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 “独裁者”(11)      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文艺批评者姚文元在1966年具体论述了邓拓是如何赞美东林党人,攻击人民共和国的。早些年,姚文元曾因教条地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成名。姚是毛泽东的女婿[143],他也参加了“中央文革小组”。他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对“燕山夜话”的批评,谴责邓拓利用顾宪成(1550—1612,东林书院的创立者)的一副名联(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表达他“按照其‘政治目的’行事”的夙愿。[144]文章讥讽邓拓崇拜“封建”制度的“腐败”官僚,要求个人进行社会批评的权利,甚至提出成立一个新东林党。
  邓拓把复辟资本主义的希望,特别寄托在被罢的“清官”,反上的“傲士”等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身上,极力吹捧他们“自做主人,不当奴才”的“骨相”。他一再推崇明代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东林党,十分欣赏他们“在政治上的抱负”。号召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结成当代的“东林党”,莫发“书生空议论”,而要“关心政治”,为了“他们的政治目的”,哪怕“头颅掷处血斑斑”,也要“力抗权奸志不移”。[145]
  对吴晗颂扬海瑞的某些批评也同样尖刻;但因为海瑞只是一个个人,而不是某个政治派系的领袖,所以,围绕着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清”官应当采取的正当态度这个问题,只引发了一场不怎么尖锐的争论。一个名叫朱理章的批评家发表了如下的分析:
  海瑞,是被吴晗同志称为“真正骂过皇帝,而又骂得非常痛快”的清官,他的《治安疏》,就是《海瑞上疏》所写的所谓为民请命的疏本,但就在这个“清官”的著名疏本中,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说:“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中间又说:“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其官守,其言责,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不难明白,海瑞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在忠君的思想指导下,为了促使皇帝切实执行最高统治者的任务,以使封建统治的长远稳固,才向皇帝上疏的。……当然,对于“清官”、“好官”的直言批评,“至高无上”的皇帝听了总是不高兴的,海瑞向嘉靖上疏,确是冒死进谏的。但支持海瑞这种行为的,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的责任感”,而是臣子宁死也要忠于君主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封建伦理观念。疏本上所谓“日未死竭倦倦”,乃是海瑞思想的真实反映。难道这种彻头彻尾效忠于皇帝的愚忠,能算作为了人民、不顾个人的优秀品质吗?[146]
  毛泽东很早就责备那些对士大夫的同情描写是歌颂“丑恶的行为”;认为这些电影或戏剧所颂扬的人“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147]。但是这不只是一个歪曲与“封建制度”同流合污者的本质的问题;毛主席其他的论述还表明,他把个人负责看作是危险的自我放纵的一种形式。例如,他在1955年曾说道:“必须懂得,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这样两个方面,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结合的。而个人负责,则和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的个人独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148]歌颂某些士大夫有批评自主权(“个人负责”)的人错误地认为,简单的、个人的仁慈能够解决阶级压迫的问题。*或者用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时那种更简洁的说法来说:“这个戏里,作为正面英雄人物出现的,只有海瑞一个人。……海瑞孤零零一个人,从经济到政治,单枪匹马搞了一场大革命。”[149]不怕危险也许是一种美德,但只有当它依赖于群众的共同意志时才是如此。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前言(3)前言(4)革命奠基人(1)革命奠基人(2)
革命奠基人(3)革命奠基人(4)革命奠基人(5)革命奠基人(6)革命奠基人(7)革命奠基人(8)
革命奠基人(9)革命奠基人(10)红太阳(1)红太阳(2)红太阳(3)红太阳(4)
红太阳(5)“独裁者”(1)“独裁者”(2)“独裁者”(3)“独裁者”(4)“独裁者”(5)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