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 》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30節:第二章 盛開(11)
公路 Gong Lu
陶曉清上臺表示,關於中國人唱不唱英文歌的問題是值得考慮的嚴肅問題,回傢之後不妨想一想,但不適合當場討論,今晚還是以愉快的心情繼續欣賞節目。語畢,現場不知誰在喊:"陶曉清!不要掩飾你的洋奴心態。" 這個在臺北淡江文理學院所發生的未經排演的突發事件,就是著名的"可樂可樂事件",也稱為"淡江事件",並由此發展出一支以李雙澤為代表,以淡江文理學院乃至《夏潮》為中心的民歌新脈絡--"淡江--夏潮"。
………………………… 談及淡江--《夏潮》民歌路綫,不得不提到淡江文理學院的背景。
1976年淡江文理學院創建的《夏潮》雜志,一直以支持鄉土文學、主張統一為宗旨。詩人蔣勳曾對大學的《夏潮》集團如此評價:因為過度關愛熱情而已陷溺其中的小小的臺北的文化圈。我們無法因此評定《夏潮》的功過與得失,但在鄉土運動尤其是民歌運動中,《夏潮》的確功不可沒。尤其在1970年代,《夏潮》集團以三民主義(特別是其中的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為掩護而進行的臺灣左翼文化運動,是臺灣歷史上頗為重要的一筆。
正因為此,"淡江事件"才能發展成為具影響力及感染力的民歌運動的一支。
1964年接任淡江文理學院院長的張建邦是創辦人張驚聲之子,被譽為"臺籍青年纔俊"。進入1970年代之後,他提出了"沒有圍墻的大學"、"學校社區化,社區學院化"等口號,以促進"校園與社會結合"(王津平、《淡江青年》),受到張建邦栽培支持的英文係講師王津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策劃者與推動者。
早在1960年代末,王津平還是淡江的學生時,就與陳映真、尉天驄等《文季》文化工作者有所接觸,參與《草原》雜志的創辦與編輯。他在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與李雙澤同時參加淡江水瓶社的活動。1972年,在幫助張建邦籌辦首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之後,即在張建邦的支持下赴美留學。當時美國校園正處於學生運動風潮的後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王津平除了致力於當代美國文學的研究之外,更廣泛地接觸轉型中的各種社會文化運動,包括民歌復興。
令他改變最大的莫過於,"我很快地接受這樣一場洗禮,我深深感覺到過去在臺灣所受的一場反共教育完全是欺惘……"(《遠望》,1989) 1975年,王津平學成歸臺,回到淡江執教。在張建邦的同意之下,王津平與李元貞、梁景峰、曾憲政等老師一起,掌握着《淡江周刊》的主導權,並展開內容豐富的校內文藝活動,包括民歌、小劇場、鄉土文學等等。與此同時,王津平亦是《夏潮》的核心成員。改版前的前三期的《夏潮》衹是一份普通的《讀者文摘》式的刊物,在第四期改版之後纔成為一份標榜"鄉土的、社會的、文藝的"評論性刊物,延續了從前《文季》與《大學》雜志隱含的左翼立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 | 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 | 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 | 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 | 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 | 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 | 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 | 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 | 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 | 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 | 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 | 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 | 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 | 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 | 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 | 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 | 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