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三編 軍事防禦(5)      董耀會 Dong Yaohui

  延綏鎮。總兵官起初駐綏德州(今陝西綏德),成化以後移到榆林衛(今陝西榆林),故亦稱榆林鎮。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𠔌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池),全長885公裏。在大邊長城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陝西府𠔌墻頭鄉),迂回麯折,西至寧邊營(今陝西定邊)與大邊墻相接。分別由東、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寧堡六路參將分守。
  寧夏鎮。總兵官駐寧夏衛(今寧夏銀川),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今寧夏????池)與延綏鎮長城接界處,西端止於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西南),全長830公裏,分五路防守。東路,自花馬池營城東界,西至毛卜剌堡西境(今寧夏靈武東北寶塔鄉)。中路,東南自清水營城(今寧夏靈武磁窯堡鄉清水營村)東境與東路接界起,西北至橫成堡黃河東岸。北路,南自橫城堡北境,西達鎮北堡南界(今寧夏賀蘭西),北路長城跨黃河嚮北繞了一個弧形。南路,自平羌堡北境(今銀川平吉堡村),嚮南至大壩堡(今青銅峽大壩村)。西路,東起廣武營北界(今青銅峽廣武鄉),西止於中衛西南喜鵲溝。
  固原鎮。總兵官駐固原州(今寧夏固原),因總督陝西三邊軍務開府固原,所以也稱陝西鎮。管轄長城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綿延500公裏。明後期改綫重建,全鎮長城劃分五路分守,即下馬關路、靖虜路、蘭州路、河州路、蘆塘路。
  甘肅鎮。總兵官駐甘州衛(今甘肅張掖)。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抵嘉峪關南祁連山,全長800余公裏。劃分五路防守,即莊浪路、涼州路、甘州路、肅州路、大靖路。
  明薊鎮長城分佈設防有何特點?
  薊鎮段長城,控製東北至山海關,大寧(即遼代中京大定府)至古北口,陰山至居庸關,直接擔負着拱衛京師的任務,是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明代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修築這段長城,成為萬裏長城中最堅固、最完善的一段。
  薊鎮長城的位置:東起山海關、經喜峰口、古北口,慕田峪到居庸關東北的四海冶,大致沿燕山山脈構築。從慕田峪東北至八達嶺段有兩道平行的城墻,北墻經四海冶,南墻經黃花鎮。在重要地段築有高聳的雄關或數道縱深的邊墻,全長660多公裏。
  薊州直接拱衛京師,首當其衝。燕山山脈自西而東,橫貫境內,山巒起伏,溝深𠔌窄,采取以關隘為重點,墩臺為前哨,城堡作掩護,長城作依托,構成點綫結合,以點護綫的築城體係。通常采取扼住咽喉,控製峽𠔌,占領高地,凸出兩翼,掩護關口的方法,進行各種築城設施的配置。在薊州所轄防區內,各地段的築城強度和密度也因地而異。對軍事鎖鑰的古北口,因大、小金山的山勢低緩,處於易攻難守的形勢,所以在重要地段上築三道城垣,百米一臺,形成縱深配係。
  明寧夏鎮戰略地位及長城分佈有何特點?
  寧夏鎮,歷來是西北邊陲重鎮,是中原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接交帶。由於這裏農牧皆宜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戰爭頻繁的政治環境,使它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明代,為西北三邊一重鎮。“鎮城所據,賀蘭山環其西北,黃河在東南,險固可守”。具有“黃河繞其東,賀蘭聳其西,西北以山為固,東南以河為險”的天然屏障這一有利條件。明代的寧夏鎮,東綫南北數百裏長的黃河天險雖仍在發揮作用,但橫亙寧夏鎮西北的賀蘭山在軍事上發揮着更大的作用。同時,又憑藉賀蘭山之險再修築長城,似乎從心理上要隔絶賀蘭山以外的一切。明代寧夏鎮境內東西北,三面環繞長城,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東長城:由陝西定邊進入寧夏????池縣,嚮西抵黃河邊橫城。北長城:北長城有兩道,由靈武橫城沿黃河嚮北至內蒙巴音陶亥農場,北過黃河抵石嘴山境東北賀蘭山下,為舊北長城;北長城在舊北長城南,寧夏平羅縣境。西長城:起於石嘴山境,沿賀蘭山由北嚮南進入中衛縣後,改沿黃河西行進入甘肅靖遠縣。寧夏鎮三面環長城,是西北諸鎮中處在最北邊的邊鎮,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本身就顯示了寧夏鎮在明代西北邊備中的軍事地位。
  明後期為何要增設山海鎮?
  撫順、清河之戰,是後金與明朝26年戰爭史上最早的兩次戰役,後金軍 初戰大勝,明廷朝野震動,遼東防綫動搖,軍事形勢日漸緊張。直隸巡撫王象恆認為:“遼為薊門左臂,拱護神京,遼失則內之防範更為吃緊。山海關一綫猶人咽喉,關城及沿關邊墻皆為風沙所擁埋,窬之甚易。宜特設一總兵,統領大軍,散材募土,厚集於此,乘未有事時,高墻扒沙,嚴督開放,以防姦宄。”首先提出增設山海鎮的建議。不久,兵部尚書薛三纔也主張“山海關為遼左門戶,須得一大將提兵彈壓之,兼為遼左聲援。僉言原任總兵杜鬆忠勇可用。而山海總兵即以山海路兵馬以及新募五千屬之,亦隱然虎豹在前之勢也。”明神宗立即采納其建議,“命杜鬆以原官起用,駐紮山海關,令其星夜前來。”
  據《明實錄》載,萬歷四十六年(1618)閏四月“初設山海鎮。時奴酋犯順,議者謂宜簡大帥據險要。乃割薊鎮東協四路屬山海關為一鎮。改募入衛邊兵四千並山海路額兵二千,分為左右營,每營統三千人。左營以原推遊擊吳自勉充本鎮中軍兼管山海路事;右營仍駐四路之中,與東協臺頭營相為犄角,與薊鎮劃地分管。操賞等費,亦割薊三分之一充之。”顯而易見,山海鎮防區,其實是薊州鎮東協四路之地,即山海路、石門路、燕河路、建昌路、總兵府駐山海關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