大沽口乘德國商船“禮裕”號東渡抵達神戶,當天訪問兵庫縣知事周布,說明自己乃為媾和而來,並請求面會伊藤首相,呈交李鴻章的手書。周布當即電告在廣島的伊藤博文。
第二天伊藤派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已代治到神戶,嚮知事周布傳達訓令。至28日,周布於神戶中國會館和德璀琳會面。周布直截了當地傳達伊藤首相的訓令:“一、臺端(指德璀琳)乃非經正當手段續任命的使節,因此不能和臺端會面;二、今兩國正在交戰,倘有事商議,中國須通過正當手續派遣具有能充分發揮實效之資格的人前來;三、即使帶有李鴻章的書翰而欲以此舉作為派遣正式使節的準備工作,也必須是中國官吏,而具有權力,能完全代表中國政府的人。”訓令傳達完畢,周布說:“由於上述理由,總理大臣不能和臺端會晤,所帶來的清政府照會和李鴻章的書翰也不能接收。”
德璀琳如此受辱,羞得滿臉通紅,衹好扯謊道:“尊命悉,但李鴻章的書翰今晨已經郵寄給伊藤首相,另外附我的一封信。且因接電,令我迅速回津,故我明天即將解纜。”說畢匆匆走出中國會館,將李鴻章給伊藤博文的信從郵局寄到廣島。
兩天後,伊藤收到清政府的照會和李鴻章的私信。清政府的照會這樣寫道:“照得我大清成例,與各國交際素尚平安。現與貴國小有齟齬,以幹戈而易玉帛,未免塗炭生靈。今擬商彼此暫飭海陸兩路罷戰,本大臣奏奉諭旨,遵即令頭品頂戴德璀琳立即馳赴東京,賫送照會。應若何調停復我平安舊例之處,應請貴總理大臣與德璀琳商,言歸於好。為此照會,請煩查照施行。”李鴻章的私信這樣寫着:“我大清以與列國保持和平為歷代謨訓,曩不幸與貴國啓釁,友交一變為交戰,使蒼生蒙受疾苦。因茲提議兩國姑息師水陸,休止交戰。鴻章以此為得策,上奏於我大皇帝陛下,得其上諭如下:‘德璀琳居我朝官職數年,誠足信賴托以重事。朕茲命李鴻章盡以朝議所决定詳密告德,俾德遄往日本。有所臨機措辦,德應經由李鴻章以機密電報急奏於朕。’奉上諭,遣一品德璀琳至東京呈此書,俾悉以如何條件恢復和平,兩國交誼復舊。”伊藤伊文讀畢,將清政府的照會和李鴻章的私信放置一邊,根本不予理睬。
11月29日上午6時,德璀琳一行仍乘“禮裕”號由神戶返航,回到天津,嚮李鴻章復命。這樣,德璀琳冒然而來,悵然而返,幸而來去百姓不知,不然羞煞了皇太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