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人际关系的解析   》 第30节:第3章(11)      朱瑟琳·乔塞尔森 Josselson, R.

  虽然我们必须被某个我们感觉足够强壮的人抱持以防止我们坠落在地,我们也可能依恋某个虚弱的人。正如费尔贝恩(1954)指明的一样,最重要的是他人的回应性,而不是回应的种类。乔治亚说到她给她非常容易伤心难过的母亲打电话诉说自己被解雇的事。“我知道如果我告诉她,她只会担心,这对我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她的担心仍会让我感到好受一些。”仅仅知道有个人在情感上对我们有所回应,这本身就有所帮助 。
  如果,如同鲍比所坚持的一样,依恋是一套根植于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系统,那么依恋的体验并不必须有认知上的解释。我们之所以需要拥有依恋对象是因为那就是我们被规划的方式。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感到无法忍受的孤独之痛 。
  分离和丧失:依恋的黑暗面 与被抱持的体验相对比,依恋的体验是明确的。我们依恋于某个特定的人,并不再接受其他替代人。(然而,我们可以被很多人抱持。)那么,对依恋来说,就会有遭受丧失之痛和必然的悲伤的风险 。
  分离焦虑是依恋系统遭遇危险的信号。在经典精神分析中,信号性焦虑是对自我的一个警告,警告无法抵挡的恐慌可能正在逼近,分离的痛苦以同样的方式警告个体:令人无法忍受的孤独(抛弃)即将来临。面对分离的痛苦,个体(任何年龄)会抗拒、恳求或愤怒。对年幼儿童来说,在寻找丢失的人的过程中,所有其他的功能和行为都停止了。儿童会哭泣、抗拒、坚持要那个他依恋的人重新回到身边。同样条件下,成人可能会哭泣、恳求和愤怒,并试图通过威逼或全部其他关系的技能来恢复依恋纽带 。
  我们对依恋对象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回应性;回应的纽带似乎并不如回应的存在本身更重要。任何回应都会维持既存的依恋,也就是说,除了忽视之外的任何回应。依恋行为的表达是要唤起回应,“处于情感联系之中”就是它的要求 。
  由于对依恋对象的强烈需求,儿童很快知道哪些行为和要求能够引起回应、哪些不能引起。这种人际间学习在青少年时期继续进行,并持续到成年期。通过方法和回应之间复杂和精细的交易,依恋关系的形态和风格就形成了。安吉拉说,“在整个高中期间,我最好的朋友每天晚上18:10准时给我打电话。即使我们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前刚刚见过面,并且也没什么新鲜事要说,我们还是要在晚饭之后说说话。当电话铃响的时候,我们家的每个人都知道是她打来的,我知道我拥有这个朋友并且能够依靠她,感觉非常好。”大多数依恋关系都会发展成这样的仪式 。
  反过来说,对依恋的学习意味着要了解超过多少就是过犹不及了。对回应的需求在何种程度上可能使依恋对象感到负担过重并因此而退缩。例如,一个25岁的病人名叫埃里克,每当他的女友说她会给他打电话,但却没有给他打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焦虑以至于使自己陷入生气之中。当他最后联系上她的时候,除了讽刺挖苦和愤怒之外,他无法与她交流。她于是责怪他要求太多、占有欲太强,并威胁着要终止他们的关系。埃里克对依恋的强烈需求就这样对他拥有依恋的可能性产生了威胁。一些人如埃里克一样如此的恐惧(恐惧他们会把他们需要的人赶走)以至于他们根本不敢建立依恋关系 。
  在不幸的时候给朋友打电话,却无人接,这是生命中最糟糕的经历之一。打了电话却无人回应,无异于明白在这世上彻底的孤独、彻底的悲伤。因此,很多人发展出对抗依恋体验的僵化的防御方式。如果我们永不依恋的话,我们就永远不会被丧失或抛弃所伤。“我通常在人们离开我之前离开他们,”我的一个病人出于对丧失和抛弃之感的恐惧,说了以上这句话 。
  当代生活中的依恋体验 20世纪末的生活,生命职责变得异乎寻常的重,人类关系也日益脆弱,越来越多的人要与建立依恋的问题作斗争。“我想与一个永远都不会离开我的人在一起,”我的很多病人都这么说。但他们无法阻止自己去知道没有人会永远不离开他们这一事实。正如抱持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我们注定要坚持那些本身就没有根基的事情一样,依恋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依恋那些我们最终会失去的人。那么,对丧失和被抛弃的恐惧,无论是无意识的还是模糊的,都始终使依恋带有阴影。当这种恐惧过于强烈的时候,它就会排除依恋,要求个体享受他所恐惧的孤独 。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作译者简介(1)第2节:作译者简介(2)第3节:作译者简介(3)第4节:作译者简介(4)
第5节:作译者简介(5)第6节:作译者简介(6)第7节:作译者简介(7)第8节:第1章(1)
第9节:第1章(2)第10节:第1章(3)第11节:第1章(4)第12节:第2章(1)
第13节:第2章(2)第14节:第2章(3)第15节:第2章(4)第16节:第2章(5)
第17节:第2章(6)第18节:第2章(7)第19节:第2章(8)第20节:第3章(1)
第21节:第3章(2)第22节:第3章(3)第23节:第3章(4)第24节:第3章(5)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