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30節:第三節 從禮以成事(1)      劉德江 Liu Dejiang

  第三節從禮以成事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論語·學而篇第一》第十四章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顔淵篇第十二》第一章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篇第三》第十九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篇第二》第三章
  非禮勿為
  在這一節裏我們要瞭解如何通過"禮"的方式來達到成功。但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不合乎"禮"的事情一定不要做。因為如果你那樣做了,對你非但沒有任何好處,還會給你帶來不好的影響。或許有人覺得在短時間內,做非"禮"的事情會得到一點兒利益,但從長遠來看的話,這種做法會令你後悔莫及。
  《論語·八佾篇第三》開篇第一章便是:"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行列的意思,古代舞以八人為列。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整章的意思是說,季孫氏在他傢廟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做,還有什麽事他不忍心做呀?"接着在第二章又對這無禮之事進行了評論。三傢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傢之堂?"(《論語·八佾篇第三》)這裏"徹"同"撤",在古禮當中,禮祭完成後,祭饌,樂人唱詩娛神。而"雍"是周天子舉行祭禮臨撤所唱的詩,魯國孟孫、叔孫三傢,舉行傢祭也要用雍詩撤祭饌,可見他們的無禮。孔子便發表感嘆說:"雍詩中說:'四方諸侯都來助祭,天子儀容,那樣穆穆地恭敬而優美。'這在魯國三傢的廟堂上唱出來,有什麽意義呢?"
  這裏講的兩章都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情。一般人認為對於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慨。特別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解釋一般都是"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麽不可容忍呢",意思是絶不能容忍,好像都看到了孔子怒發衝冠的樣子。孔子的為人,在《論語·學而篇第一》裏有所提及,即"溫、良、恭、儉、讓"。那麽"是可忍,孰不可忍"肯定不可能是說孔子拍着桌子、咬着牙齒大發雷霆。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裏說,其實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動嚮,所以有人告訴他季氏八佾舞於庭,在傢裏擺天子的排場時,孔子就說,這要註意!季傢的野心不小,像這樣的事情,季傢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麽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變、造反,他都會幹的。孔子就以這件事斷定,季氏將來什麽事都做得出來,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說季氏竟然忍心做這些事,還有什麽事他不敢做呢?
  季氏之所以違"禮",以致犯上作亂,其根本是他們為人不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篇第三》)這是孔子針對上面季氏違"禮"所發表的感慨。"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但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人的仁德可以通過"禮"、"樂"的形式表現出來。這裏,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繫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麽"禮"、"樂"的問題。
  從孔子對季氏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到,無"禮"的實質,就是為人不仁。如果你做不合乎"禮"的事情,就談不上"仁",便很難與人相處。我想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做什麽事都很難成功。無論什麽人,做事衹有以"禮"為標準,纔可能做到"仁",他人才樂意與你打交道,幫助你,那麽你做的事情即使很睏難,也可能會很容易做到。
  在《論語》中還有一個人受到孔子的批評,被認為是"不知禮",這就是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篇第三》)
  譯成白話是這樣的。先生說:"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問:"管仲的生活是不是很節儉呢?"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傢産,各處各項工作,都設有專人,每個人都不兼職另外的事情,這哪裏算得上節儉?"還有人問:"那麽管子算得上知禮嗎?"孔子便說:"國君在大門外有屏風,管仲傢大門外也有屏風。國君的宴會在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幾,管仲設宴招待客人也用那樣的土幾。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