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一口氣讀完世界歷史   》 美洲屬於美洲人      曼弗雷德·馬伊 Manfred Mai

  在歐洲之外,十九世紀也是一個變革的百年。
  合衆國的獨立宣言發表之後,被稱為“拉丁美洲”的這個大陸的中部和南部也出現了獨立運動。美國的南面,絶大部分屬於西班牙殖民地,衹有巴西為葡屬。在這些殖民地成長的白色殖民者的後裔,被稱為“剋裏奧耳人”。他們雖然開發了這片土地,但卻沒有政治權利。他們仍然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官吏統治着。剋裏奧耳人想改變這種狀況,必要時使用武力
  。開始時是分散的集團同西班牙軍隊作戰。但他們之中的明智的領袖人物很快就明白,這樣戰鬥是不能取勝的。他們把各個集團聯合起來,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北方的何塞·聖馬丁和南方的西蒙·玻利瓦爾的領導下,解放軍在美國的援助下戰勝了西班牙人。
  1810至1825年,拉丁美洲各國均從殖民統治下解放了出來。玻利瓦爾試圖像美國那樣,建立一個統一的共和國。但大多數國傢願意保持獨立,走自己的道路。於是出現了阿根廷、玻利維亞 — 來自玻利瓦爾的名字 — 、智利、秘魯和其他一些我們至今還熟悉的國名。衹有在反對歐洲殖民主義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當然也得到了美國的支持。美國總統門羅於1823年警告歐洲人,不要幹預美洲國傢事務,任何干涉都將被看作是“對合衆國的不友好姿態”。明確地說,這個“門羅主義”實際就意味着,從現在開始“美洲是屬於美洲人”的。這個180年前的信條,至今仍是美國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
  然而,獨立並沒有給大多數人帶來所期望的自由。那裏的印第安人、黑人和各個種族的混血兒,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卻又陷入剋裏奧耳人的統治之下。衹是大地主、大商人、官吏和宗教貴族纔有選舉權。新的法律導致了富人越來越富有,窮人的負擔越來越沉重 — 一直到他們忍無可忍而對統治者進行反抗。這些起義和革命或者通過軍事鎮壓,或者通過宣佈改革而最終結束。即使進行了改革,那也衹是短暫的現象。不久就又恢復了原來的狀態。拉丁美洲國傢的局勢,從一開始就是不穩定的,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 — 這或許也是它們雖然自然寶藏豐富卻一直貧窮的一個原因。在這些國傢中,獲得利益者是占少數的白人,當然還有美國。“白色”的美國人支持這個大陸中部和南部的“白色”統治政權。拉丁美洲成了美國的附庸,一直到今日。
  這個時期,“美洲的第二次發現”已經基本結束:白人殖民者逐步開發了“荒蠻的西部”,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他們奪取了土著人的土地和他們的生存條件。很多印第安人被殺死,或者被驅往叢林禁地。後來發生的多次戰爭,把整個印第安種族消滅殆荊直到1924年,一些劫後餘生的土著人才正式獲得了公民權利。
  白人在“荒蠻的西部”定居,同時帶來了一個新問題,在新的聯邦州內是否允許實行奴隸制度。對於富裕而有影響的南方人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北方,人們卻是另外的觀點。那裏的很多人都反對奴隸製。哈裏特·比徹·斯托1852年發表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在其中起了作用。這本生動描寫奴隸生活的作品成了暢銷書,至少引起很多北方人的思考,有不少人成了奴隸制度的反對者。
  1854年,北方出現了一個新的政黨:“共和黨”。其綱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廢除奴隸制度。當它的候選人亞伯拉罕·林肯1860年當選總統後,南方各州立即退出了和北方的聯盟,並成立了“美利堅諸州聯盟”。林肯拒絶對它的承認。雙方爭執十分激烈,最終於1861年4月12日爆發了“南北戰爭”,美國最大的內戰。開始時南方各州的自願兵取得了相當的勝利。但四年戰爭之後,經過衆多的失敗,他們不得不嚮人員、經濟和技術占優勢的北方舉手投降。
  戰爭結束後,林肯總統發表了一個重要的演說:“我們作戰不僅為了結束奴隸製,我們作戰也不僅為了維護聯盟,我們實際做了更多的事情。我們作戰,是為了屬於人民的政府,通過人民執政的政府和為人民效力的政府,不在地球上消失。”林肯本人卻不得不為了這個勝利付出生命的代價。南軍投降五天後,於1865年4月14日,他被一個狂熱的南方人刺殺。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大約有60萬人丟掉了性命。南方的大片地區變成了荒蕪,其影響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南方一直比北方貧窮。
  內戰後,奴隸製被廢除。但這並不是說,黑人在美國已經和白人公民處於平等地位。在後來的時間裏,不論法律上或社會上均沒有做到這一點。但重新統一的美國,很快就成為最富有最強大的世界大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最初的人類一個聰慧的民族第一個世界奇跡
印度河畔的高度文明一個龐然大國現代世界的基礎第一個世界帝國
兩個新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加洛林王朝上層和下層和底層誰應是至尊者?
以十字架名義進行的戰爭一個新的思想一個新的世界基督教會的分裂
歐洲的信仰戰爭中國和日本的閉關鎖國朕即國傢!英國的榜樣
用武力走嚮現代從哈布斯堡到霍亨索倫理性的時代普魯士王位上的哲人?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