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剎那櫻花:1個中國白領的日本印象 》
第30節:不說"不"的民族(2)
林樺 Lin Hua
比如,中國的公共場所就開誠布公:"機場內禁止吸煙"、"嚴禁隨地吐痰"、"博物館內禁止照相"。換成日本人很可能會使用"機場內吸煙請遠慮"、"隨地吐痰請遠慮"、"博物館內照相請遠慮"。中國人會誤解為"最好不要吸煙",或"最好不要隨地吐痰","博物館內最好不要照相"。那麽,儘管不是最好,但還是可以為之的。日本各地都設有賭場(扒金宮),尤其是車站等人流集中的場所。在賭場門口通常挂着 "十八歲以下者入場請遠慮"的牌子。那麽,究竟可不可以進去,衹有青少年自己判斷了。反正,賭場方面已經履行"告知義務"了。某種服務設施壞了或餐館關門,日本人會委婉地在門上挂上一塊"調整中"或"準備中"的招牌,究竟"不營業"的時間有多長,誰都不知道。
不僅在語言表達上日本人非常曖昧,在面部表情上,中國人也會覺得日本人很曖昧、很難理解。如同日本傳統藝術"能劇"中所表現的"能面"一樣,非常難以琢磨。其中,最容易遭人誤解的是日本人的"笑"。日本學者柳田國男曾經說,日本人的笑分為許多種,甚至可以作為掩飾生氣、悲傷、厭惡的手段。更令外國人不可思議的是,有時日本人在遇到逆境或挫折時,也會含蓄地一笑置之。新渡戶稻造在其名著《武士道》中說:"日本人在遇到最嚴峻的考驗時,經常會有做出笑顔的傾嚮。笑容或許就是悲哀或憤怒的平衡錘。"日本小說傢芥川竜之介在其作品《手巾》中就描寫到一位婦女在面對其兒子的死時,竟然很平靜地露出了曖昧的微笑。
通常,在中日學者共同撰寫的著作中,就同一個問題和觀點,中日學者各自的論述方法和特點也非常鮮明。中國學者往往高屋建瓴,首先推出一個大命題,然後再分點加以論述,在論證過程中又推出另外的小觀點。而日本學者則更加註重論證的過程,力圖通過比較周密、詳盡的論述,去證明或讓讀者自己去推理歸納出某一個觀點或命題。由於兩國學者在方法論上的不同,往往給人的印象是中國學者的論文是"結論大於論證",而日本人的論文則通常"沒有明確結論"。而這一點正好體現了日本語言和文化的曖昧,他們更加習慣於將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隱藏在冗長的敘述甚至是註釋或附論中,造成了日本人的學術文章通常都附加有很長的、外人看起來可能並沒有什麽用的腳註和附件,而他們的學術觀點很可能就潛藏其中。中國學者通常是強調個人研究和個人觀點,而日本學者則更加註意集體的研究成果。
日語的曖昧和含糊在政治和外交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1945年 8 月 15 日,日本昭和天皇嚮自己的人民宣佈"終戰",而不是"投降"或"戰敗",但卻將納粹德國戰敗投降說成是"降伏"。在對待中國臺灣的問題上,日本一直對中國大陸主張"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明確立場,曖昧無比地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從來不肯明確表示"承認"。日本在國際社會上也給人十分曖昧的印象,這大概和日本所處曖昧地位有關:日本夾在東西方國傢之間,既號稱是東方國傢,又極力想擠進西方國傢的行列,兩邊都不想得罪。
日本衆議院在2004年5月通過的《有事法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首先,何謂"有事",就是一個令人費解和玩味的詞彙。"有事"衹有名沒有姓,沒有明確的定語,與以前訂立的《周邊有事法案》不同,內涵和外延都很大,而且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種解釋:第一,日本發生了被攻擊的事件;第二,預測到了可能被攻擊;第三,預測被攻擊後的後果。如此多重和模糊定義下的《有事法案》,可以很容易地把"無事"變為"有事",為日本自衛隊出兵海外埋下法律上的依據。
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傢,日本人之間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彼此之間都不輕易外露感情和想法。日本人之間有着豐富和細膩的感覺,可以通過微小的眼神、語氣的變化,甚至是肢體上的細微動作來傳神達意。日本人甚至將他們這種特有的溝通方式和解决曖昧的通道稱為"以心傳心"或"腹藝"。如果不是從小在日本生活、受日本教育並長期同日本人在一起交流,外國人別想完全掌握"腹藝"這種非語言的溝通形式。一次與幾個同事酒後閑聊,一位娶了日本太太並早已加入日本國籍的中國同事十分感慨地說:"我來日本這麽多年,儘管語言上與日本人早已沒有障礙,但溝通卻越來越難!"這時候,這位同事的日本上司也正好藉着酒勁兒,開始"諄諄教導"起來:"不要以為你使用日語已經沒有問題了,你同日本人之間的溝通其實纔剛剛開始入門。"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從此之後,我同日本同事之間在談論正經事的時候,盡量使用英語,避免自以為是,並在許多看似簡單的事情上(開會地點、參加人員)不厭其煩地反復確認,直到明確無誤為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第1節:自 序 | 第2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1) | 第3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2) | 第4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3) | 第5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4) | 第6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5) | 第7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6) | 第8節: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7) | 第9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1) | 第10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2) | 第11節:島國文明與大陸文明(3) | 第12節:日本男人的悲哀(1) | 第13節:日本男人的悲哀(2) | 第14節:日本男人的悲哀(3) | 第15節:日本男人的悲哀(4) | 第16節:日本人的群體性(1) | 第17節:日本人的群體性(2) | 第18節:日本人的群體性(3) | 第19節:日本人的群體性(4) | 第20節:日本人的群體性(5) | 第21節:日本人的群體性(6) | 第22節:巴黎綜合徵(1) | 第23節:巴黎綜合徵(2) | 第24節:巴黎綜合徵(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