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讀《金瓶梅》品明朝社會 》
從海洋上看世界(2)
梅朝榮 Mei Chaorong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說法,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軍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明史·鄭和傳》則直截了當地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後來,不少人附和其說。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了,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復闢,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着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是因為皇帝要“耀兵異域”,達到“太宗皇帝德澤洋溢於天下,施至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視,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這種高高在上的榮譽感。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在此時期的中國外交達到了明代西洋外交史上的頂峰。經過鄭和的努力,多年不與中國來往甚至從未與中國來往的一些東南亞國傢都先後與明朝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有4個國傢的9位國王先後8次來到中國,有十六七個國傢先後4次派遣使者來華。中國同東南亞的關係就是從那時候建立起來,中國同東南亞的貿易圈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鄭和下西洋的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永樂年間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高漲時期,明成祖要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頒正朔”,廣加招徠,促使周圍各國“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製造一種“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況,以便提高自己的皇帝聲望。鄭和下西洋,“恩賞”、“受貢”不少,卻無關開拓國際商貿。 明成祖本人並不主張發展海外貿易,鄭和使團在海外進行一些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衹是附帶進行的。這種交換活動衹是作為與西洋諸國發展友好關係的手段,所換回的大多是異域珍寶,供宮廷享用,它與贏利性的海外貿易是有本質區別的。 正因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采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負擔。隨着明朝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 任何國傢的對外關係,都有民間的和政府的兩種方式。鄭和下西洋是政府行為,說它是主動外交,開放政策,一點不錯。 但是,明朝實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從事貿易,關閉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門,海外貿易完全被政府壟斷,這與宋、元時期政府鼓勵私人海外貿易相比,已經趨於保守和內嚮,是退步了。以至於明成祖朱棣死後,主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認為下西洋是弊政,嚮即將繼位的太子建議罷西洋去寶船。鄭和去世後,反對者更是占據優勢。明英宗時,兵部侍郎劉大夏鼓動兵部尚書項忠把鄭和下西洋的史料燒毀,連鄭和船隊也遭至被燒的命運。 中國從此開始禁海,甚至“寸板不得入海”,明、清兩代王朝實行了長達40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殺人不見血的刀(1) | 殺人不見血的刀(2) | 殺人不見血的刀(3) | 太監敢頂半邊天(1) | 太監敢頂半邊天(2) | 太監敢頂半邊天(3) | 玩主坯子皇帝命(1) | 玩主坯子皇帝命(2) | 玩主坯子皇帝命(3) | 父母還是親生好(1) | 父母還是親生好(2) | 父母還是親生好(3) | 特務行業很吃香(1) | 特務行業很吃香(2) | 特務行業很吃香(3) | 平民組織鬧黨派(1) | 平民組織鬧黨派(2) | 平民組織鬧黨派(3) | 親兄弟得明算賬(1) | 親兄弟得明算賬(2) | 親兄弟得明算賬(3) | 別人挖坑自己跳(1) | 別人挖坑自己跳(2) | 別人挖坑自己跳(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