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蛇郎君》與《虎姑婆》(4)
王溢嘉 Wang Yijia
《小紅帽》裏的母親與女兒
這個結論也許像《蛇郎君》一樣令人驚訝,所以我們還是舉一個西洋童話故事來和《虎姑婆》作個比較,並闡釋其空白不明之處。
《虎姑婆》讓筆者聯想起《小紅帽》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最受奶奶的疼愛,奶奶送她一頂紅絨做的帽子,她很喜歡戴這項帽子,所以大傢都叫她“小紅帽”。有一天,媽媽要她拿一塊糕餅和一瓶酒送去給正在生病的奶奶,媽媽叮嚀她:“在半路上要好好的走,不要跑離大路,不要在半路迷失,或跌倒而打破了酒瓶。”小紅帽說:“我會小心的。”
奶奶住在森林裏,小紅帽剛走進森林,遇見了一匹狼,這衹狼上前和小紅帽搭訕,小紅帽不知道野狼的邪惡,愉快地和它交談,告訴它自己就要去探望生病的奶奶。惡狼心裏有了盤算,它嘲笑小紅帽一本正經地走路,慫恿她到森林深處去摘花,聽鳥兒唱歌。於是小紅帽走離了正路。
惡狼則乘機跑到奶奶住的屋門前,假裝小紅帽的聲音咚咚敲門,在進屋後,就一聲不響地吞掉臥病在床的奶奶,然後穿着她的衣服,戴上她的帽子,假裝成奶奶,躺在床上。
小紅帽在森林裏摘了很多花後,纔想起奶奶,於是趕快前往奶奶住的房子。當她抵達時,發現門是開的,走到床邊,覺得躺在床上的奶奶很古怪,耳朵很長、眼睛很大、雙手很粗、嘴巴好可怕。惡狼說那是為了“看清你、擁抱你、一口吞下你”,說着就蹦出床外,把小紅帽也吞吃了。
惡狼滿足食欲後,舒服地躺在床上打鼾,經過屋外的獵人聽到鼾聲覺得奇怪,走進房內發現躺在床上的惡狼,本欲一槍打死它,但想到住在這裏的老太婆可能也被它吞到肚裏,就改用剪刀剪開惡狼的肚皮,於是小紅帽和奶奶都從惡狼的肚子裏爬出來。後來,小紅帽搬來了很多大石頭,填滿惡狼的肚子,再將它縫起來。惡狼醒來後,想要跑掉,但石頭太重了,結果就倒在地上一命嗚呼。
弗洛伊德(S.Freud)和弗洛姆(E.Fromm)都曾指出,《小紅帽》有性教誨的意涵:“紅絨做的小帽”是月經的象徵;“不要跑離大路,不要跌倒而打破酒瓶”的叮嚀,是對性的危險及喪失貞操的警告。
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性教誨
如果我們把《虎姑婆》和《小紅帽》並排來看,可以發現它們有如下的共同人物:一個擔心女兒的母親、一個日漸懂事的女兒以及一個危害到女兒安全的獸類(在《虎姑婆》裏多了一個更小的妹妹,而《小紅帽》裏則多了一個更老的奶奶)。它們的情節也有如下的共同架構:日漸懂事的女兒終於必須單獨面對某些事情,憂心忡忡的母親一再叮嚀她們“不能如何如何”,但女兒卻在一狡猾野獸的欺騙下,違背了母親的教誨,結果惹禍上身,雖然最後都能化險為夷,但卻使他人受到池魚之殃(妹妹及奶奶),而自己的心裏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阿金母親的叮嚀:“無論任何人來敲門,都不要開門”,跟小紅帽母親的叮嚀:“不要跑離大路,不要跌倒而打破酒瓶”,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不要喪失貞操”(酒瓶亦是女性性器的象徵)。“性”在這兩個故事裏,都被形容為如同野獸吃人般的行為。
當然,《小紅帽》裏的惡狼,很明顯的是試圖奪去女性貞操之惡男人的象徵,但《虎姑婆》裏的惡姑婆卻是女性,她怎麽會是女性喪失貞操的罪魁?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觸及這兩個故事更深刻、也更隱晦的另一個意涵。
在《小紅帽》裏,小紅帽將石頭填進惡狼的肚子裏,使惡狼重得跌倒致死。她為什麽要采取這種奇怪而復雜的報復手段呢?肚子裏裝石頭是“不孕”的象徵(不孕的婦女亦被稱為“石女”),這個故事也有嘲弄男性缺乏女性所具有的生育能力的意思。如果我們能將“虎姑婆”視為“虎”與“姑婆”的濃縮象徵,那麽就會發現,“虎”代表的是“吃人野獸”,而“姑婆”亦恰是“不孕”的象徵(在臺灣話裏,“姑婆”是“老處女”的意思)。野狼和虎姑婆都是不能生育的,都和含苞待放、具有生育能力的少女敵對,但最後也都受到譴責,因此,這兩個故事有強調女性生育之榮耀的意涵。
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在《虎姑婆》和《小紅帽》裏,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性教誨是:她提醒女兒性的危險,警告她不可隨便喪失貞操,但這種提醒也不能矯枉過正,因為,生育能力畢竟是女性值得驕傲的特點,而它唯有透過性始能完成。如何避開危險的性而又保有生育的榮耀,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衷心期待。
多一種詮釋,多一分生命力
也許有人會說:《蛇郎君》和《虎姑婆》衹是講給小孩子聽的民間故事,即使有你所說這麽“深奧”的性教誨,也是小孩子無法理解的,甚至是大人意料之外的,它們顯然不是這些故事的用意。那麽縱然你舌粲蓮花,講得天花亂墜,也是牛頭不對馬嘴,毫無意義。
這牽涉到神話和童話故事的起源與用意問題。我們常以為,故事是為了教化人心纔編出來的,而忽略了在故事形成過程中,更深層的心理動因。舉個例子來講,為了“教孝”,有人選編了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我們若分析這些故事,就會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一說的其實是滿足口欲的問題,譬如《臥冰求鯉》《孟宗哭》《懷橘遺親》《乳姑不怠》等。前臺大精神科的徐靜醫師曾說,它們泄露了中國人“口腔依賴型”的人格特質,選編故事的人想到的雖是“教孝”,但卻不自覺地泄露了另外的東西,也就是更深層的心理動因——潛意識的內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