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人生中途   》 第30節:人生中途(30)      麥傢 Mai Gu

  擴音器說:“我是一個被夢牽動的人……”
  擴音器說:“我們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這需要最大的智慧……”
  擴音器說:“做傳統企業,像你們寫文章,必須要以反傳統的方式去尊重傳統……”
  我感到有一個才高八鬥的人在身邊,他博覽群書,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見多識廣。但是擴音器笑着說:“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衹讀過初中……”我愣了,好奇心一下子洶涌起來,心一下子沉靜下來。我註意觀察他,打聽他,從整潔又別緻的車間裏揣摩他,從路邊的一花一草裏尋找他,從幾册畫報和雜志中瞭解他,閱讀他,想象他。最後,坐在臺下,看他在臺上舌戰群雄,有種解密的感覺:一切都在我的期待和想象中。
  我經常說,這個時代的聰明人都在商界。他無疑是個聰明人,善於從風中聽辨季節的更替,能夠化繁就簡,提綱挈領;對獵物有一種本能的興奮,並精於發現獵物的軟肋,擊中要害;對自己有一種僧侶的嚴謹和苦修精神,等等這些,是他搏擊商海致用又製勝的法寶。但我又要說,聰明的價值經常是負的,一個成功的商人,他創造了財富,但財富卻天生有一種遮蔽心靈的黑暗魅力。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物質英雄,披金戴銀,花天酒地,窮奢極欲。這就是物質遮蔽了心靈,像烏雲遮蔽了麗日和明月,充其量不過是一種黑暗的自慰自淫而已。一個真正心裏有陽光和月色的人,我相信絶對不會因之而動心,見了也就見了,如同看拙劣的電視劇,看八卦小報,增加談資而已。吃什麽吐什麽,運動牙床而已。
  但邱繼寶顯然不是這樣的人:聰明的有錢人。聰明的有錢人有個普遍而通用的特徵,就是:好用身體和物質說話,他們會開着“大奔”或“大寶”來見你,請你到五星級酒店喝一杯200元的咖啡,然後去吃可能有毒的河豚(放心,肯定無毒的),然後去夜總會……如果你對他如此揮霍稍有異議,他會很灑脫地安慰你:錢嘛,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何必做它的奴隸。一邊說,一邊也許會擡腕看看表。你知道這是什麽表嗎?它很小,但很貴,可以換一部高級轎車。
  諸如此類,聰明的有錢人。
  那天,我專門註意了一下邱繼寶的穿扮,腕上沒有表,衣服上沒有商標,廠區裏沒有大奔,或寶馬760。他頂着烈日,穿行在廠區裏,像個盡職的工頭一樣,熱忱地講解着這個廠的過去、現在,聲音不洪亮,略為沙啞,但卻時常妙語連珠。後來在臺上答問依然如此,沒有大話、空話、假話,道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心聲,有體溫,有思想,有見地,有人情味。你聽他說的,可以穿越時空,看到另一個時代,另一個人。你聽他說的,可以穿越由肉體和物質籠罩的迷霧,看到自己心的脈動。兩顆遙遠的心,似乎衹隔着一句話的距離。這句話肯定是智者說的,而智者肯定不是財富造就的。財富可以創造財富,卻無法創造智慧。智慧來自內部。心跳。懺悔。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包括對聰明的反感和厭惡。
  儘管衹是一面之交,但我相信邱繼寶是個智者,有慧眼,有善心,有孤獨,有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有千回百轉的磨難,有欲言又止的難言之隱,有陽光,有月色,有潮汐,有流星……說到底,智者首先是一個本色的人,然後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個既有本色又有理想的人,我以為,就是一個最富有的人。
  2007年3月27日
  鳳的故事
  鳳是伐木工人的後代,她對伐木工人一直有很深的感情。40年前,鳳的父親用籮筐背着她進了獅子山林區當了一個伐木工人,當時她纔九歲。從那以後,鳳再沒有離開過這個林區,她就像山上的一棵樹一樣,在鳥語花香中一天天過去,一年年長大。在鳳15歲那年鼕天,她父親好好地走在下山的路上,突然被一塊不知從哪兒飛來的石塊擊中後腦勺,便再也沒醒過來。鳳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死去活來。沒有了父親,鳳不知怎樣才能活下來,最後還是她父親的朋友,他們都是伐木工人,替鳳在11#工區的集木場邊搭了一間小木屋,砌了個爐竈,給了她一份燒飯的差事做。他們每天在鳳擺開的簡易攤上吃上一頓中午飯,鳳一天的飯錢也就有了。鳳就這樣活下來了,快30年了,鳳幾乎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伐木工人養活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浙江文藝出版社
第1節:人生中途(1)第2節:人生中途(2)第3節:人生中途(3)第4節:人生中途(4)
第5節:人生中途(5)第6節:人生中途(6)第7節:人生中途(7)第8節:人生中途(8)
第9節:人生中途(9)第10節:人生中途(10)第11節:人生中途(11)第12節:人生中途(12)
第13節:人生中途(13)第14節:人生中途(14)第15節:人生中途(15)第16節:人生中途(16)
第17節:人生中途(17)第18節:人生中途(18)第19節:人生中途(19)第20節:人生中途(20)
第21節:人生中途(21)第22節:人生中途(22)第23節:人生中途(23)第24節:人生中途(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