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曠世纔女魂歸何處:張愛玲傳 》
港戰中的印象(5)
餘斌 Yu Bin
這人死的那天我們大傢都歡欣鼓舞。是天快亮的時候,我們將他的後事交給有經驗的職業看護,自己縮到廚房裏去。我的同伴用椰子油烘了一爐小面包,味道頗像中國酒釀餅。雞在叫,又是一個凍白的早晨。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地活下去了。
尖刻的諷刺後面是壓抑了的悲哀。在這裏,她和同伴的態度皆成為一種人性的證明,嚮她證明着人的孤獨與自私,其中包含着人生的諷刺。張愛玲的冷嘲並無多少自責之意,她無意於道德上的判斷,假如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假如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自責又有何用?對於她,問題的關鍵不是道德原則的重申,而是人性的真相必須接受。戰爭的特殊環境使得這真相驟然地以某種較平時更為觸目的形式暴露在人們面前。在《燼餘錄》的結尾,我們看到張愛玲帶着難以明言的復雜情緒接受她所發現的真相: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衹顧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櫥窗裏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衹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
張愛玲在香港戰事中感受到的一切,全都濃縮在這兒了。
一個作傢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什麽?海明威回答說:“不愉快的童年。”喬治·曾林浦敦:《海明威訪問記》,見《海明威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76頁。這肯定不是絶對真理。假如可以將“童年”的時限大大放寬,或者幹脆改作“早年”,那此話對張愛玲至少是適用的。不愉快的經歷使她早熟,使她養成內省的傾嚮,早熟、內省使她能夠從自身的經歷中提取更多的東西,所以她有一段並不算坎坷復雜的經歷,卻擁有一份並不簡單膚淺的人生經驗。對於不覺者,再豐富的閱歷亦無用處,張愛玲的早熟早慧則使她有可能將有限的閱歷轉化為深度的人性體驗,直至藉此構築成一個雖然狹小卻相當深邃、完整的經驗世界。她早年的經驗之所以特別值得註意,並且可以當做一個自足的世界來對待、把握,不僅因為這是她創作《傳奇》的靈感源泉,更因她以此為依托,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人生觀,其後的發展並未溢出這個基本的框架;同時她亦由此形成了張看人生的獨特視角,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視角,縱使她求助於其他的經驗,縱使她後來延展、擴大了自己的視景。
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與她的經歷,準確點說是與她的經驗世界關係密切。這裏所謂經驗指的是個人經歷中一些富有典型意味的事件裏所凝聚的作傢對於生活的主觀感受;是事件對當事人的影響或者說是經歷中已經為主觀感受滲透、溶解了的部分。張愛玲不是那種天馬行空、更多憑恃想象力的作傢,她戀戀於事實的人生味——所謂“事實的金石聲”。對於她,“生活空氣的浸潤感染”尤其重要,有了鮮活的感覺她才能自信地復活人生的原汁原味,而這感覺當然最好是嚮她的經驗去尋找。另一方面,她的生活天地狹小,閱歷並不豐富,所以她對自己的經驗格外珍惜,力求使其涓滴不漏地轉化到虛構世界中去。在她的小說創作中,尤其是在《傳奇》裏,她無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她早年所經驗到的一切,儘管它們在小說中出現時已經被高度地藝術化了。
細讀張愛玲的小說,我們經常會發現她的生活經歷與小說世界、她的個人經驗與人物的感受之間的奇妙對應。沒落的貴族之傢是她小說中最常見的場景,不論我們將“場景”理解成環境、氣氛,還是情調——張的“場景”通常具有三者打成一片的渾然一體的效果。我們在《金鎖記》、《花凋》、《留情》、《傾城之戀》、《茉莉香片》、未完成的《創世紀》,乃至以女傭為主角的《小艾》中一再發現了它。在她小說中另一頻頻出現的場景是香港,而如前面說過的那樣,她在香港的經歷正是她經驗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常常喜歡將這兩個場景組合到一起,把她的兩段生活放到一處來處理。她的人物大多在生活中是有其原型的,除去《茉莉香片》中傳慶及其父母有她傢人的影子之外,她小說中的許多其他人物也往往取自她熟悉或是有過接觸的人,比如《連環套》中的霓喜及女婿,其原型麥唐納太太、潘那磯先生她都見過。《〈張看〉自序》。而據她自己後來所言,範柳原和《留情》中的米堯晶也有所本。水晶:《蟬——夜訪張愛玲》。張愛玲在同水晶的談話中稱《傳奇》裏的故事和人物,“差不多都‘各有其本’”。談到《紅玫瑰與白玫瑰》時她說明男主人公和白玫瑰她都見到過,紅玫瑰則衹是聽到過。雖然張愛玲創造人物的習慣做法是“雜取多人為一人”,她卻喜歡從某個特定的原型開始,因為特定的原型(哪怕衹見過一面也好)可以幫助她比較容易地找到她所需要的感覺,使她的想象有一個給她踏實感的憑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南京大學出版社 |
|
|
引言1 | 引言(1) | 引言(2) | 從前(1) | 從前(2) | 從前(3) | 從前(4) | 家庭生活場景(1) | 家庭生活場景(2) | 家庭生活場景(3) | 家庭生活場景(4) | 家庭生活場景(5) | 家庭生活場景(6)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 | 讀書歲月(1) | 讀書歲月(2) | 讀書歲月(3) | 讀書歲月(4) | 讀書歲月(5)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