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北京地理之名傢宅院   》 名人故居裏保存的生活      佚名 Yi Ming

  ● 民間記憶
  這裏其實就我一人
  ●李亦飛(56歲,茅盾故居工作人員)
  我在這故居工作有十幾年了。這鬍同(後圓恩寺鬍同)深,除了一些老頭老太太拿着年票來看看以外,其他來參觀的人不多。故居裏的展館和展品多少年沒動過,也沒換過。茅盾故居屬於現代文學館,不是獨立的單位。我們這兒有三個人,其他兩人都請病假了,其實就我一人。你說我是這故居裏的講解員、安全員、防火員、值班員、接待員、服務員都行。現在,我們正在申請經費,對故居的房子、暖氣係統翻新一下。另外,對陳列館也準備作一個重新佈置,加進一些現代科技的元素。
  ● 後人訪談
  看書是父親最大的愛好
  ●韋韜(茅盾之子,現年81歲,離休在傢)
  問:見過茅盾先生的人都認為他很健談、風趣,在您印象中的父親是什麽樣的?
  答: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裏,父親很少在傢,帶我的是母親和祖母。父親對兒女很放得開,要關心也衹是一個大方向的把握,對子女還不如對孫子輩的孩子那麽細心、隨和。
  問:茅盾先生除了看書、寫作,還有其他的愛好或者擅長嗎?
  答:沒有。看書是他最大的愛好了吧。在寫作上,經常是一篇小說還在寫,另一篇小說就開始在打腹稿了。他每天考慮的事情就是怎麽樣弄素材之類的,生活上的事都靠我母親。
  問:在故居裏,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麽?
  答:我們剛到北京來的時候住在文化部的一棟小洋房裏。那時候在文化部宿舍有四棟這樣的小洋房,周揚、陽翰笙都住過。1974年底我們纔搬到了現在故居這個地方。我印象最深的事情,一件是1976年,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發生了群衆自發悼念周總理的事情,父親很關註。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唐山大地震,當時墻上有很多地方出現了裂縫,我們不得不從故居暫時搬到了西城的南沙溝。
  問:茅盾故居您後來去過嗎?感覺怎樣?
  答:當然去過。好像去參觀的人不是很多。不過北京的名人故居也挺多,讓人參觀不過來(笑)。茅盾故居的陳列格局好像沒有變過,可能是經費的問題,房子很舊了,沒有翻修過。
  ● 地理與人
  文學巨匠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瀋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1921年參與發起文學研究會,並發表處女作《幻滅》(《蝕》三部麯之一)。1930年在上海參加領導"左聯"。繼《蝕》三部麯之後,又創作了《虹》、《路》、《三人行》、《子夜》、《林傢鋪子》、《春蠶》、《秋收》、《殘鼕》等作品。1949年2月擔任新中國的第一任文化部長。"文革"結束復出後撰寫長篇回憶錄。以理性策劃建構,然後再填充內容的寫作方法是茅盾的擅長,也引起了後來人的效仿。
  ● 地理鏈接
  烏鎮茅盾故居
  此處為茅盾祖輩居住的老屋,始建於19世紀中葉,建築面積650平方米,為清代江南民居。從1896年7月4日出生到1910年春離鄉求學,茅盾在此生活了13年。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親自設計翻修的書齋、手植的天竹、棕櫚。在故居的東側是茅盾的母校立志書院,現在已改為茅盾紀念館。
  上海茅盾舊居
  茅盾舊居在上海共有三處:
  橫浜路35弄11號甲,位於多倫路和寶山路之間。當時鄰近葉聖陶寓所、周建人寓所,後門附近為魯迅寓所。1927年他首先在此地用茅盾的筆名寫作。
  大陸新村3弄9號(現為山陰路156弄29號),一幢三層樓新式裏弄房,屋前有一個小花圃,有黑鐵皮大門,現為民居,外觀未變。1933年至1935年茅盾住在這裏。
  大陸新村1弄6號(現為山陰路132弄6號),1946年茅盾從香港回來在這裏居住。
  ● 專傢訪談
  九個國傢都有人在研究茅盾
  ●萬樹玉(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
  問:茅盾研究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組織?
  答:中國茅盾研究會是由中國作傢協會在1983年發起成立的一個專門研究茅盾的學術性組織。有許多作傢都在茅盾研究會工作過,比如馮牧、周揚、臧剋傢、巴金等。在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九個國傢都有研究茅盾的組織和學者。
  問:這些年來,中國茅盾研究會主要有哪些學術成果?
  答:中國茅盾研究會是要發展和促進茅盾研究。我們幫助整理、編輯出版了《茅盾全集》。設立了茅盾研究奬,鼓勵更多青年學者對茅盾的關註與研究。目前,研究會的會員共有200多人,大部分是一些著名高校中文係的教授和副教授,研究會的會刊《茅盾研究》目前已出版8本了。
  ● 地名溯源
  茅盾故居:茅盾先生(1896~1981)1974~1981年初逝世以前的住所,位於北京東城區後圓恩寺鬍同。原為清時一高官住宅,後改建為現有建築格局。現闢為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內起居室、工作室、會客室一切陳設全為舊物,保留原貌。

    新京报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平淡裏涌出了波瀾壯闊之美彈劾嚴嵩的陣地鬆筠畫社的搖籃公車上書的開山之地
感悟北京思想的審美遠勝視覺的衝擊人頭攢動的"明星"老宅曾經文人薈萃
如今遊客如織感悟北京從"隱於朝"到"隱於潮"晚清文人理想曾在這裏激蕩
老屋墻上不見青磚也曾俯瞰萬日風雷會館裏的鄉土情誼感悟北京
宣南會館裏散發的文化味道屋寒瓦陋難掩盛門氣質宅院兩次目睹歷史開的"玩笑"老宅院裏也曾天翻地覆
梁啓超書齋感悟北京走近文化名門的幽深底藴在滿院墨香裏回首文豪走過的路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