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憶往述懷   》 第30節:送禮      季羨林 Ji Xianlin

  送禮
  我們中國究竟是禮義之邦,所以每逢過年過節,或有什麽紅白喜事,大傢就忙着送禮。既然說是"禮",當然是嚮對方表示敬意的。譬如說,一個朋友從杭州回來,送給另外一個朋友一隻火腿,二斤竜井;知己的還要親自送了去,免得受禮者還要賞錢;你能說這不是表示親熱麽?又如一個朋友要結婚,但沒有錢,於是大傢湊個份子送了去,誰又能說這是壞事呢?
  事情當然是好事情,而且想起來極合乎人情,一點也不復雜;然而實際上卻復雜艱深到萬分,幾乎可以獨立成一門學問:送禮學。第一,你先要知道送應節的東西。譬如你過年的時候,提了幾瓶子汽水,一床涼席去送人,這不是故意開玩笑嗎?還有五月節送月餅,八月節送粽子,最少也讓人覺得你是外行。第二,你還要是一個好的心理學家,能觀察出對方的心情和愛好來。對方倘若喜歡吸煙,你不妨提了幾聽三炮臺恭恭敬敬送了去,一定可以得到青睞。對方要是喜歡杯中物,你還要知道他是維新派或保守派。前者當然要送法國的白蘭地,後者本地産的白幹或五加皮也就行了。倘若對方的思想"前進",你最好訂一份《文匯報》送了去,一定不會退回的。
  但這還不夠,買好了應時應節的東西,對方的愛好也揣摩成熟了,又來了怎樣送的問題。除了很知己的以外,多半不是自己去送,這與面子有關係;於是就要派聽差,而這個聽差又必須是個好的外交傢,機警、堅忍、善於說話,還要有一副厚臉皮;這樣才能不辱使命。拿了東西去送禮,論理說該到處受歡迎,但實際上卻不然。受禮者多半喜歡節外生枝,東西雖然極合心意,卻偏不立刻收下。據說這也與面子有關係。聽差把禮物送進去,要沉住氣在外面等。一會兒,對方的聽差出來了,把送去的禮物又提出來,說:"我們老爺太太謝謝某老爺太太,盛意我們領了,禮物不敢當。"倘若這聽差真信了這話,提了東西就回傢來,這一定糟,說不定就打破飯碗。但外交傢的聽差卻絶不這樣做。他仍然站着不走,請求對方的聽差再把禮物提進去。這樣往來鬥爭許久,對方或全收下,或衹收下一半,衹要與臨來時老爺太太的密令不衝突,就可以安然接了賞錢回來了。
  上面說的可以說是常態的送禮,可惜(或者也並不可惜)還有變態的。我小的時候,我們街上住着一個窮人,大傢都喊他"地方",有學問的人說,這就等於漢朝的亭長。每逢年節的早上,我們的大門剛一開,就會看到他笑嘻嘻地一手提了一隻雞,一手提了兩瓶酒,跨進大門來。雞咯咯地大吵大嚷,酒瓶上的紅簽紅得眩人眼睛。他嘴裏卻喊着:"給老爺太太送禮來了。"於是我嬸母就立刻拿出幾毛錢來交給老媽子送出去。這"地方"接了錢,並不像一般送禮的一樣,還要努力鬥爭,卻仍舊提了雞和瓶子笑嘻嘻地走到另一傢去喊去了。這景象我一年至少見三次,後來也就不以為奇了。但有一年的某一個節日的清晨,卻見這位地方愁容滿面地跨進我們的大門,嘴裏不喊"給老爺太太送禮來了",卻拉了我們的老媽子交頭接耳說了一大篇,後來終於放聲大駡起來,老媽子進去告訴了我嬸母,仍然是拿了幾毛錢送出來。這地方道了聲謝,出了大門,老遠還聽到他的駡聲。後來老媽子告訴我,他的雞是自己養了預備下蛋的,每逢過年過節,就暫且委屈它一下,被縛了雙足倒提着陪他出來逛大街。玻璃瓶子裏裝的衹是水,外面紅簽是嚮鋪子裏藉用的。"地方"送禮,在我們那裏誰都知道他的用意,所以從來沒有收的。他跑過一天,衣袋塞滿了鈔票纔回來,把瓶子裏的水倒出來,把雞放開。它在一整天"陪綁"之餘,還忘不了替他下一個蛋。但今年這"地方"倒運,嚮第一傢送禮,就遇到一傢纔搬來的外省人。他們竟老實不客氣地把禮物收下了。這怎能不讓這"地方"憤憤呢?他並不是怕瓶子裏的涼水給他泄漏真相,心痛的還是那衹雞。
  另外一種送禮法也很新奇,雖然是"古已有之"的。我們常在筆記小說裏看到,某一個督撫把金子裝到罎子裏當醬菜送給京裏的某一位王公大人。這是古時候的事,但現在也還沒有絶跡。我的一位親戚在一個縣衙門裏做事,因與同縣太爺是朋友,所以地位很重要。在晚上回屋睡覺的時候,常常在棉被下面發現一堆銀元或別的值錢的東西。有時候不知道,把這堆銀元抖到地上,嘩啦一聲,讓他吃一驚。這都是送來的"禮"。
  這樣的"禮"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接受的。他一定是個什麽官,最少也要是官的下屬,能讓人生,也能讓人死,所以纔有人送這許多金子銀元來。官都講究面子,雖然要錢,卻不能幹脆當面給他,於是就想出了這種種的妙法。我上面已經提到送禮是一門學問,送禮給官長更是這門學問裏面最深奧的。須要經過長期的研究簡練揣摩,再加上實習,方能得到其中的奧秘。能把錢送到官長手中,又不傷官長的面子,能做到這一步,纔算是得其門而入了。也有很少例外,官長開口嚮下面要一件東西,居然竟得不到。以前某一個小官藏有一顆古印,他的官長很喜歡,想拿走。他跪在地上叩頭說:"除了我的太太和這塊古印以外,我沒有一件東西不能與大人共享的。"官長也衹好一笑置之了。
  普通人傢送禮沒有這樣有聲有色,但在平庸中有時候也有傑作。有一次我們傢把一盒有特別標志的點心當禮物送出去,隔了一年,一個相熟的胖太太到我們傢來拜訪,又恭而敬之把這盒點心提給我們。嘴裏還告訴我們:這都是小意思,但點心是新買的,可以嘗嘗。我們當時都忍不住想笑,好歹等這位胖太太走了,我們就動手去打開。盒蓋一開,立刻有一股奇怪的臭味從裏面透出來。再把紙揭開,點心的形狀還是原來的,但上面滿是小的飛蛾,一塊也不能吃了,衹好擲掉。在這一年內,這盒點心不知代表了多少人的盛意,被恭恭敬敬地提着或托着從一傢到一傢,上面的簽和鋪子的名字不知換過了多少次,終於又被恭而敬之提回我們傢來。"解鈴還是係鈴人",我們還要把它丟掉。
  我雖然不怎樣贊成這樣送禮,但我覺得這辦法還算不壞。因為衹要有一傢出了錢買了盒點心就會在親戚朋友中周轉不息,一手收進來,再一手送出去,意思表示了,又不用花錢。不過這樣還是麻煩,還不如仿效前清御膳房的辦法,用木頭刻成雞魚肉肘,放在托盤裏,送來送去,你仍然不妨說:"這魚肉都是新鮮的。一點小意思,千萬請賞臉。"反正都是"彼此彼此,諸位心照不宣"。絶對不會有人來用手敲一敲這木頭魚肉的。這樣一來,目的達到了,禮物卻不黴壞,豈不是一舉兩得?在我們這喜歡把最不重要的事情復雜化了的禮義之邦,我這發明一定有許多人歡迎,我預備立刻去註册專利。
  宗教
  我首先要聲明,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可是我對世界上所有的正大光明的宗教都十分尊重。原因並不復雜,除了奧姆真理教、太陽神殿教等一批邪教外,各大宗教都勸人做好事,不幹壞事,這不正是我們正直的人類所需要的嗎?不管他們的教義如何,所崇拜的神靈如何,除了間或被別有用心的人或組織所利用外,這些宗教是無可指責的。如果不同宗教的信徒們能互相尊重,互不相妨,則中國社會必能安定團结,世界人民也必能安定團结。
  任何一個宗教的教義和教規,對本教的信徒來說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都是天經地義,信徒們信從,是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對其他宗教的信徒來說,則另是一碼事。對於這樣的分歧,最好不要辯論,也不必爭論,這樣做,衹能傷和氣,也無濟於事。最好能夠認為,自己的教義衹是相對真理,絶對真理衹有他們崇拜的最高神靈才能掌握。能做到這一步,就能夠你好,我好,大傢都好了。大傢以各自喜愛的方式來滿足宗教的需要,豈不猗歟休哉!
  說到"宗教需要",恩格斯使用過這個詞兒。世界上確實有有宗教需要的人;另一方面,世界上也確實有沒有宗教需要的人,敲鑼吹號,各有一套。最好是各不相犯,自從所好。人類最重要的是求生存,生存得越美滿越好。自己生存,也讓別人生存,這是最上策。有宗教需要的和沒有宗教需要的人;在有宗教需要的人中,信這種教和信那種教的人,可以不談宗教問題,而共同攜手,齊心協力,為了改善人類生存的條件而努力奮鬥,這是人生第一義。一定要強迫別人信教,或一定要強迫別人不信教,都衹能製造矛盾,兩敗俱傷。
  世界上有規定國教的國傢,也有不規定國教的國傢。有民族與宗教完全一致的國傢,也有民族與宗教不一致的國傢。有必須有宗教信仰的國傢,也有不規定人民宗教信仰的國傢。我到德國時,登記表上有"宗教信仰"一欄,我沒有法子填寫,那位德國辦事員就說:"不填這一欄可不行!給你填上佛教吧!"我笑而從之,反正我知道我不是佛教徒,這衹不過是官樣文章而已。在有國教的國傢中,無神論也是有的。他們腦袋裏沒有上帝,可是星期天也進禮拜堂,說是到那裏去聽聽莊嚴肅穆的音樂,使自己的心神安靜一下。宗教之為用大矣哉!
  總之,我認為,信不信宗教完全是個人的事,別人不必過多地去幹預,衹要他遵守法紀,就是一個好公民。想人為地消滅宗教,也是辦不到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生命的價值第2節:我們面對的現實第3節:談老年(1)
第4節:談老年(2)第5節:養生無術是有術第6節:回頭看看(1)
第7節:回頭看看(2)第8節: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第9節:一寸光陰不可輕
第10節:希望在你們身上第11節:三思而行第12節:園花寂寞紅
第13節:人間自有真情在第14節:老馬識途第15節:珍愛大自然
第16節:走嚮天人合一第17節:我的嬸母第18節:我的妻子
第19節:回憶第20節:寂寞第21節:爽朗的笑聲
第22節:毀譽第23節:談禮貌第24節:漫談撒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