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
第30节:神灵诸相(6)
石海军 Dan Haijun
5.林伽崇拜与湿婆
根据考古发现,印度早期文化出现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离佛陀有二千五百年,正像我们今天距佛陀一样遥远。其中心是哈拉巴和莫亨朱·达罗两大城市。在宗教上,古印度人似乎崇拜一个伟大的上帝,其特征即现代湿婆天的原型。他一方面象征创造和繁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个苦行僧的角色,或是修炼超自然神通力的瑜伽行者。在古印度宗教崇拜中,也有崇拜伟大女神的证据,但已很难考察湿婆崇拜与女神崇拜两方面的相同表现之间有何特殊联系。
在吠陀颂诗中,湿婆并没有出现,但学者们多认为,吠陀颂诗中的楼陀罗是湿婆的前身。吠陀诗所颂扬的神灵大多表现为与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神,而湿婆神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不是自然神。他是随着印度教的出现而诞生的,并随着印度教的发展而逐步演化成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并在印度教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吠陀时代的自然神不同,印度教的神更多地与人结合在一起。印度教有三大主神,这便是大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大梵天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其地位本来是很高的,在早期佛教和史诗中,梵天还是一个重要的神,但到了笈多王朝之后 ,梵天便逐渐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神或是抽象神的代名词,其意义也主要停留于宗教哲学的思辨意义上,与印度的现实生活似乎失去了联系,因此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毗湿奴是世界的保护神,但这个神的重要意义逐步被他的多个化身如黑天和罗摩所取代,他作为神的本身意义反而不太显眼了。湿婆神是毁灭之神,他在印度的宗教和社会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公元前后,大多数的印度教徒要么信奉毗湿奴,要么信奉湿婆。但毗湿奴教派并不否认湿婆,湿婆教派也不否认毗湿奴。二派之间虽有磨擦,但却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双方最终并不矛盾,而是殊途同归。印度教的容忍精神在于吸收对方而不是排斥,他们认为湿婆和毗湿奴是同一神灵的不同方面。
湿婆大神虽然没有像毗湿奴大神那样有很多化身,但他的形象也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作为毁灭之神,他是死亡和时间的化身,头戴骷髅做成的花环,由魔鬼和邪恶精灵陪伴左右。兽主(pasupati)是湿婆的正式副称,常被称为湿婆兽主,在一座著名的浮雕中,他身旁有群兽围绕,暗示他是百兽之主。他又是蛇王,脖子与手臂上都盘曲着蛇,蛇的形象与他联系在一起,使他又成为男性性力的象征,他也以林伽(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的形象被广泛崇拜着,这种崇拜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开始盛行,至今不衰。《林伽往世书》对湿婆林伽的描写简直是神乎得令人难以思议。说是在世界创造前,梵天与毗湿奴为争夺最高神信而发生战斗,湿婆巨大而雄伟的林伽突然耸立在他俩之间。他俩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大梵天化身为天鹅向上飞去以寻找林伽的顶端,毗湿奴化作野猪向下寻找林伽的底部,结果用了一千年的时间也没有找到。《故事海》中也讲到类似的情节,说是从前某一天,梵天和那罗延为了寻找湿婆,来到雪山脚下,他俩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焰柱(即湿婆的林伽)耸现在他们的面前,柱子的周围不停地飘落下阵阵花雨。大梵天和那罗延出于好奇心理,便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试图寻找它的尽头,但他俩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尽头。死亡与生殖在湿婆身上都被推向了极端,并奇特地结合在一起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
|
|
第1节:概 要(1) | 第2节:概 要(2) | 第3节:《欲经》(1) | 第4节:《欲经》(2) | 第5节:《欲经》(3) | 第6节:《欲经》(4) | 第7节:《欲经》(5) | 第8节:《欲经》(6) | 第9节:《欲经》(7) | 第10节:《欲经》(8) | 第11节:《欲经》(9) | 第12节:《欲经》(10) | 第13节:《欲经》(11) | 第14节:《欲经》(12) | 第15节:旁门左道(1) | 第16节:旁门左道(2) | 第17节:旁门左道(3) | 第18节:旁门左道(4) | 第19节:旁门左道(5) | 第20节:旁门左道(6) | 第21节:旁门左道(7) | 第22节:旁门左道(8) | 第23节:旁门左道(9) | 第24节:旁门左道(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