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追憶繁華京城過往煙雲:圖說北京三千年   》 明定陵發掘之謎      葛忠雨 Ge Zhongyu

  明十三陵建造於15到17世紀,為明代定都北京後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城北,創建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親自主持選陵址,並起名天壽山,從此,這裏就成為明朝的皇傢陵園。陵區內除了埋葬着13位帝王,還埋葬着23位皇后和衆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叢葬的宮女等。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的倡議下,考古學家開始對十三陵正式發掘。在挖掘計劃中,埋葬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最終,考古隊决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多方調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歷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於萬歷十二年(1584年),萬歷十八年竣工,費時6年,耗白銀800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的賦稅總收入。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原地上建築有寶城、明樓、棱恩殿、棱恩門、左右廊廡、宰牲亭、神廚、神庫、碑亭,後僅存寶城、明樓。
  我國的帝王陵墓發展到明清時期,陵墓封土都采取寶城、寶頂的形式,兩朝30多個皇帝和上百個後妃的墳頭都為寶城、寶頂。其建築方法是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墻成一圓頂,宛如一座小城。城墻稱為“寶城”,高出的圓頂稱為“寶頂”。
  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9月的一天,發掘隊長趙其昌發現在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墻上方,有幾塊城磚塌陷下來,露出一個直徑約半米的圓洞,隊員們搭人梯上到洞口觀察,發現這個洞口像一個門券的上端,亮處可辨別磚砌的痕跡。經過分析,大傢認定:這是地宮入口!不久,一個參與挖掘的民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宮的墓墻稱為“金剛墻”,這塊石碑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
  1957年的5月,考古隊終於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了墳墓的外墻——金剛墻,而最讓人興奮的是,在金剛墻上,考古人員隱約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它應該就是400多年前,萬歷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在金剛墻被發現後,考古隊沒有立即打開地宮。此後整整4個月的時間裏,考古隊一直在為打開地宮進行最後的準備。石門打開後,地宮呈現在人們面前,整個地宮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前後沿着一條縱嚮中軸綫分佈着三個大殿,分別是前殿、中殿和後殿,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配殿。前殿的地面上鋪滿了條狀的、已經腐爛的木板,這是當時入葬時為避免棺槨壓壞地面而使用的墊板。與紫禁城相對照,地宮的中殿象徵着天子辦公的前朝,裏面放置着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竜椅和一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即民間傳說中的萬年燈。而地宮的後殿,則象徵着皇帝的寢宮,裏面擺放着三具高大的棺槨,棺內長眠了將近400年的萬歷皇帝終於出現在人們面前。與史料記載相同,伴隨着他的是兩位皇后,孝靖皇后和孝端皇后。
  定陵地宮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絶大多數都是萬歷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隨葬品裏有被稱為冕的皇冠,還有一些為皇帝專用的鎧甲、腰刀和弓箭。定陵中還發現了4頂皇后戴的竜鳳冠,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其中一頂鑲嵌着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絲織品。它們的璀璨華麗徵服了當時的所有專傢、官員和成群的遊客,也轟動了全世界。但是,地宮打開後,溫度、濕度、光照度每天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加之當時文物的保存條件有限,這些絲織品風化得比較厲害。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昔日的皇傢陵園最終成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黃山書社
繁華有因:“漂”來的北京虎踞竜盤:棋盤結構的北京城缺憾之惑:北京古城墻缺個角
中軸傾斜:京城中軸綫之謎皇傢寺院: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古城的“雙竜”佈局
中南海的歷史滄桑北海九竜壁的傳說什剎海的由來之謎
正陽門箭樓千斤閘探秘天安門城樓設計者之謎前門大柵欄之謎
太廟被李自成燒毀了嗎社稷壇的五色土景山坐像之謎
北京城的“後門”故宮又稱紫禁城之謎宮門:解讀故宮之謎的鑰匙
揭秘皇城三大殿故宮房間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故宮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東華門門釘也有謎團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神秘的明代皇帝葬儀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