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名家点评《金瓶梅》风月往事   》 潘金莲形象的悲剧意义(3)      傅光明 Fu Guangming

  兰陵笑笑生首次在长篇小说中具体生动地展示出封建时代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生活图景,在具体描写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生活在今天,我们要想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它的后期,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风貌,了解妇女的肉体和人格是怎样被蹂躏和被侮辱的,灵魂是怎样被腐蚀和被污染的,人性是怎样被异化和被扭曲的,了解她们过人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的活力是怎样被消解在庸俗无聊的争宠斗争中的,就不能不读《金瓶梅》。
  二、潘金莲是一夫多妻制的男权社会所孕育出来的一朵恶之花
  在某种意义上,《金瓶梅》是为西门庆立传的,是这个富商、恶霸、官僚三位一体人物的发家史、罪恶史和衰败史。西门庆是统治《金瓶梅》中女人世界的“班头”和“帅首”,是这个女人世界的中心。这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宗法制度最真实的缩影。在西门府内外,上上下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们,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跟西门庆的关系中,才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得以展示其性格风貌和生活命运的。西门庆离不开女人,发家致富,为官做宦,荒淫享乐,无一不依靠女人,利用女人。没有围绕在他周围的女人世界,西门庆的家业、权势乃至整个生活,就很难想像能继续存在。可悲的是,这些女人也离不开西门庆,她们必须依附于他,而且心甘情愿地做被他玩弄和取乐的工具。能得到西门庆的宠爱,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即能够占有西门庆,成为这个女人世界中众多女性的奋斗目标,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尖锐激烈的明争暗斗,嫉恨、倾轧、阴谋、陷害等等,无所不用其极,有时简直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就是在这种嫉妒和争宠中,小说展示了形形色色市井妇女那种卑琐、无聊、可怜、可悲的人生和命运。在这个女人世界中,读者可以看到一颗颗痛苦的灵魂,一个个充满血泪的惨淡的人生。
  《金瓶梅》这部书的男主人公是西门庆,女主人公至少有三位,就是书名中所列的三个人物,潘金莲、李瓶儿、春梅。潘金莲是第一女主角。在《金瓶梅》所描写的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这部小说中最具生命活力,同时也是思想性格比较复杂的一个人物。按小说中所写,潘金莲这个人物的遭遇大概是这样的:她是清河县一个裁缝的女儿,父亲早死,家里很穷,九岁时就被母亲卖到一个官僚之家王招宣府里学习弹唱,实际就是做一个供有钱人家取乐的丫头。后来王招宣死了,母亲又将她卖给另一个财主张大户做丫头。张大户奸污收用了她,把她变成一个侍妾。但是那家的大老婆很厉害,在一顿苦打之后,把她赶了出来,将她嫁给了卖炊饼的武大郎。张大户给武大郎卖炊饼的本钱,并给他们房子住,实际上还是继续占有她,成了他的外室。武大郎个子很矮,又长得很难看,潘金莲对这个婚姻很不满意。她看到武大郎的弟弟打虎英雄武松长得很英武,就去勾搭,被拒绝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遇到了西门庆,在西门庆的勾搭下两人很快成奸。为了去除障碍,他们合谋毒死了武大郎,嫁给了西门庆做了第五房妾。到了西门庆家后,在妻妾争宠中,她使出种种手段,先后害死了宋惠莲和李瓶儿母子。其间又同小厮琴童私通,同女婿陈经济调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又使西门庆服淫药过量而死。西门庆死后,她同女婿陈经济通奸,事发后被大娘子吴月娘赶了出去。最后,惨死在为兄报仇的武松的刀下。
  对潘金莲这个人物评价的分歧,主要不在她有没有这样一些恶德和恶行,而是怎样看待和认识这些恶德和恶行,她的行为和遭遇有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作者对她的态度只是揭露和批判呢,还是也有同情的一面?应该说,从潘金莲一生的行事和表现来看,说她是一个淫妇,是一个坏女人,是一点也不错的。在她的身上确实是集中了许多令人憎恶的恶德,如淫浪、阴险、狠毒等等,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表现在她行动上的这些特点,不仅令人吃惊,也令人害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金瓶梅》的作者之谜(2)《金瓶梅》的作者之谜(3)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4)《金瓶梅》的作者之谜(5)《金瓶梅》的作者之谜(6)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7)《金瓶梅》的作者之谜(8)《金瓶梅》的作者之谜(9)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0)《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1)《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2)
《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3)《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4)《金瓶梅》的作者之谜(15)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1)《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2)《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3)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4)《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5)《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6)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7)《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8)《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