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 附錄      瀟水 Xiao Shui

  (一)還是沒有結局
  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春秋中後期的浮光掠影,在這本書裏已魚貫而過。
  這本書上接春秋五霸,寫的是春秋五霸(“五大恐竜”)死後,出現在春秋中後期的十大蜥蜴。其中晉占三,楚占二,齊占二,吳占二,越占一。
  十大蜥蜴中,先是晉、楚兩國的蜥蜴南北爭霸。雖有,由於晉國、齊國、魯國相繼陷入君權旁落,卿大夫傢族專政,政出私門,交相內訌的悲哀局面,無力經營中原,南北爭霸的烽火漸熄,而南方的吳、越力量相繼雄長,號為霸主,威風不可一世,不過卻是乍盛乍衰。
  在這本書中,春秋中後期,中國思想界更有看點。出現了孔子、老子、孫武三大聖人。孔聖人為我們設定了入世的哲學,老子為我們打造了出世的法門。二人演習了一種對立與補充,使中國人獲得入世(不是入WTO)與出世之間的良好平衡感。孫武,“以正合,以奇勝”則是他的思想精髓,孫武偉大的兵法可以運用到人生社會各個領域。他是指導我們生存技巧的大師。
  這三位大手筆,給中國人規範了未來兩千五百年的文化內核。後代人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解釋、重述、引申或證實他們的思想大廈。可以說,春秋戰國是中國最富於創造性的時代。而於此同時希臘也出現了一些哲學家,有認為“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赫拉剋利特,認為靈魂不死、世界是由抽象的數主宰着的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研究了直角三角形,提出“畢達哥拉斯定理”,就是我國的“勾三股四弦五”。但是畢達哥拉斯這個傢夥死活不承認根號2的存在,還把反駁者滅掉活口。
  中國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頗有創新,發明了指南針的雛形“司南”,還有偉大的算盤。製作了青銅光學儀器——凹面鏡,能反射太陽光點燃易燃物,比希臘的阿基米德先生提前了三百年。中國又發明了農田分行栽培,不再是一團亂苗,而歐洲直到1731年才分行栽培。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六種歷法在不同諸侯內部使用,它們名目不同但都屬於“古四分歷”,把每年分成365又四分之一天,十九年七個閏周,略領先於希臘。
  但是論起冶鐵業來,中國就變得乏善可陳。西方世界比中國進入青銅時代早,進入鐵器時代也早。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我國的商王盤庚時期,西方一些地區就進入鐵器時代。波斯人的龐大帝國,也是靠着鐵器武器建立起來的。但他們的鐵都是熟鐵,溫度低,不溶化,從爐子裏取出來的時候,還會損毀爐膛,因此産量也低。這種不熔化的軟乎乎的鐵坨子,像半熟不熟的雞蛋黃,而衹能敲打成形,所以做不出太精細的器皿。
  我國在這本書的春秋後期逐漸開始了鐵的冶煉,遲於西方。但是我們發明了皮囊鼓風技術,用巨大的皮囊給爐子鼓風。不要小看這個皮囊,達到煉鐵的高溫全靠它扇忽呢,這個吞吞吐吐的皮囊在哲學家(老子)眼裏,還被比喻成偉大的宇宙。而且中國人的風箱一推一拉都能吹氣,叫“雙動式活塞風箱”,幾十上百人一起鼓動它,可以把火扇得很旺,以至於獲得了比西方更高出兩百度的高溫,達到一千兩百度上下!在這個可喜的溫度下,鐵礦石們愉快地熔化了,純粹液態的鐵水從爐中流了出來。趕緊把鐵水澆鑄進範具裏,冷卻以後直接成型。這就是偉大的生鐵冶煉與澆註技術——中國人的重大創新。它的優點在於,鐵水也易於成形,可以做成各種精細復雜的器具,而西方那個半熔不熔的鐵坨子(熟鐵),是很難敲打出一頂精美的王冠或者燈具的。比如,春秋後期,趙簡子用鐵水澆鑄出了一個大鐵鼎。而這對西方就是個難題:你很難敲打半熔不熔的鐵坨子成為鼎這樣的大傢夥,剛敲打完這一半,那一半來沒來得及敲就已經冷卻了,敲不動了。至於趙簡子在鐵鼎上鑄出法律條紋,對西方就更難了,你很難在鐵上刻字。而對我們就變的easy,衹要在澆鑄使用的範具上先刻出字來就行了。
  從此,中國的冶鐵業後來居上,産量高、易於成形是它的優點。而歐洲直到十四世紀有了水力鼓風爐,纔開始有了這種液態鐵,可以直接去澆鑄成形了。之前,他們一直是掄着大錘子,把半熔不熔的鐵坨子敲打成形,費力而且成形效果差——好在他們胳膊粗,力氣大。
  不過,我國這種徹底熔化後再澆鑄出的生鐵也有問題,雖然它比西方的鐵坨子(熟鐵)堅硬,但是比較脆,不耐碰擊,用於澆鑄農具、工具、餐炊具還行,但作不了武器,上了戰場就兩半兒了。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武器還是青銅壟斷的。
  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從前,犁尖用石頭或青銅作的,不結實,禁不起蠻牛拉,所以都是人來拉犁,肩膀上起泡,很不爽。套上了V形鐵刃以後,可以用牛來拉了,堅固輕便,於是牛耕在春秋後期出現了,大大提高了農業效率。牛耕解放了人們,但人們並沒有因此閑着,相反更加繁忙了。人們拿着鐵工具去幹別的活:女孩捏着鐵針和鐵小刀裁縫衣服,男生攥着鐵錐、鐵鑽雕琢漆器、木器、玉器。
  當然鐵器還改變了人的生活,表現為:人們可以吃到晚飯了。夏商周以來傳統是一日兩餐(上午和下午)。但是春秋末期,鐵製工具帶來生産效率的提高,刺激了人們的欲望。人們不但沒有因此而輕閑,反倒越發忙碌了,以弄出更多的奢侈品,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由於忙碌,晚上需要加班加點搞生産。於是必須點上油燈,以方便幹活,人們睡得也晚了。油燈遂被普及——春秋末期的夜晚,你可以看見到處都有黃暈的燈光閃着,這是從前幾千年所沒有過的奇觀。晚上點着燈幹活,又導致了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人們被迫開始吃晚餐。於是,每日有三餐了。吃晚餐、點油燈,是當時最時髦的事情,當時的大都市,到處閃着藍幽幽的微弱鬼火。燈光可以照見飯裏有沒有bug!
  吃完晚飯的人們,趕緊收拾掉碗盤,抹抹嘴再加班幹點活。現在不也是這樣嗎?我每天都要敲弄計算機寫到深夜,跟春秋時代做夜工的人們,一樣埃
  (二)本書大事年表
  (公元前592年——公元前473年)
  592年晉會魯、衛、曹、邾。晉郤剋執政。
  590年魯“作丘甲”,備齊。
  589年晉、齊戰於鞍,齊大敗。晉齊結盟。楚伐魯,魯請和。楚、魯、秦、宋、齊、鄭、衛、陳、蔡、許等盟於蜀。
  588年晉、衛盡滅赤狄餘部。
  586年鄭、許在楚爭訟,鄭敗。鄭、晉盟於垂棘。晉會齊、魯、宋、衛、鄭、曹、邾、杞盟於蟲牢。
  585年吳壽夢立,稱王。晉自絳遷都新田,號新絳。
  584年楚伐鄭,晉會齊、宋、衛、魯、曹、莒、邾、杞之師救之,楚師敗。諸侯盟於馬陵。晉使申公巫臣至吳教吳伐楚。吳入州來。吳盡取蠻夷屬楚者,始大,通於中原。
  583年晉殺大夫趙同、趙恬,復立趙武。
  582年晉會齊、宋、魯、衛、鄭、曹、莒之君於蒲,吳王不至。晉釋楚大夫鐘儀使歸求和。楚使公子辰如晉,請修好。
  580年宋華元使晉、楚,謀兩國和好。秦、晉隔河而盟,秦歸而背盟。
  579年宋華元第一次弭兵,晉、楚盟於宋。秦召白狄伐晉,晉敗狄於交剛。
  578年晉會諸侯伐秦,大敗秦師於麻隧。
  576年楚背盟攻鄭、衛,鄭敗楚師。晉等諸侯國與吳會盟於鐘離。
  575年晉楚戰於鄢陵,楚敗。
  574年晉厲公滅欲氏,胥氏族。楚滅舒庸。
  573年晉欒氏、中行氏殺晉厲公,立悼公。晉悼公施新政。楚、鄭伐宋。
  572年晉率諸侯之師圍彭城,彭城降。
  571年鄭受楚命伐宋。晉會齊等諸侯圍築城虎牢逼鄭。鄭服晉。
  570年楚令尹子重率師攻吳,敗,子重卒。晉、周、魯、宋、衛、鄭、莒、邾盟於雞澤,吳王不至。
  569年晉用魏絳和戎之策,戎歸服。
  568年晉、宋、魯、陳、衛、鄭、曹、莒、邾、滕、薛、吳、鄫盟於戚,諸侯戌陳以備楚。楚伐陳,晉率諸侯救之。
  567年齊滅萊。
  566年楚圍陳。晉會諸侯於廉為,謀救陳。陳君逃會。
  565年晉會諸侯於邢丘,以命朝聘之數。楚伐鄭,鄭請和。
  564年秦乞師於楚,將以伐晉。楚駐軍武城以為秦援。晉率諸侯之師伐鄭,鄭請和,諸侯與之盟於戲。楚伐鄭,鄭與楚和。晉用魏絳謀息民。
  563年晉與諸侯及吳會子於祖,滅偪陽,予宋。鄭五族作亂,子産等平亂。晉會諸侯之師築城虎牢而戌之。鄭請和。楚救鄭,諸侯之師退。鄭與楚盟。
  562年魯三桓作三軍,三分公室。晉會諸侯,與鄭盟於毫。楚、秦伐鄭,鄭服。晉會諸侯伐鄭,鄭又請和於晉。
  560年吳伐楚,楚敗吳。
  559年晉率諸侯會吳於嚮。晉率諸侯之師伐秦。
  557年晉平公會宋、魯、衛、鄭、曹、莒、邾、杞、小邾之君子湨梁。晉攻許,又攻楚,晉、楚戰於湛阪,楚大敗。晉師至楚方城,伐許而還。
  555年齊攻魯,晉會諸侯之師伐齊,戰於平陰,齊敗。
  554年鄭國人暴動,殺執政子孔,子展掌國政,子産為卿。齊靈公卒,內亂。齊和晉盟於大隧。
  553年晉率諸侯與齊莊公盟於澶淵。
  552年晉範宣子逐欒盈。晉會諸侯於商任,為禁錮欒氏。
  551年孔丘出生。晉與諸侯在沙隨盟,再次禁欒氏。欒盈自楚奔齊。
  550年陳役人暴動,殺貴族慶比。欒盈入晉,晉殺欒盈,盡滅其族。齊伐衛、攻晉,晉退齊師。
  549年晉範宣子為政。晉會諸侯於夷儀,謀伐齊。楚會陳、蔡、許之師伐鄭以救齊。晉率諸侯救鄭,楚退兵。齊為周築王城。
  548年晉會諸侯伐齊,齊內亂,崔杼殺莊公,賂晉,諸侯與之盟於重丘。晉趙文子(武)執政,令薄諸侯之幣。楚滅舒鳩。楚“量人修賦。”
  547年楚、秦攻吳、伐鄭。
  546年宋嚮戌弭兵,晉、楚盟於宋。
  545年齊、陳、蔡、北燕、杞、鬍、瀋、白狄等國君朝晉,又朝楚。楚令尹屈建卒,晉趙武赴楚吊喪。
  544年吳攻晉,晉俘殺餘祭。吳季札聘魯、齊、鄭、衛、晉等國。
  543年鄭執政子皮將權交子産,進行“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恤,廬井有伍”等改革。
  541年晉、楚會諸侯於虢,重申宋之盟。晉敗無終和各部狄人。
  540年晉韓宣子聘魯、齊、衛國等國。
  539年齊晏嬰使晉,見叔嚮曰:“齊其為田氏矣。”叔嚮曰:“公室將卑。”
  538年楚使伍舉聘晉,求會諸侯,晉侯許之。諸侯朝楚,會於申。鄭子産“作丘賦”。吳伐楚,進入棘等三地。楚築城於鐘離等以備吳。
  537年魯三桓四分分室。楚晉聯姻。楚會諸侯之師和東夷伐吳,晉從楚,吳早設備,楚無功而還。
  536年鄭子産鑄刑書。楚伐徐,吳救徐,楚攻吳,吳敗楚。
  535年北燕和齊結盟、聯姻。楚靈王建章華臺。
  534年陳公室之亂。楚滅陳。
  532年齊田氏聯合鮑氏滅欒氏、高氏。
  531年楚靈王誘蔡靈侯。楚滅蔡。
  530年晉滅肥。楚圍徐以懼吳。
  529年楚復陳、蔡。晉會諸侯於平丘。吳滅州來。
  527年晉伐鮮虞而剋鼓。
  526年齊攻徐,徐請和。齊、郯、莒、徐盟於蒲隧。
  525年晉滅陸渾之戎。楚、吳戰於長岸,楚先勝後敗。
  524年宋、衛、陳、鄭均發生火災,子産生確除災。周景王鑄大錢。
  523年邾、郳、徐會宋公盟於蟲。齊攻莒人紀。楚城州來,防吳。
  522年楚平王殺伍奢、伍尚,伍員奔吳。鄭子産卒。
  521年晉、齊、衛等諸侯之師平宋亂。
  520年晉滅鼓,周王子朝逐悼王,悼王卒。晉伐王子朝,立敬王。
  519年周王子朝攻王城,敬王出奔。吳攻州來。吳、楚戰於雞父,楚敗。楚城郢防吳。
  518年楚水軍攻吳,壏從楚師。吳逐楚師,滅巢及鐘離。
  517年晉趙鞅會諸侯之大夫於黃父,謀平周亂。魯三桓逐昭公,昭公奔齊。
  516年齊會魯、莒、杞、邾於鄟陵,謀送魯昭公回國。晉伐王子,奉敬王回國。王子朝奉周之典籍奔楚。晉師戌周。
  515年吳乘楚喪伐楚,圍潛。吳公子光乘機殺王僚自立,是為吳王闔廬。公子掩餘奔徐,公子燭庸奔鐘吾。晉會諸侯於扈,謀周、魯事。
  514年晉滅祁氏、羊舌氏,在其原采邑地設縣,六卿掌權。
  513年晉趙鞅鑄範宣子刑書於鼎。
  512年吳俘鐘吾國君,滅徐。徐君奔楚。吳采伍員擾楚之計。
  511年吳擾楚,攻楚潛、六等地。楚師出,吳即退兵,楚疲於奔命。
  510年吳始伐晉。晉等諸侯為周築城。
  508年吳敗楚師於豫章,破巢。
  507年楚令尹子常囚蔡、唐國君,嚮兩國索賄。蔡請晉伐楚。
  506年晉會十八諸侯國於召陵,謀伐楚。晉卿荀寅求貨未得,辭蔡侯伐楚之請。吳與唐、蔡伐楚。吳楚戰於柏舉,楚敗。吳入郢。楚昭王出逃。楚大夫申包胥赴秦救求援。
  505年晉入吳。秦救楚。秦、楚聯軍敗吳、滅唐。吳王弟夫概潛歸自立為王,敗而奔楚。吳王闔廬與秦、楚再戰,大敗。楚昭王還郢。
  504年吳伐楚,敗楚師。楚遷都鄀。
  503年晉大夫籍秦迎周敬王入居王城。
  501年鄭駟歂殺鄧析,用其竹刑。
  500年齊、魯夾𠔌相會,孔子相禮。晉圍衛,齊、衛、鄭會於安甫,共抗晉。
  499年魯與鄭結盟,叛晉。
  498年魯與齊盟於黃。
  497年齊、衛攻晉河內。晉趙鞅殺邯鄲午,其子據邯鄲叛晉。範、中行氏攻趙鞅,鞅奔晉陽。知、韓、魏氏奉公伐範、中行氏。範、中行氏逃朝歌。趙鞅代範鞅為政。
  496年楚滅頓。吳晉戰於檇李,吳敗,吳王闔廬傷而卒,子夫差即位。晉圍朝歌,魯、齊、衛謀救範、中行氏。晉師敗範、中行氏,又敗鄭、范氏聯軍。
  495年楚滅鬍。
  494年楚圍蔡,蔡降楚。吳晉戰於夫椒,晉敗,吳入晉,句踐降吳。齊、衛合師救邯鄲晉之叛軍,圍晉五鹿。齊、魯、衛和鮮虞再攻晉,奪棘浦。晉攻朝歌。
  493年齊送糧援范氏,鄭軍護送;晉趙鞅誓師,敗鄭於鐵,奪糧千車。蔡遷州來。
  492年晉趙鞅圍朝歌,範、中行氏奔邯鄲。
  491年楚伐蠻氏,晉執蠻子歸楚。齊、衛援范氏,圍五鹿。晉趙鞅圍邯鄲,邯鄲降,中行氏奔鮮虞,齊納之於柏人。
  490年晉圍柏人,範、中行氏奔齊,晉亂平。
  489年晉攻鮮虞。齊田氏、鮑氏滅國、高氏、殺晏孺子,立悼公。
  488年吳、魯會於鄫。魯伐邾,邾求援於吳。
  487年宋滅曹。吳為邾伐魯,後訂盟。
  486年吳開鑿邗溝,溝通江淮,準備攻齊。
  485年吳會魯、邾、郯之師攻齊。齊田氏殺齊悼公,立齊簡公。吳水軍從海上入齊,為齊師所敗,吳退兵。
  484年吳、魯攻齊,戰於艾陵,齊敗。吳王夫差殺伍員。
  483年魯“用田賦”。吳會魯、衛國君。
  482年吳挖深溝連沂水、濟水,北上與諸侯相會黃池,吳、越爭盟。越乘機攻吳,破吳都姑蘇,吳請和。
  481年魯《春秋》絶筆。宋桓魋之亂。齊陳成子(田常)殺齊簡公,立齊平公。
  479年孔子卒。楚平白公勝之亂。
  478年越攻吳,大敗吳軍於笠澤。衛工匠暴動,戎人殺衛莊公。楚滅陳。
  477年巴攻楚,圍鄾,楚敗巴。
  476年越攻楚。楚伐東夷,三夷和楚盟。
  475年越圍吳。
  474年越派使者通魯。
  473年越破吳都,吳王夫差自殺。越滅吳。句踐北上與諸侯會於徐州,緻貢工周,周元王賜胙,命為伯。
  (三)齊國人好勇
  山西的晉國單兵和山東的齊國的單兵相比,哪個更能打,恐怕這就像關公戰秦瓊一樣,很難回答。
  相比之下,恐怕還是齊國人厲害。
  齊國人好勇,個個都是武鬆。據《晏子春秋》講:“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轂擊就是用車輪的突出的軸相撞。意思是,齊人在大街上駕車,相遇不讓,彼此撞擊,並以此為樂,以此標榜勇敢,可見當時齊人確實好勝、好鬥、好勇。
  當初,姜子牙保存了東夷族勇武率真的古風,故形成了齊國人好勇的地域特色,一直保存到春秋戰國。
  到了漢朝,一般人出門是帶個錢褡褳,唯獨齊人出門都帶刀,跟江湖大俠似的,可見其輕生犯死之勇,源遠流長。
  但是,打仗並不是單兵之間揪頭髮、挖眼睛,互相拿腳踹,而是整體團隊協作。司馬遷說:齊人“怯於衆鬥,勇於持刺”,就是說單兵作戰能力還可以,但群體作戰卻不行了。典型的例子譬如本書開頭的“鞍之戰”。
  鞍戰開始時,齊國左軍統帥高固,單身趨車衝擊,用一塊石頭繳獲了晉人一輛戰車,以上卿的身份而逞匹夫之勇,這是一件大壞事。帶兵的這麽肆意破壞軍隊秩序,心血來潮,那下面的將士自由散漫、不從將令,就更司空見慣了。
  這樣逞能的軍隊,遇上小股軟弱的敵兵,還可以贏個暢快淋漓,但遇到敵人組織嚴密,配合有度,就會逐漸由勇轉亂,調度失靈,陣腳混亂了。
  打仗,是有組織的係統工程,而不是打群架。善於整體組織運作的一隻軍隊,可以成為一臺殺人機器,使勇敢者和軟弱者都不會單獨地進攻和退縮,有組織地殺傷敵人;而不善於整體組織運作的軍隊,即便個個都是大俠,合起來也殺傷力有限,也是烏合之衆,1+1小於2,甚至人數越多,加起來總和越校
  但是,打仗並不光看單兵,卻是真理。晉人久經沙場,在長期對楚的爭霸戰中,總結出很強的軍隊組織技術和指揮調度進攻技巧,部隊也適應了高效率地響應這種指揮調度。於是七八萬人的總體調度有方,威力疊加,勢不可擋。而齊國人卻沒有大戰經驗,不善於整體組織運作。齊軍之敗,正是意料之中。至於單兵的戰力比較,反倒衹在其次。
  高固,是貴族出身,未必懂多少軍隊指揮藝術,他衹會喧嘩餘勇可賈,以為大傢都玩命就能贏,實在不是稱職的將軍。而且,“勇”是一個不可數名詞,也不可以一份份地兜售。
  他的國君齊頃公也是一樣,他叫囂“滅此朝食”,馬也不批甲,就衝出去了。這說明他和高固一樣,都輕視軍隊的整體組織運作技術,天真地以為衹要胳膊粗力氣大膽子大就能打勝仗。這實在是不懂兵埃
  齊軍在“鞍之戰”大敗,敗得可謂一點都不冤。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齊軍將領高固的“餘勇可賈”和齊頃公的“滅此朝食”,確實讓人心壯之,有豪勇,代表了山東齊人“勇”的特色。這跟武二爺不聽勸阻,硬去打虎,是一脈相傳的。
  (四)生死冤傢-夫差、伍子胥
  夫差賜劍給伍子胥,伍子胥怒而自殺。有論者認為,伍子胥居然鬥不過伯嚭,被伯嚭讒言害死,可見他能力之笨。其實,君子嚮來輸給小人,這就好比香氣和臭氣戰鬥,一定是臭能勝香,而香不能敵臭。
  其實,伍子胥之死,關鍵還不在於伯嚭的讒言,而在於伍子胥與夫差本人之間的直接長期對立衝突。
  吳王夫差和伍子胥之間所有的衝突,糾其起源,還是在對越國的政策上。
  為什麽在對越政策上,夫差死活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建議呢?
  傳統的理解,簡單歸結於夫差的愚蠢和剛愎,不聽諫言,其實非也。夫差不接受伍子胥的滅越建議,是因為伍子胥之該論頗不足以服人!讓越國當附庸,相比於滅掉越國,其實有很多的好處:
  1、節省了你用於派駐占領附庸國領土的軍隊。
  2、不但節省了你的軍隊,附庸國還可以出兵贊助你去打別的國傢,更有助於推動你的爭霸事業。這是因為:命之為附庸的話,你是多了一個幫你的同盟;而吞併對方的話,你則多了一個消耗你力量的爛泥坑和死仇。
  3、富強了你的國力。因為附庸主動送上財貨來(如勾踐“空其國庫”地給吳人送東西)。附庸送來的可能比你主動占領去搜刮得到的還多。
  4、以附庸而不是兼併這種極端形式相處,可以緩和兩國敵對矛盾,有利於吳國的地區安全。
  5、滅國會導致其它霸權國傢的國際幹預,你不得不為守禦這個國傢,付出更大精力和代價。這體現在現代世界中非常明星,很多大國寧可讓小國當他的小弟而不是滅掉他——因為他不敢,怕別國干涉。在中國d先秦也是一樣,譬如戰國時代齊泯王吞滅宋國,引發了國際幹預,使得齊國不得不退出宋國,甚至齊因此幾乎亡國。
  6、附庸還可以成為你與敵對國傢之間的緩衝地帶,避免你本土直接遭受戰火殘害。你還不必大量動用本土資源去補充附庸而是可以集中力量用於其它方向,減少了你國傢防禦(指一旦吞併附庸以後)的壓力。
  總之,設為附庸是有很多重大好處的。當然,當附庸也有壞處:一旦主子國國力弱了,附庸就有可能背信棄義,對主子國幹戈相見,落井下石——像後來越國對吳國所施行的那樣。但是,即便你吞滅越國,當吳國本土國力衰耗的時候,越人一樣也是會造反,結果也並不會好很多。
  總之,吞併越國還是命為附庸,這是一個各有利弊,難以權衡的難題。沒有“公理”規定:滅掉越國一定比讓越當附庸絶對得更好。這要看吳國的長期短期的戰略目標而定。總之,不能說:“伍子胥說必須滅越國,夫差就必須聽。否則夫差就是‘剛愎’!就是昏君。”
  事實證明,夫差選擇讓越國當附庸,並不是絶對錯誤的。在攻破越國以後的十年到二十年間,吳國藉助越人的財物貢獻支持,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的對外爭霸戰的勝利,國傢影響力一直擴張到中原,發展的洋洋得意。並且,讓越國當附庸以後,吳國有了一個安全的後方。倘使沒有一個安定的越國後方,吳國是無法安然北上去脅魯、攻齊乃至爭晉的。這是夫差懷柔、籠絡越人得到的直接好處。一個决策,在一二十年間取得這樣多的好處,就算是不錯的决策了。
  而如果吳國吞併越國,吳國很可能不能獲得一個安定的後方。吳軍可能很大程度被分散膠着在越地,陷入泥濘。很顯然的一個例子:這就好比蘇聯可以把阿富汗當作自己的附庸,藉助這個附庸,可以建立自己對更廣阔周邊的霸權影響力。而一旦蘇聯選擇吃掉這個附庸(占領和滅掉阿富汗),反倒多了一個敵人:讓自己陷入了無休無止的鎮壓阿富汗人反抗的戰爭中,直至焦頭爛額地退出阿境為止。在這期間,蘇聯的力量都被牽扯在阿富汗,反倒無暇在其它方向擴張自己的霸權。
  這個類比對於吳滅越很可能是有效的。因為吳越兩國有長期對峙戰鬥的歷史,倉促吞滅越國,未必能夠消化,也許會激起長期、大規模反抗和混亂,使得吳國根本無暇北上中原爭霸。
  楚莊王曾把陳國滅掉,但隨後還是立刻給它復國了,讓它繼續當附庸,原因可能正在於此。楚莊王有能力滅陳國而不滅之,未來的秦國也早有能力滅韓國但也遲遲不滅之,而寧可都讓對方當自己的同盟小弟,幫自己外出爭霸,道理也正在這裏。
  其實,夫差當初說過:“寡人將有志於中原。”(也就是打算北上齊晉地區爭霸,如他後面所做的那樣)。言下之意,夫差不願意把力量都被牽扯在南方的越國。那麽,節省吳國兵力的最好的選擇,根據上文的分析,顯然是讓越國當附庸而不是滅掉之。夫差的這一决策,是符合他的大的戰略目標的。這就像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而不滅掉他一樣,也是服從自己北上爭霸的戰略目標的。
  但伍子胥沒有領會夫差的大的戰略目標,或者是不同意夫差的大戰略目標,這就註定了他逐漸被夫差冷落和排除在領導核心之外,不再受重用了。政見不同嘛,就不再具備被重用的前提,這沒有什麽可說的,後代帝王用人也都是如此。國君衹能使用那些能落實他的意圖和思想的人為重臣。
  伍子胥不能理解和支持夫差的戰略目標,所以他“失寵”是必然的。他的“失寵”,並不是單單受伯嚭的讒言“陷害”。
  吳國出的問題,是:它一係列超過其國力承受力的迅速擴張,導致了它的速亡。也就是說,它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戰略,一個急於求成的並不適合吳國這種落後小國的戰略。
  伍子胥與夫差的矛盾衝突,更在於戰略目標的不統一,而不在於傳統上所說的伯嚭的挑撥或者夫差的偏聽偏信。
  但戰略不同,衹是觀點不同,夫差還不至於就此就殺伍子胥。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伍子胥反復犯顔強諫,前後十年,多次反對夫差“南絡越人,北上爭霸”的戰略,措詞和態度一貫讓人難堪,但夫差都沒有殺他。看來,夫差還沒有糊塗到對進諫之臣就要殺掉的地步。
  但是,到了“艾陵之戰”前後,伍子胥對夫差戰略的不苟同,已經超出了語言進諫的限度,而開始從行動上阻撓、幹擾夫差北上爭霸的事業——即私下去與敵國齊國交結。作為吳國重臣,他卻把兒子送到齊國去,不但動搖軍心,幹擾北上爭霸(攻齊伐晉)的戰略國策,還簡直是直接跟夫差的行動唱反調。於是夫差對伍子胥的“忠信”發生了懷疑,伯嚭的挑撥進一步使夫差確信了這一點,所以殺之。
  伍子胥之死,是他的思想上和行動上都長期、嚴重背離吳王夫差的戰略所至。傳統的理解,認為夫差殺伍子胥是煩他進諫或者是源於伯嚭挑撥。這都沒有談到問題的關鍵。關鍵,還是在於伍子胥的思想上違背了夫差戰略(這到不至於被處死),但後來甚至行動上都開始破壞夫差戰略。這將對夫差北上爭霸的事業帶來消極影響。為瞭解决這個矛盾,夫差看來衹有殺了他。
  當然,夫差事後立刻後悔了。因為夫差意識到,伍子胥畢竟還是忠的。即便伍子胥不跟自己走一條路,但似乎也不必必須殺掉之——可以把伍子胥擱置起來不用就行了。
  但伯嚭適時地挑出來煽風點火,說不幹掉伍子胥對未來不好,同時伍子胥在朝堂上亂喊亂哭亂叫亂、歇斯底裏(“據地大哭,攘臂大怒”什麽的),遂使夫差在被伯嚭慫恿和被伍子胥激怒的情況下,殺了伍子胥。
  隨後,夫差在後悔之餘,想殺掉伯嚭。因為若不是伯嚭的危言聳聽,夫差還不至於非得殺掉伍子胥不可。經王孫駱勸免。王孫駱說伯嚭畢竟有一定能力,都殺了,朝裏就沒能人了。伯嚭遂免於死,但隨後的吳國政史上,他的出境率也低了。後來勾踐滅吳,覺得伯嚭不是好人,勾踐遂殺了伯嚭。
  把勾踐和夫差相比,其實夫差並不嗜殺。譬如,伍子胥的死黨——被離先生,總是跟着伍子胥一起議論夫差的錯誤和短處,夫差在盛怒而殺死伍子胥的同時,也對被離處以了刑罰,但也衹是“髡刑”,即剃光頭髮,並未嚴加株連。相比之下,夫差沒有越王勾踐狠。夫差殺伍子胥多少還有些緣由,而勾踐殺功臣大夫文種,則純粹是生硬的謀殺。總之,夫差沒有勾踐狠。
  其實,夫差的缺點就是不夠狠:當年,夫差一看勾踐哀求,就寧可自己不報父仇了,而想饒恕了勾踐的活命;看見勾踐在石室養馬的可憐相,就想放勾踐回國;殺了伍子胥,就立刻又後悔。這都說明夫差是個仁軟的人。他不是太暴戾了,而是太軟厚了。
  總之,我們不能簡單把夫差算作沒腦子的“昏君”(因為他不聽伍子胥的話“滅越”)和嗜殺忠臣(伍子胥)的“暴君”。處理越國問題,不能說他盡是錯,上邊已經分析了。他能把霸業做的那麽大,不是一個昏君和笨蛋所能做到的。而他之殺伍子胥,也帶有很大的意外偶然性:是他一時的憤怒,以及艾陵戰勝的驕心,還有伍子胥當朝“蠻諫、猛諫”、“咆哮朝廷”的“討厭”(這些次要原因),以及(更主要的原因)伍子胥一貫破壞吳越盟友關係,聯絡齊人,搖動吳國攻齊爭霸的軍心,和夫差的國策長期唱反調,不執行夫差的戰略方針,終於導致夫差對伍子胥“忠信”發生猜疑,加上姦臣的挑撥,幾種因素湊在一起,促成了夫差殺伍子胥事件。而他實際並不是個狠的人。他殺了伍子胥之後,也隨後後悔了。
  但舉手之間,大錯已經釀成,夫差的歷史口碑上頓時有了難以清洗的污點。豈不亦可惜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引子:人之初第一章 三皇神跡(46億——約5000年前)
第二章 黃帝蚩尤(約5000年前)第三章 堯風舜雨(5000-4000年前)
第四章 虛無之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第五章 商祖烈烈(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銅時代)
第六章 大周天子(公元前1046—前771年)附錄
青銅時代的恐竜戰爭 引子 (關於上一本書)第一章 笑傲諸侯(770 B.C. --700 B.C.)
第二章 傾國二姬(700 B.C.—685 B.C.)第三章 大哉強齊(685 B.C.—645 B.C.)
第四章 江漢新貴(B.C.770—B.C.645的楚國)第五章 獻公之恨(B.C.768—B.C.650的晉國)
第六章 秦晉之好(B.C.650—B.C.645)第七章 晉文踐土(B.C.645—B.C.628)
第八章 獨霸西戎(628 B.C.—620B.C.)第九章 趙氏孤兒(B.C.620—B.C.607)
第十章 問鼎中原(B.C.607—B.C.590)附錄
青銅時代的蜥蜴戰爭 第一章 強哉驕,大晉風流(600B.C.-580B.C.)第二章 鄢陵舞蜥(580B.C.-575B.C.)
第三章 悼公再霸(575B.C.-555B.C.)第四章 禍起蕭墻(555B.C.-545B.C.)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