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星荟萃 》 藝術人生 》
第30節:絶對幕後之陳坤
王崢 Wang Zheng
朱軍 Zhu Jun
絶對幕後
陳坤這期節目播出後,他的經紀人給編導張穎打來電話:“陳坤這次是真的火了,70多傢媒體打電話要求采訪,之前沒人知道他會說話。”
“那期節目我哭得很慘,但是我很真誠。”兩年後新戲不斷、更紅更火的陳坤對一個記者談到了這期節目。“我相信他的話。那時候我們都是新手,沒有技巧,衹有真誠”,張穎說。
我很緊張,我很怕朱軍
陳坤是張穎接觸的第二個嘉賓,製片人王崢為求穩妥,讓製片李廣志全程協助她。“小編導,大助理”。廣志笑呵呵地說。
非典剛剛過去,驅車1個多小時,節目組來到了陳坤在《名揚花鼓》的片場。這是他特意選的時間,“因為拍外景,你們來跟拍就太辛苦了。”他很細心,這是第一感覺。當天他一身古裝扮相,正跟曾寶儀拍一場對手戲。他的眼睛清澈見底,給人印象很深,就像傢人一樣親切。
“我很緊張,我很怕朱軍。”這是陳坤見面時說的第一句話。由於擔心自己的資歷太淺,陳坤並不諱言自己的忐忑。因為之前剛剛播出過一期李亞鵬的節目,而朱軍訪談時有些問題稍顯尖銳,陳坤的媽媽看了也很擔心,一直問他:“朱軍會這麽問你嗎?”
陳坤很感性,這是張穎的另一個感受。當陳坤知道自己被那麽多影迷推薦時,他側過頭,眼眶有點紅。說到母親,他忍不住停頓了幾次,不過很快開心起來,告訴張穎他剛買了房子,把媽媽和弟弟接來一起住。在郊區拍戲雖然往返要兩個多小時的路,但是他每天都不在劇組住,還是會開車趕回傢。往往是凌晨一兩點到傢,而6點多又要再趕到片場。
陳坤談到曾經陪朋友去考電影學院,朋友鼓勵他也報名,並替他墊上了報名費,結果朋友落選他卻考上了,正是這個偶然的機遇讓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他為自己一時想不起朋友的名字而鬱悶。一組鏡頭結束,他徑直嚮張穎奔來:“那個人叫陳暢。”他一臉燦爛,而張穎一臉茫然,“我想起來了,那個幫我交報名費的朋友叫陳暢”,他笑着說。
憂鬱的背後
這期節目的策劃工作邀請了知名心理咨詢師趙梅,她也是《心理訪談》欄目的主要嘉賓主持。一部《金粉世傢》成就了陳坤這個有着憂鬱眼神的年輕偶像。“一個人憂鬱的背後,一定有着神秘的潛力”,趙梅看到了憂鬱反面的動力。
“如果出了事,首先想到的是我有問題,如果別人沒有選擇我,肯定是我不合適。”陳坤坦承自己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我從小就有一種危機意識,總覺得現在屬於我的東西不一定永遠屬於自己。”
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被同學欺負和排斥,後來姐姐又意外身亡,心靈再次遭到重創。趙梅是這樣分析的:陳坤的童年經歷使他覺得自己不該擁有美好的東西,但另一方面,這種復雜的經歷又使他的感受力異常豐富。陳坤的這種缺失感總是讓他想抓住什麽,積極的一面是,一旦他爭取到了就異常珍惜;消極的是,那種不安全感會久久留在心裏,經常出來打擾他,他會選擇性地記憶快樂的事,這樣可以減輕他對未來世界的恐懼。
陳坤清高孤僻的外表下是一顆敏感脆弱的心,趙梅特意交代朱軍,“做節目的時候,要溫暖地對待他。”
全體現場人員都不許戴口罩
因為是“非典”期間錄像,那期節目沒有觀衆的掌聲,沒有影迷的尖叫,陳坤也不用從幕後走出來,他面對的是一片黑暗。
原來為觀衆而設的布景進行了整改。藍絲絨的幕布圍了半圈,地上鋪着黑色玻璃,現場挂滿了陳坤的噴繪照片,現場簡單到衹有桌子和兩把椅子。
“全體現場人員都不許戴口罩。”製片廣志不但對欄目組的成員,而且對陳坤目光所及的現場工作人員也提出了這個嚴格的要求。廣志事後解釋說,這是對嘉賓的一種尊重,我們不能讓嘉賓感覺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為了彌補神秘嘉賓不能到場的不足,節目組安排了許多現場連綫,陳坤各個時期的同學、老師、朋友陳暢、影迷和觀衆相繼出現。雖然現場一切從簡,但秉承“極端製作”的傳統,環節一項沒有少。
陳坤的手
得知陳坤要上《藝術人生》,坤迷們欣喜若狂。他們寄來了各種資料、禮品和訪談方案,如“顔色陳坤”、“引路人”、“纔藝陳坤”、“陳坤的故事”等,甚至還有人寫了《金粉世傢》的續集劇本托節目組轉給他。
在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後,張穎仍然很擔心,因為陳坤的內嚮憂鬱,也因為第一次采訪衹是在拍戲的間隙完成的,許多話題並不深入。所瞭解到的依然是已經被報紙炒作了很久的舊聞。錄製前,張穎希望再次采訪他,但是陳坤卻希望把最真實的自己留到現場。他安慰張穎:“你放心,上《藝術人生》我什麽都說,說我的真心話。”
正式錄像那天,陳坤開着一輛吉普車早早就來了。他穿着一件白襯衫,不要求化妝,隨意得像一個鄰傢的男孩。外表的隨意卻掩不住他的緊張。這種緊張甚至一直持續到正式錄像前的一個小時,化妝室裏的陳坤把雙手緊緊地按在膝蓋上,面對朱軍的“熱場”很少反應,這種狀態是節目的大忌,急得製片人王崢趕忙把張穎叫到貴賓室來“救場”。
朱軍畢竟經驗豐富,在化妝間裏,他天馬行空快速轉換着話題,很快找到了陳坤的興趣點,陳坤的話開始多了起來。
由於一些現場問題,在化妝間等了近3個小時後,錄製終於開始了。陳坤上場,音樂像往常一樣響起。他緊張地說:“請不要起音樂。”慢慢地他開始放鬆下來,張穎註意到陳坤的手,開始時它放在桌子底下,然後是攤在桌上,隨着談話的深入,他將身子舒服地仰着,一隻手隨意地搭在了椅背上。
節目結束時,陳坤蹦蹦跳跳地下了場,一遇到張穎就打開手機給她看手機屏幕上的照片。感覺着他那一吐為快後的鬆弛,張穎懸着的心也終於放下了。
年輕的藝人是否有資格談人生?
這期節目張穎始終在錄製現場陪着陳坤歡笑、落淚,她看到了一個同齡人的努力,一個人成長路上的快樂與憂愁。這期節目取名“人生階梯”,陳坤自己也很喜歡這個名字,希望這是他人生路上一個小小的“逗號”,以後他能做得更多更好。
節目播出後,有一種反對意見至今餘音未絶。央視國際《藝術人生》的論壇上,部分觀衆認為欄目組請年輕藝人做嘉賓是一種錯誤選擇。
“像陳坤這樣的嘉賓,先靠邊吧。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所謂人生,他們纔多大?”
“請尊重‘藝術人生’這四個字。別像追星族那樣,哪個明星走紅,就請哪個。”
“沒有經歷‘風風雨雨’的人是不配上《藝術人生》這一個神聖的節目的。”
“像陳坤那樣不到三十歲的人也配談人生?對此我深表懷疑!!!”
製片人王崢也反復地被媒體追問着這個問題。她堅定地認為很多藝術傢最有爆發力的時候都是年輕的時候,現代人的想法和感悟和過去不一樣,而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有利於人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這是一個新的時代,時代决定了思想。”王崢誓不言悔。
(本期導演 張穎、撰稿 黃曉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序 | 第2節:解讀《藝術人生》(1) | 第3節:解讀《藝術人生》(2) | 第4節:解讀《藝術人生》(3) | 第5節:解讀《藝術人生》(4) | 第6節:解讀《藝術人生》(5) | 第7節:朱軍訪談錄(1) | 第8節:朱軍訪談錄(2) | 第9節:朱軍訪談錄(3) | 第10節:激情現場之趙本山(1) | 第11節:激情現場之趙本山(2) | 第12節:激情現場之趙本山(3) | 第13節:激情現場之趙本山(4) | 第14節:激情現場之趙本山(5) | 第15節:激情現場之趙本山(6) | 第16節:絶對幕後之趙本山 | 第17節:激情現場之陳凱歌(1) | 第18節:激情現場之陳凱歌(2) | 第19節:激情現場之陳凱歌(3) | 第20節:激情現場之陳凱歌(4) | 第21節:激情現場之陳凱歌(5) | 第22節:絶對幕後之陳凱歌(1) | 第23節:絶對幕後之陳凱歌(2) | 第24節:激情現場之陳坤(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