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法苑珠林 》
第二十九
釋道世 Shi Daoshi
感通篇第二十一(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敬尋釋教。肇自漢明終至。
皇唐。政流歷代年將六百。輶軒繼接備盡觀方。千有餘國鹹歸風化。莫不梯山貢職望日來王。而前後傳錄差互不同。事跡罕迷稱謂多惑。雖沾餘潤幽旨未圓。夷夏殊音文義頗備。推究聖蹤難以致盡。故此土諸僧各懷鬱怏。時有。
大唐沙門玄奘法師。慨大道之不通。愍釋教之抑泰。故以貞觀三年季春三月。吊影單身西尋聖跡。從初京邑漸達沙州。獨陟嶮塞。伊吾高昌備經危難。時值高昌王麴氏。為給貨資。傳送突厥葉護衛所。又被將送雪山以北諸蕃鬍國。具觀佛化。又東南出大雪山。昔人云蔥嶺停雪。即是雪山。奘親目睹。過此雪山即達印度。經由十年。後返從蔥嶺南雪山北。具歷諸國。東歸於闐婁蘭等。凡經一百五十餘國。備歷艱辛。人裏莫比。至貞觀十九年鼕初安達京師。
奉詔譯經。兼敕令撰出西域行傳一十二捲。至今竜朔三年翻譯經論。未似奘師遊國博聞翻經最多。依奘師行傳。王玄策傳。及西域道俗。任土所宜非無靈異。敕令文學士等總集詳撰。勒成六十捲。號為西國志。圖畫四十捲合成一百捲。從於闐國至波斯國已來。大唐總置都督府及州縣折衝府。合三百七十八所。
九所是都督府。八十所是州。一百三十三所是縣。一百四十七所是折衝府。四洲所宜人物別異者。^8□配諸篇非此所明。今之所錄者。直取佛法聖跡住持。別成一捲。餘之不盡者。具存大本。冀後殷鑒知有廣略矣。
聖跡部第二西域傳云。奘師發跡長安。既漸至高昌得蒙厚禮。從高昌給乘。傳送至瞿薩旦那國東境。即漢史所謂於闐國也。彼土自謂於遁國也。東二百餘裏。有媲摩城。中有栴檀立像。高二丈餘。極多靈異光明。疾者隨痛以金薄帖像上。痛便即愈。其像本在憍賞彌國。是鄔陀衍那王所造。陵空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有異羅漢每往禮之。王初不信。以沙土坌羅漢乃告敬信者曰。卻後七日沙土滿城。後二日乃雨寶滿街。至七日夜果雨土填。略無遺人。其先告者。預作地穴從孔而出。
時王都城西百六十裏。路中大磧唯有鼠壤。形大如蝟。毛金銀色。昔丐奴來寇。
王祈鼠靈乃夜嚙人馬兵箭斷壞。自然走退。都城西五裏許寺有浮圖。高百餘尺。
多現光相。王感捨利數百粒。羅漢以右手舉浮圖安之函內。乃下之無傾動也。都城西南十餘裏有瞿室綾伽山。此雲牛角山。有寺像現光明。佛曾遊此為天人說法。山岩石室有一羅漢。入滅心定待彌勒佛。其國南界接東女國。
又從國城西越山𠔌。行八百餘裏至斫句迦國。即是涅槃處也。國南有山立多羅塔。鬆泉流茂石室深淨。有三羅漢現入滅定。須發稍長。僧常^2□之。其五印度僧有證果者。多止此室。又從國西北。上大沙嶺。度徙多河(舊名辛頭河)行五百裏至佉沙國(舊名□勒國)其俗生子押頭匾遞。從此南行五百裏至烏鎩國。
都城西二百餘裏。至大山嶺。上有塔數百年前山崖自崩。中有比丘冥目而坐。形甚偉大。須發下垂覆於肩面。國王以蘇灌之擊揵椎。比丘高視曰。我師迦葉波佛在耶。答曰。無今始聞已入涅槃。又問。釋迦佛出世耶。告曰。已滅度矣。即升空化火焚身。
又西南逾大蔥嶺。八百餘裏至朅盤陀國。其國東南有大石室二口。各一羅漢入滅定。已經七百歲。其須發長年別為^2□。又越三國。行四千餘裏至達摩鐵悉帝國。國都城寺內有石像。上懸金銅圓蓋。衆寶飾之。人有旋繞蓋亦隨轉。人止便止。四周石壁。莫測其然。有說聖力使之然也。自高昌至於鐵門。凡經一十六國。人物優劣奉信淳疏具諸圖傳。其鐵門者。即是漢之西屏鐵門之關。見漢門扉一竪一臥。外鐵裹木加懸諸鈴。必掩此關寔惟天固。南出斯門千餘裏。東據蔥嶺。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即經所謂博叉河。其境自分為二十國。不可具列名字。各有君長信重佛教。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以其溫熱雨多故也。又順北下從呾蜜國。越十三國至喝縛國。土地華博。時俗號為小王捨城。國近葉護南衙也。王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升許。雜色炫曜金石難名又有佛牙。長寸餘廣八九分。色黃白而光淨。兼有佛掃帚。用迦奢草。長二尺餘。圍可七寸。雜寶飾柄。三物齋日法俗所感放大光明。
王城西北五十餘裏有提謂城。王城正北四十餘裏有波利城。各有浮圖。高三丈許。各表靈跡。即釋迦初成道時。元獻蜜□長者本邑之發爪塔也。又有佛僧伽胝鬱多羅僧僧腳崎。又覆鉢竪錫杖。次第立塔。
又度兩國東南入大雪山。至梵衍那國度大雪山東。寺有佛齒及劫初獨覺齒。
長五寸廣四寸。又有金輪王齒。長三寸廣二寸。又有商諾迦縛婆(舊雲商那和修傳法第三師)大阿羅漢鐵鉢。可受以九升。並九條僧伽^2□絳赤色。設諾草皮之所績成。以其先世於解夏日持此草。施僧。由此福方所被五百世來。於中陰身生常服之。從胎俱出逐身而長。阿難。當度時變為法服。受具已後又變為九條。其齒鉢等並用金緘之。羅漢從證滅定入邊際智。以願力故留袈裟。待遺法盡方乃變壞。今已有少損。信有徵矣。又東入雪山。逾黑嶺至迦卑試國。奉信彌勝。王常歲造丈八銀像。自修供之。王城東三裏北山下有大寺。佛院東門南大神王像。右足下有大寶藏。近有外王。逐僧欲掘取其神冠。中鸚鵡鳥像奮羽鳴呼地動。王軍皆僕。起謝而歸。寺北嶺上。有數石室。亦多藏寶。欲私開者。即有藥叉(舊雲夜叉)變為師子蛇蟲來震怒之。室西三裏。大嶺上有觀自在像。誠願者像示妙身安言行者。城東南四十餘裏曷邏怙羅寺。大臣所造。以名目之。浮圖高百餘尺。
昔臣夜夢令造浮圖。從王請捨利也及旦至宮。有人持捨利瓶。臣留捨利令人先入。乃持瓶登塔。覆鉢自開。安捨利訖王使追之。石已合矣。齋日放光流出黑油。夜聞音樂。王都城西北二百餘裏大雪山頂有竜池。山下為竜立寺。塔中有佛骨肉捨利升餘。有時煙起或如火猛焰。漸滅之時方見捨利。狀如白珠。繞柱入雲。還下塔中。城西北大河南岸古王寺中有佛弱齡□齒。長一寸餘。又此東南往古王寺。有佛頂骨一片。廣二寸餘。色黃白發孔分明。至大唐竜朔元年春初。使人王玄策從西國將來。今現宮內供養。又此寺有佛發。青色蠃旋右縈。引長尺餘。捲可寸許。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銅浮圖。高百餘尺。捨利升餘。每十五日夜旋光繞盤曉入塔中。城西南北羅婆路山頂盤石上有塔。高百餘尺。捨利升餘。山北岩泉是佛受山神飯已漱口嚼楊枝。因生今為茂林。寺號楊枝。又從竜池東行六百餘裏。越雪山度黑嶺。至北印度界已前。並是鬍國。製服威義不參大夏。名為邊國。衊戾車(唐雲垢濁種也)至此方合中道。
又東行至濫波國。即是印度之北境。言印度者。即是天竺之正名。亦名申毒賢豆。此並訛號。北背雪山。三垂大海。地形南狹如月上弦。川平廣衍。周萬九千裏。七十餘國。依一王命。又東行百餘裏逾大嶺大河。至那伽羅曷國。屬北印度。名華氏城。城東二裏有石塔。高三百尺編石特起雕鏤非常。此即昔時值然燈佛授記。敷鹿皮衣發佈掩泥之地。經劫猶存此無憂王建此石塔。每於齋日天輒雨華。又城內大塔故基。舊有佛齒。別塔高三丈餘。雲從空而來。既非人工寔多靈異。城西南十餘裏有塔。是佛自中印度陵空來降跡處。次東有塔。是昔值然燈佛買華處。又城東二十餘裏小石嶺上有塔。高二百餘尺。東岸石壁大洞穴。是竜王所居。昔佛於此化竜留影。煥若真形。至誠請者乃暫明現。窟外方石有佛足跡。
輪相發光。窟西北隅塔者佛經行處。又側有發爪塔。窟西石上有濯袈裟文。又城東三十餘裏有醯羅城。中有重閣。上安佛頂骨。周尺二寸。其色黃白發孔分明。
欲知善惡用香泥印之。反觀香泥隨心而現。又有佛髑髏。狀如荷葉。色同頂骨。
有佛眼精。大如柰許。清白映徹。並用七寶盛。前三跡又以寶函盛而緘封。有佛大衣細□黃色。置寶函中。微有壞相。有佛錫杖。白鐵作環栴檀為笴。寶銅盛之。斯五聖跡。王令五淨行者執持掌護。有須見者稅一金錢。請印稅五科。寶乃重觀禮彌繁。閣西北有小塔而多靈異。人以手觸基上塔鈴便大震動。又東南山𠔌行五百裏至健陀邏國。屬北印度。有大論師。如脅尊者造毗婆沙處。又有菩薩捨千眼處又有佛化鬼子母處。又有商莫迦菩薩(舊雲睒子是也)被王射處。又有彈多落迦(舊雲檀特山也)山。嶺上是蘇達拏棲隱之所。婆羅門捶男女處。流血塗地。今現草木皆同絳色。岩間石室妃習定處。又有獨角大仙為女亂處。
又此城北越山行六百餘裏至烏仗那國。此北印度之正國也(舊雲烏長)王都城東五裏有大塔。多有瑞。佛昔作忍仙為羯利(此雲鬥諍)王支解之處。又有方石上佛足跡相放光照寺。為天說本生處。又有佛昔聞法折骨寫經處。又有昔屍毗迦王割身代鴿處。又有佛昔為慈力王刺血飲五藥叉處。又大寺中有刻木梅咀麗耶(舊雲彌勒)菩薩像。金色晃朗。高百餘尺。是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造(舊雲末田地羅漢)羅漢以通力引匠升睹史多天。三返觀相乃成其好。大有靈相不可具述。
又隔一國度河至呾叉始羅國。屬北印度。王都城西北七十裏有兩山間塔。高百餘尺。佛昔記慈氏興世四大藏者。此地出一。又城北十二裏有月光王塔。於齋日常放神光仙華天樂。近有癩者。於塔禮懺。除穢塗香不久便愈。身又香潔。即是昔佛為戰達羅鉢刺婆王(舊雲月光)以頭施處。凡經千施。又有伊羅鉢竜王所經之池。月光抉目之地。育王摽塔舉高十丈。又有薩埵王子捨身飼虎處以竹自刺血啖獸處。地及草木今猶絳拏色。又有佛化藥叉不食肉處。
又隔二國。東南登山乘鐵橋。千餘裏至迦濕彌羅國。屬北印度(舊雲罽賓)
國內有四浮圖。各有捨利一升餘。佛滅度後第四百年有脅尊者。年八十方出傢證無學果。將五百羅漢來此。造鄔波弟鑠釋素呾纜藏(舊名優婆提捨論)次造毗柰耶毗婆沙論。次造阿毗達磨論。此三論各有十萬頌。凡有六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兼有佛牙。長寸半。色黃白。齋日便放光。又有觀自在菩薩立像。有願見者斷食便睹。
又隔三國。東行至那僕底國。屬北印度。都城東南五百餘裏至暗林寺。周二十餘裏。佛捨利塔數百千區。並石室等。有賢劫千佛立此說法。釋迦滅後第三百年。迦多衍那(舊名迦旃延)於此造大智論。寺塔高二十餘丈。有四佛行坐跡處。
又隔四國東行至秣菟羅國。屬中印度(舊雲摩偷羅國)王都城內有三塔。四佛遺跡甚多。及捨利子沒特伽羅子(舊名目連)滿慈子(舊名富婁那)優波釐(舊名優婆離)。
阿難陀羅怙羅曼殊室利等諸塔。每三長月六齋日。諸僧尼集供養諸塔。有阿毗達摩衆供養捨利遺塔。有習定衆供養目連塔。有誦經衆供養滿慈塔。有毗奈耶衆供養憂波釐塔。有尼衆供養阿難塔。有未具衆供養羅怙羅塔。有大衆供養諸菩薩塔(尋此諸塔未必遺身但應立像設供呈心如羅怙羅文殊室利等依經未滅度準可知也)城東六裏有山崖寺。是尊者烏波□多之所造中。有佛指爪塔。寺北有石室。室東南二十餘裏有大涸池。池側有塔。佛曾遊此。有獼猴持蜜獻佛。令水和遍衆同飲。猴喜墮坑而死。便生人中。池北林中有四佛行處。大有遺跡。
又隔一國東化四百餘裏至窣祿勒那國。屬中印度。東境臨殑伽河(舊名恆河)北接大山。城東南閻牟那河從國西北山中出。中境而流。都城東臨閻牟河。
河西大寺東門外塔。佛曾於此說法度人。其側有佛發爪塔。閻牟河東八百餘裏至殑伽源。廣三四裏。東南入海。廣十餘裏。水色滄浪味甘。砂細隨水而流。俗謂福水。有沐除罪。或有輕命自瀋乞願生天受樂。剋有靈感。
又隔六國。於此東南行至劫比他國。屬中印度。中有天祠十所。同事大自在天。皆作天像。其狀人根形甚長偉。俗人不以為惡。謂諸衆生從天根生也。王都城東二十餘裏。大寺側大垣內有天帝釋為佛造三道寶階。中皆附黃金。左以水精。右用白銀。南北而列。東面下地。是佛從逝多林(舊雲衹陀林)升天至善法堂為母三月說法下降處。百年已前階尚猶在。今並沒盡。後王仿之。猶高七十餘尺。上起精捨。石側有柱。光潤映現。隨其罪福影出柱中。育王所造。階側有浮圖。四佛行坐跡處。又有佛澡浴處。立塔其所。有佛入室精捨。又其側佛經行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足可覆處皆有蓮華文。又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次前是蓮華尼化為輪王先見佛處。佛告尼曰。非汝先也。有蘇部底(舊雲須菩提)宴坐石室知諸法空。此先見吾法身也。
又從此北行二百裏至羯若鞠闍國。是中印度麯女城也。都城西近殑伽河。長二十餘裏。廣四五裏。即統五印度之都王也。王前屍羅逸多(唐雲戒日)吠奢姓。初欲登位。於殑伽岸有觀自在像。乃請告曰。汝本此林蘭若比丘。金耳月王既滅佛法。王當重興。愍物在懷方王五境。慎勿升師子座及稱大王號也。王乃共童子王平殄外道。月王徒衆又約嚴令。有啖肉者當截舌。殺生者當斬手。乃與寡妹共知國事。於殑伽側建千餘浮圖。各高百餘尺。二十年來五年一會。傾及府藏拯濟群有。唯留兵器用備不虞。初作會日集諸國僧。三七日中四事供養令相論議。若戒行貞固道德優洽者升師子座。王便受戒。清淨無學示有崇仰。穢行彰露者驅出國界。城西北育王所造。昔佛於此七日說法。其側有發爪塔四佛行坐跡。
又南臨殑伽寺有佛牙。長寸半。光色變改。寶函盛之。遠近瞻者日有百千。守者煩擾重稅金寶。而樂禮者不辭重貨。齋日便出置高座上。散華雖積牙齒不沒。
又城東南百餘裏有塔。佛曾七日說法處。中有捨利。時放光明。其側有佛行坐跡。寺北四裏臨殑伽河有塔。佛曾七日說法。五百餓鬼解悟生天。其側又有發爪塔。次側又有四佛行坐跡。
又至阿輸陀國。屬中印度。都城北五裏。殑伽河岸大寺中塔。佛為天人三月於此說法。有四佛行坐跡。次西五裏有佛發爪塔。城西南五裏大庵沒羅林中故寺。是阿僧伽菩薩夜升天宮於彌勒所受瑜伽莊嚴大乘經論及中邊論等。晝下為衆說之。林西北百餘步有佛發爪塔。城東南臨殑伽有塔。佛曾三月說法處。有發爪青石塔。有四佛行坐跡。
又隔二國東南行至鉢羅伽耶國。屬中印度。王城西南臨閻牟河。麯中有塔。
佛曾於此降外道處。有發爪塔經行跡處。又有提婆菩薩作廣百論處。城中有天祠。堂前大樹枝葉蒙密。有食人鬼。依之左右遺骸為□人至祠中無不輕命。上樹投下為鬼所誘。城東兩河間交廣十餘裏。土地平豐細沙彌布。古今王豪諸貴。諸有捨施莫不止焉。號為大施場。戒日大王亦修此業。場東合流口。日數人自溺而死。彼俗名為生天所也。有欲行此法者。於七日中絶粒自瀋中流。遠近相趣。乃至山猿野獸群粗等。亦遊水濱絶食瀋死。當戒日王行施之時。有二獼猴雌為狗殺雄者負屍擲此河中。雄者又自餓纍日而死。
又從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餘裏至憍賞彌國。屬中印度。王城內故宮大精捨。高六十尺。刻檀佛像上縣石蓋。即鄔陀衍那王(舊雲憂陀延王唐雲出愛)之所造也。靈光間起。諸王以力欲舉終莫之移。昔佛為母上天說法。王請目連神力接上就天摸相。及佛下天像便起迎。佛慰喻曰。方為佛事。捨東百餘步四佛行坐跡。佛浴室井今猶充汲。城內東南隅有具史羅長者宅。有佛精捨發爪塔。有四佛行坐跡。城西九裏石室有佛降毒竜處。側有大塔。高二十餘丈。有佛經行跡。及有發爪塔。病求多愈。又有釋迦遺法滅盡。在此國中。貴賤入境自然感傷。窟東北行七百裏度殑伽北岸。至迦奢布羅城。是護法菩薩伏外道處。佛曾於此六月說法。有佛經行跡。及有發爪塔。
又從此北行一百八十裏至鞞索迦國。屬中印度。王城南有寺塔。高二十餘丈。佛曾於此六年說法。其側有奇樹。高七十尺。春鼕不改。是佛淨齒木棄而茂生。諸邪外道競欲殘伐。尋生如故。罰者受殃。側有四佛行坐跡。並有發爪塔。
基角相連林池交影。
又從此東北五百裏至室羅伐悉底國。屬中印度(舊雲捨衛國也)都城荒毀。
故殿東基上有小塔。是鉢羅犀那恃多王(舊雲波斯匿唐言勝軍也)比丘尼造精捨處。次東塔是蘇達多(唐雲善施)之故宅也。側有大塔是鴦窶利摩羅(唐雲指鬘)耶捨處。城南六裏許有逝多林。是給孤園太子所造寺也。今荒廢之尚有石柱。高七十餘尺。育王造之。磚室一存。餘並湮滅。室中有為母說法金像。東北有佛洗病僧塔。西北有目連舉身子衣塔。不遠有井塔。佛所汲用。又有捨利弗與佛經行道說法處。並有表塔。靈樂異香常降其所。又有外道殺女以陰謗佛。立塔表處。寺東百餘步大深坑。是調達置毒害佛生身陷處。又南有大坑。是瞿伽離比丘毀佛生身陷處。又南八百步大深坑。是戰遮婆羅門女毀謗佛生身陷處。此三大坑皆深洞達無底。縱有洪雨大註終無停偃。寺東七十步有精捨。名曰影覆。高六十尺。中有東面坐像。與外道論處。次東天祠。量同精捨。初日影西不蔽佛捨。
晚日蔭東遂覆天祠。又東四裏大涸池。是毗盧釋迦王(舊雲琉璃王也)陷入地處。後人立記之。又有身子初造寺時與外道捔處。亦立塔記。寺西北四裏有得眼林。中有佛經行跡塔。其緣勝軍王抉五百賊眼。聞佛慈力一時平復。捨杖遂生。
城西北六十裏故城。是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本生處。其北即是此佛全身捨利之所。育王造塔表記之處。
又東南行五百裏至劫比羅伐窣堵國。屬中印度(舊雲迦毗羅國)故城無人住。城內正殿基上精捨中作王像。其側是摩訶摩耶(唐雲大術)夫人寢殿。基上精捨作夫人像。其側精捨中作菩薩像神降之相。彼執不同。上座部雲。當唐國五月十五日。諸部又云。當此五月八日。此蓋見聞之異耳。城南有塔是太子捔力擲象越城墮地為大坑處。其側有精捨。作太子像。及受業處。其傍有精捨。是妃寢處。作耶輸陀羅並羅怙羅像。別本雲。太子初夜開城北門出去。又城東南隅精捨中作太子乘白馬陵空踰城處。四城門各有精捨。作老病死沙門像。城南四裏尼拘盧林塔。佛得道與天人說法之所。城南五十裏故城中塔。是人壽六萬歲時。迦羅迦村馱佛本生城。城東南塔即此佛遺身處。無憂王於前建立石柱。高三丈。又東北三十餘裏故城中塔。是人壽四萬歲時。迦諾迦牟尼佛本生城。城東北塔即此佛遺身處。無憂王為建立石柱銘記之。高二丈餘。城東北四十餘裏有太子生樹下塔。大城西北數百千塔。是誅釋子塔。有四釋子拒王軍衆。琉璃王退城人不受被罰出境至今不絶。城南尼拘律樹塔。是佛初來見父王處。城南門外塔。是太子兄弟捔射處。東南三十餘裏是太子射矢沒地因涌泉流。俗傳箭泉。病飲多愈。或持泥附額隨苦皆愈。又東北九十裏臘伐尼林釋種浴池。華水相映。其北二十五步有無意華樹。今已枯瘁。佛本誕處。有有說雲。當此三月八日者。上座部雲。當此三月十五日者。次東有塔。二竜浴太子處。佛初生已不扶而行。四方各七步。所蹈二處出大蓮華。既右脅生。天帝衣接。四王捧之置金幾上。凡施四塔。並立石柱表之。傍有小河東南而流。俗號油河。是太子産已天化此池。光潤令沐以除風虛。今變水河尚膩如油。又從此東行二百餘裏。荒林中至藍摩國。屬中印度。都城空。城東南有佛塔。減百尺。昔初八分之一分捨利也。靈光時起。其側有清池。竜變為蛇。出繞其塔。有野象采華以散之。無憂王欲開。竜護不許。又東大林百餘裏大塔。是太子至此解寶衣。中末尼珠付闡鐸迦還父王處。又東有贍部樹枯株尚在有小塔。是太子以餘衣易粗布處。其側塔者^2□發處。年自不定。或云十九二十九者。又東南行百九十裏尼拘陀林塔。高三丈。是昔人於佛梵地收餘灰炭於此起塔。病者祈愈。亦有四佛行坐跡塔。高百餘尺。左右數百小塔。
又從此東北大林疏嶮。行五百裏至拘屍那揭羅國。屬中印度。城荒人少。城內東北角塔是純陀故宅。其井猶美。營供所穿。城西北四裏度阿恃多伐底河(唐雲有金)近西岸娑羅林。兩林中間相去數十步。中有四樹特高。作大磚精捨。中造佛涅槃像。北首而臥。傍高二百餘尺。前有石柱記佛滅相。有雲當此土三月十五日者。說有部雲。當此九月八日。諸部異議雲。至今竜朔三年則經一千二百年。此依菩提寺石柱記也。或云一千三百年。或云一千五百年。或云始過九百未滿千者。其精捨側有佛昔為雉王救火及鹿救生各立一塔。次西塔者。是蘇跋陀羅(唐雲善現)滅證處。次有一塔。是執金剛神躄地處。次側一塔。是停棺七日處。次側一塔。是阿泥樓陀上天告母降來哭佛處。城北度尼連禪那河三百步塔者。是佛涅疊般那處(唐雲焚燒)地今黃黑土雜灰炭。有祈感者剋獲捨利。次側一塔佛為大迦葉波現雙足處。次有一塔。前立石柱。刻記八國分捨利事。
又從此西南大林行五百裏至婆羅□(女黠反)廝國。屬中印度(舊雲波羅奈也)都城西臨殑伽河。城居人滿。城東北有婆羅□斯河。東北十餘裏。是鹿野寺。又西南塔。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洞徹清淨。誠感像現。隨其善惡。即成道已初轉法輪處。其側三塔。即昔三佛行坐處傍有諸塔。是五百獨覺入滅度處。又側一塔是慈氏菩薩受記處。又西一塔是佛過去為護明菩薩迦葉波佛授今佛成道處。次南有四佛經行處。長五十步。高七尺。青石積成。上作釋迦經行像。形特異。肉髻上須發頭抽出。神而有徵。寺跡極多。精捨浮圖乃有數百。
事難述盡。寺西有清池。周二百步。佛昔盥浴。次西小池。佛嘗滌器處。次北小池。佛嘗有浣衣處。次之三池。竜止其中。味甘且淨。有慢觸者。金毗羅獸即而害之。次側有方石。上有佛袈裟文跡。外道兇人有輕蹈者。池竜輒興風雨害之。
次側有浮圖。佛曾作六牙象王。見獵師者被法衣故拔牙與處。次又一塔。佛昔為象與猴相問大小處。又大林中塔。佛與調達昔為鹿王佛代孕鹿命處。鹿野之號因此得名。寺西南三裏有一塔。是五人迎佛處。又大林東三裏有塔。佛昔為兔。與諸獸聚自知形小燒身饋之。因感天帝下來贊。故使月輪有兔像現。
又東順殑伽河行三百裏至戰王國。都城人滿。城臨殑伽河。城西北有寺塔。
佛捨利一升。昔佛於此七日說法並四佛行處。河北有佛降鬼塔。半已陷地。又有佛為啖人鬼說法處。又東南度河百餘裏塔者。即分捨利。瓶及餘捨利。齋日放光。
又東北度殑伽河行百五十餘裏至吠捨釐國。屬中印度(梵雲毗捨離國)都城頽毀。故基周七十裏。少人居住。宮城周五裏。宮西北六裏有寺塔。是說維摩經處。又東是捨利子證果塔。又東大塔。是王得一分捨利一斛許。無憂王取九升均造餘塔。後更有王欲開地震。遂止。次南有獼猴為佛穿池。池西群猴持佛鉢上樹取蜜處。池南猴奉佛蜜處。各有塔記。寺東北四裏許有塔。是維摩故宅基。尚多靈神。其捨壘磚傳云積石。即是說法現疾處也。於大唐顯慶年中。敕使衛長史王玄策。因嚮印度過淨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也。並長者寶積宅。庵羅女宅。佛姨母入滅處。皆立表記。寺北四裏有塔。佛將往拘屍天人送立處。次後一塔。是佛最後觀城邑處。次是庵羅女以園施佛處。其側一塔。是佛三告阿難涅槃處。又側一塔。是千子見父母處。即賢劫千佛也東故重閣講堂基塔。
時放光明。是佛說普門住處。城東南十五裏大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塔。是阿難陀分身與二國處。
又隔一國西北行一千五百裏入山𠔌至尼波羅國。屬北印度。都城東南不遠有水火林。東一裏許有阿耆波沵水。周二十步。旱澇湛然不流常沸。傢火投之遍池火起。煙焰數尺。以水灑火。火更增熾。碎土以投亦即然盡。無問投者。並成灰燼。架釜水上煮食立熟。賢德傳云。此水中先有金匱。前有國王將人取之。匱已出泥人象輓之不動。夜神告曰。此是慈氏佛冠在中。後彌勒下生擬着不可得也。
火竜所護。城南十餘裏孤山特秀寺居重疊。狀若雲霞。鬆竹魚竜隨人馴附就人取食。犯者滅門。比者國命並從此國而往還矣。即東女國與吐蕃接界。唐梵相去可一萬餘裏。
又從南行百五十裏度殑伽河至摩揭陀國。屬中印度。城少人居。邑落極多。
故城在王捨城山北東二百四十裏比臨殑伽河。故宮北石柱高數丈。昔無憂王作地獄處。是頻婆娑羅王之曾孫也。王即戒日之女婿也。所治城名華氏城王宮多華。
故因名焉。石柱南有大塔。即八萬四千之塔一數也。安佛捨利一升。時有光瑞。
則是無憂王造。近護羅漢役鬼神所營。其側精捨中有大石。是佛欲涅槃。北趣拘屍。南顧摩揭。故蹈石上之雙足跡。長尺八寸。廣六寸。輪相華文。十指各異。
近為惡王金耳毀壞佛跡。鑿已還平。文釆如故。乃損殑伽河中。尋復本處。貞觀二十三年有使。圖寫跡來。次側有四佛行坐跡塔。故城東南有竜猛菩薩伏外道處。次北有鬼辦塔。馬鳴事。又西南度尼連禪河有伽耶城。少人物可千余家。城西南六裏許至伽耶山。溪𠔌杳冥。世謂靈嶽。自古君王封告成也。頂有石塔。高百餘尺。時放奇光。佛於此說寶雲等經。山東南尼連河減二裏許。至鉢羅笈菩提山。言正覺。佛時證先登因名也。佛自東北岡上。頂欲入金剛定。振地搖山。神懼告佛。又至西南半崖中面間坐石。地山又震。淨居天告曰。此西南十五裏近苦行處。畢鉢羅樹下金剛座處。是菩提座。三世諸佛鹹此成正覺。佛方就之。仍為石室。竜留影也。世稱名地。其菩提樹。周垣磚壘以崇固之。東西闊。周可五百四十步。奇樹名花連陰列植。正門東開對尼連河。南門接大華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寺。其院內聖跡諸塔列多。樹垣正中金剛座上者。賢劫初成與大地俱。大千界中。下極金輪上至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千佛同坐入金剛定。故因號焉。即證道之處。又曰道場。大地震時獨無搖也。如來得道之日互說不同。或云三月八日及十五日。垣北門外大菩提寺。六院三層。墻高四丈。壘磚為之。師子國王買取此處興造斯寺。僧徒僅千。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有骨捨利。狀如人指節。捨利者。大如真珠。彼土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方正月十五日也。世稱大神變月。若至其夕必放光瑞。天雨奇華充滿樹院。彼土常法。至於此時。道俗千萬七日七夜競申供養。凡有兩意。謂睹光瑞及取樹葉。其樹青翠鼕夏不改。每至入涅槃日及以夏末。一時雕落。通夕新抽。與舊齊等。後為無憂王妃伐截。於西數十步聚而燒之。用以祠天。煙焰未止。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同榮。因謂號為灰菩提樹。王睹生信。以香乳溉。餘根者至旦樹生如本。王妃忿之。又夜重伐。王重祈請以乳灌之。不日還生。壘石周垣。其高丈餘。近為金耳國月王又伐此樹。
掘至泉水不盡根底。乃縱火焚之。又以甘蔗澆之。令其爛絶其本也。數月之後為補刺拏伐摩王。此言滿胄。即先無憂王之玄孫也。聞樹被誅舉身投地。請僧七日經行繞樹大坑。以數千牛乳灌之。六日夜樹生丈餘。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樹今出於石壁上二丈餘。圍三尺餘。樹東青磚精捨。高百六十餘尺。基廣二十餘步。上有石鈎欄繞之。高一丈。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諸天仙。上頂金銅阿摩勒迦果(此謂寶瓶及寶臺也)東卻接為重閣三層。檐宇特異並金銀飾鏤。三重門外龕中。左觀自在。右慈氏像。並鑄銀成。高一丈許。是無憂王造精捨。初小後巨廣之。
依王玄策行傳云。西國瑞像無窮。且錄摩訶菩提樹像雲。昔師子國王名屍迷佉拔摩(唐雲功德雲)梵王遣二比丘來詣此寺。大者名摩訶諵(此雲大名)小者優波(此雲授記)其二比丘禮菩提樹金剛座訖。此寺不安置。其二比丘乃還其本國。王問比丘。往彼禮拜聖所來。靈瑞雲何比丘。報雲。閻浮大地無安身處。王聞此語。遂多與珠寶使送與此國王三謨陀羅崛多。因此以來。即是師子國比丘。
又金剛座上尊像。元造之時。有一外客來告大衆雲。我聞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作此像。大衆語雲。所須何物。其人云。唯須香及水及料燈油支料。既足。語寺僧雲。吾須閉門營造。限至六月慎莫開門。亦不勞飲食。其人一入即不重出。唯少四日。未滿六月。大衆平章不和各雲。此塔中狹迮。復是漏身。因何纍月不開見出。疑其所為。遂開塔門。乃不見匠人。其像已成。唯右乳上有少許未竟。後空神驚誡大衆雲。我是彌勒菩薩。像身東西坐。身高一丈一尺五寸。肩闊六尺二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金剛座高四尺三寸。闊一丈二尺五寸。其塔本阿育王造石鈎欄塔。後有婆羅門兄弟二人。兄名王主。弟名梵王。兄造其塔。高百肘。帝造其寺。其像自彌勒造成已來。一切道俗規模圖寫。聖變難定。未有寫得。王使至彼請諸僧衆。及此諸使人至誠殷請纍日行道懺悔兼申來意。方得圖畫。仿□周盡。直為此像出其經本。嚮有十捲。將傳此地。其匠宋法智等。巧窮聖容圖寫聖顔。來到京都道俗競摸。
奘師傳云。像右乳上圖飾未周。更填衆寶。遙看其相終似不滿。像坐跏趺。
右足跏上。左手斂右手垂。所以垂手者。像佛初成道時佛語魔王指地為證。近被月王伐樹令臣毀像。王自東返。臣本信心乃於像前橫施磚障。心愧暗故置燈於內。外畫自在天像。功成報命。月王聞懼舉身生皰。肌膚皆裂尋即喪沒。大臣馳報即除壁障。往還多日燈猶不滅。今在深室。晨持鏡照乃睹其相。見者悲戀敬仰忘返。又依王玄策傳云。此漢使奉敕。往摩伽陀國摩訶菩提寺立碑。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於菩提樹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門令史魏纔書。
昔漢魏君臨。窮兵用武。興師十萬。日費千金。猶尚北勒闐顔東封不耐。大唐牢籠六合道冠百王。文德所加溥天同附。是故身毒諸國道俗歸誠。
皇帝愍其忠款遐軫。
聖慮。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撫其國。遂至摩訶菩提寺所菩提樹下金剛之座。賢劫千佛並於中成道。嚴飾相好具若真容。靈塔淨地巧窮天外。此乃曠代所未見。史籍所未詳。
皇帝遠振鴻風光華道樹。爰命使人屆斯瞻仰。此絶代之盛事。不朽之神功。
如何寢默詠歌不傳金石者也。乃為銘。
大唐撫運膺圖壽昌化行六合威棱八荒身毒稽顙道俗來王爰發明使瞻使道場金剛之座千佛代居尊容相好彌勒規摹靈塔壯麗道樹扶疏歷劫不朽神力焉如又奘師傳云。佛以唐國三月八日成道。上座部雲。當此三月十五日。成道時年三十者。或云三十五者。斯之差互彼自不同。由用歷前後故有此異。由神州歷算元各不同。三代定正延縮何足怪乎。且據一相取悟便止。樹西大精捨內有□石像。東面立。飾以奇珍。前有青石奇文異釆。初成道日梵王起七寶堂。帝釋起七寶座。佛據上七日思惟。放光照樹令寶為石。樹南浮圖。高百餘尺。初佛於河沐已將坐念草。帝釋化人以始屍草(此雲吉祥草)以奉佛坐。育王造塔表之。次東北有塔。是佛證果時有群青雀來繞世尊。亦有群鹿繞之處。樹東大路左右各有一塔。是魔王嬈佛衰退處。樹西北有精捨。中迦葉波佛。時放光明。俗雲。至誠七繞生得宿命智。又垣西北有鬱金香泥。高一丈四尺。樹垣東南隅有尼拘律樹。樹側有塔精捨中有坐像。初證果時大梵王請轉法輪處。垣內四隅皆有塔。初佛受草趣樹先至西南地動。又嚮西北。又東北又東南。並為地動。即西北至樹下。東面坐金剛座上。地方安靜。故立塔記。垣外西南有二牧牛女宅處。其側有煮乳糜處。又側有佛受糜處。皆立表塔。樹南門外大池。周七百餘步。清澄魚竜所宅。
次南有池。是帝釋所造為佛濯衣。池西大石。是帝釋雪山持來為佛曬衣。次側有塔。是佛納故衣處。次南林中一塔。是佛受貧母施故衣處。化池東林竜池清潔其水甘美。岸西有小精捨中像。佛初成道此坐七日入定。竜王繞佛七匝化多頭蓋佛處。竜池東林精捨作佛羸瘦形像。其側有經行跡。七十餘步南北各有卑鉢羅樹。
往來攀而後起。即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麥處。今有疾者。以香油塗像多愈。又有五比丘住處。又東南有塔。是佛入尼連河浴處。次近河有佛食乳糜處。其側有二塔。是長者獻蜜□處。樹東南塔。是四天王奉佛石鉢處。其側有塔。是佛成道後為母說法處。又有度迦葉兄弟千人處。樹垣北門外即是摩訶菩提寺。庭宇六院觀閣三重。周垣高五丈。有佛捨利。大如指節。光潤鮮白通徹內外。肉捨利者。大如青珠形帶紅色。每年至佛大神變月出以示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於唐國當正月十五日。於此之時。放光雨華大起深信。其寺常有千僧習大乘上座部。法儀清肅。是南海僧伽羅國王請立。經今四百年。寺多有師子國人。每年比丘解安居訖。四方道俗百千萬衆。七日七夜香華伎樂遍林供養。印度諸僧以唐國五月十六日入夏安居。以唐國八月十五日解夏。斯亦隨方用歷不同。不可一定。如雪山北有國坐春坐秋者。意以一年之內多溫熱處。製三月住。就中前後一月延促不定。
若據修道何時不安。故律製三時遊行。通結有罪。必有善緣亦開兼濟。院東渡河大林中塔北池者。佛昔為香象子侍盲象母處。前建石柱。昔迦葉波佛於此宴坐。
側有四佛行坐跡。林中小石柱是鬱頭藍發惡願處。又東度黃河百餘裏至屈屈吃播陀山(舊雲雞足)直上三峰。狀如雞足。頂樹大塔。夜放神炬光明通照。即大迦葉波於中寂定處也。初佛以姨母織成金縷大衣袈裟傳付彌勒。令度遺法四部弟子。迦葉承佛教旨。佛涅槃後第二十年。捧衣入山以待彌勒。山路徑極便澀多諸林竹。師子虎象縱衡騰侍。奘法師至彼。每思登踐。取進無由。奘乃告王請諸防援。蒙王給兵三百餘人各備鋒刃斬竹通道。日行十裏。爾時彼國聞奘往山禮拜。
士女大小數盈十萬。奔隨繼至共往雞足。既達山阿壁立無路。乃縛竹為梯相連而上。達山頂者三千餘人。四睇欣然轉增喜踴。具睹石罅散華供養。又依王玄策傳云。粵以大唐貞觀十七年三月內。爰發。
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國。因即巡省佛鄉覽觀遺蹤。聖跡神化在處感徵。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捨城。遂登耆闍崛山。流目縱觀。傍眺罔極。自佛滅度千有餘年。聖跡遺基儼然具在。一行一坐皆有塔記。自惟器識邊鄙。忽得躬睹靈跡。一悲一喜不能裁抑。因銘其山用傳不朽。欲使。
大唐皇帝與日月而長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其辭曰。
大唐出震。膺圖竜飛。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邁軒義。高懸玉鏡。垂拱無為(其一)道法自然。儒宗隨世。安上作禮。移風樂製。發於中土。
不同葉裔。釋教降此。運於無際(其二)神力自在。應化無邊。或涌於地。或降於天。百億日月。三千大千。法雲共扇。妙理俱宣(其三)鬱乎此山。奇狀增多。上飛香雲。下臨澄波。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經過。存聖跡於危峰。伫遺趾於岩阿(其四)參差嶺障。重壘岩廊。鏗鏘寶鐸。^2□馧異香。覽華山之神蹤。勒貞碑於崇崗。馳大唐之淳化。齊天地之久長(其五)。
又奘師傳云。從此山東行六十裏至矩奢揭羅補羅城。北門外有塔。佛舒手現五師子伏提婆醉象處。又東北塔。是捨利子聞馬勝比丘說法證聖處。塔北大坑傍塔。是室利□多設火坑以害佛處。又東至姞慄陀羅矩咤山(此雲鷲峰亦云鷲臺舊雲耆闍崛山)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廣三十餘步。是提婆達多擲佛處。其南崖下有塔。佛此處說法華經處。南山崖有大石室。佛舊入定。阿難別室被魔怖之。以手通石摩頂。現有通穴。精捨東北大石。是佛曬衣處。衣文明徹。石內傍有佛跡。山城北門西有毗布羅山西南崖昔有五百溫泉。今猶數十泉。西卑鉢羅石室。
佛昔常居。後壁洞穴是阿素洛宮。山門外一裏至迦蘭陀竹園精捨。東大塔。是阿闍多沒吐路(唐雲未生怨也)即是阿闍世王也。竹園西南六裏許。南山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大迦葉波與千羅漢於此集三藏處。僧中上座即號為上座部。室西北塔。是阿難受責證果處。山城之北可五裏許。至曷羅闍姞利溫。唐言新王捨城。南門外道左塔者。度羅怙羅處。又北三十餘裏至那爛陀寺(唐雲施無厭寺)
贍部洲中寺之最者。勿高此矣。五王共造供給倍隆。故因名焉。其寺都有五院同一大門。周閭四重。高八丈許。並用磚壘。其最下壁猶厚六尺。外墎三重墻亦磚壘。高五丈許。中間各繞極深池塹。備有華香。嚴麗可觀。自置已來防衛清肅。
女人垢濫未曾容隱。常住僧衆四千餘人。外客道俗通及邪正乃出萬數。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故復號施無厭也。中及左右聖跡重疊不可殫記。有諸論師智識清遠。王給封戶乃至十城。漸降量賞不減三城。其寺現在。受封大德三百餘人。通經已上不掌僧役。重愛學問咨訪異法。故烏耆已西被於海內。諸出傢者皆多義學。任國追師都無隔礙。王雖守國不敢遮障。又東行入山二百餘裏至伊爛拏國。
見佛坐跡。入石寸許。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有瓶跡沒石寸許。八出華文都似新置。有佛立跡。長尺八寸強。闊六寸許。
又隔七國西北行至羯羅拏國。邪正兼事。別有三寺不食乳酪。是調達部僧也。又西南行七百裏至烏荼國。東境臨海有發行城。多有南侶停於海濱。次南大海中有僧伽羅國。謂執師子是也。相去約指二萬餘裏。每夜南望見彼國中佛牙塔上寶珠光明。騰焰暉赫現於天際。
又西南行具經諸國。並有異跡。可五千裏至憍薩羅國。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彌篤。王都西南三百餘裏有黑蜂山是昔大王為竜猛菩薩造立斯寺(舊雲竜樹)其寺上下五重鑿石為之。引水旋註。多諸變異。沿彼達。今淨人固守罕有登者。龕中石像形極偉大。寺成之日竜猛就山以藥塗之。變成紫金。世無等者。又有經藏夾傳無數。古老相傳。盡初結集並現存在。雖外佛法屢遭誅殄。而此一山住持無改。近有僧來於彼夏坐。但得讀誦不許持出。具陳此事。但路幽阻難可尋問。又南行至案達羅國。屬南印度。都城西南二十餘裏。孤山嶺上石塔。即是陳那菩薩造因明論處。
又南行千裏至馱那羯磔迦國。屬南印度。都城東西據山間各有大寺。昔王為佛造^4□山疏石列極華博。賢聖遊息。佛滅未有千年前。其處有千凡僧。安居罷日皆證無學。陵空飛去。今寂無人。其處有婆毗吠伽論師(唐雲明辯)即是般若燈論主也。於觀自在前絶粒而飲水三年立志祈請。待見彌勒。觀自在乃為現色身。今在城南大山岩執金剛神所誦金剛咒三年。神授方雲。此岩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可即入中待彌勒出。我當相報。又經三年。然咒芥子擊於石壁。豁即洞開。時百千衆觀睹驚嘆。論師跨。門再三顧命。唯有六人從入。
餘者謂是毒蛇窟也。當即石門還合如壁。又復南行六千餘裏至秣羅矩咤國。即贍部最南際海濱境也。山出竜腦香及有白檀香樹。又有羯薩羅香樹。鬆身無葉香如冰雪。即竜腦香也。從此南大海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舊雲觀世音菩薩也)臨海有城。即是古師子國。入海中可三千裏。非結大伴則不可至。自此西北四千餘裏。中途經國具諸神異。國東南隅數千裏那羅稽羅洲。人長三尺。鳥啄唯食椰子。
又至摩。訶刺他國。其王自在未賓戒日。寺有百餘。僧徒五千。東境山寺羅漢所造。有大精捨高百餘尺。中安石像。長八丈餘。上施石蓋。凡有七重。虛懸空中。相去各三尺。禮謁見者無不嘆異。傳云。羅漢願力所持。或云藥咒術力所持。
又越二國。西北至摩臘婆國。屬南印度。都城西北二十餘裏。有大婆羅門邑。側大陷坑水流無滿。是昔大慢婆羅門謗大乘生陷入地處。又西北至阿咤釐國。屬南印度。此國出鬍椒薫陸香。樹葉如棠。
又周巡西北越十餘國至波刺斯國。非印度所攝。此國多出金銀□石頗胝水精死多棄屍。佛鉢在王宮中。西北接拂懍國。出白狗子。本赤頭鴨生於穴中。案梁貢職圖雲。去波斯北一萬裏西南海島有西女國。非印度攝。拂懍年別送男夫配焉。略陳聖跡。依如前述。具列俗紀備存大本。
頌曰。
希音遠流乃眷東顧欣風慕道仰規西度妙盡毫端運微輕素托釆虛凝殆映霄霧跡流衆像理深其趣寄興開襟引凡聖路千佛同化萬賢來曙皇情有感緇素同遇法苑珠林捲第二十九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