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
朝鲜半岛——同光兴盛时的东北亚形势(3)
许华 Xu Hua
28日上午,金允植带着李熙的手书,请吴长庆、马建忠代伐“乱党”。当日方召集驻扎在九州第六军区的预备队赶到朝鲜王京,清军已经平息了兵变。日方的军事计划被清军打乱,见清军占据优势,不敢再轻举妄动,中止了召集第一至第五军管区全部预备军的行动。不过,日本政府却依然态度强硬地向朝鲜政府索偿人命,要求谢罪赔款,并同意日本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驻兵朝鲜并修筑兵营。清廷以平息叛乱局面、拘禁大院君为胜利标志,对日本赔款、驻兵的要求并不重视,当下由吴长庆出面协调双方谈判。
8月30日,日朝双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也称《仁川条约》)和《修好条规续约》。条约规定:朝鲜赔偿日本教官等的抚恤金和使馆损失60万元;日本使馆人员及其眷属可以游历朝鲜内地;以及“日本公使馆可置兵员若干备警事”。【这些条款实际上让日本能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获取驻军权,能以旅游名义广泛从事间谍活动。】
朝王对清军救援十分感激,9月6日还专门设宴款待了吴长庆、袁世凯等清军将领。后来,朝王还请清廷派员帮助其训练新军。李鸿章命吴长庆负责安排,吴安排袁世凯参与编练了“新建亲军”左、右两营和“镇抚营”。清廷为防备日本军队肇事,也应朝鲜请求派吴长庆率部驻扎朝鲜,枕戈护卫。
后来,吴长庆在请赏报告中称袁“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李鸿章在奏报援朝功臣时称袁“治军严肃,抚剿随机”,请晋升为候补同知,并赏戴花翎。%%%4.“开化党”·甲申事变
——驻朝的清廷三将奋勇扑灭1884年日朝危机
壬午兵变(日本称“壬午事件”或“京城事件”)的军事失利,强烈刺激了日本政府,当局不反省其对外政治经济扩张的恶果,反而认为该事件“使日本,特别是军事当局,深刻认识到对外关系之不易”。山县有朋提出针对清军扩军备战的意见书,扬言“欲能与世界各国对峙,保持国家体面,维持独立,则非保有强大兵力不可”。 当年,天皇下令扩军。
扩军同时,明治政府还致力于在朝鲜大力培植亲日势力。这时朝鲜内部的政治派系已有所变化。以闵咏骏为首的朝廷大臣,决意保持朝鲜为大清帝国属国,依靠清军遏制日本和其他西方势力的侵略。于是,昔日的开化党被称为了“保守派”。
新的开化党则是以朴泳孝、洪英植、金玉均等为首的新兴势力。在1882年的朝日交涉中,朴泳孝作为朝鲜使臣赴日本谢罪。日本决定利用他扶植亲日势力,来破坏朝鲜与清朝的关系,并促成朝鲜内部分裂和动荡,于是诱导他效法明治维新,依靠日本的支持促进朝鲜变法图强,实现“独立自主”。朴回国后,联络邮政相洪英植、金玉均等名人和热血青年,组成新的“开化党”(也叫“维新党”,日本人甚至称其为“朝鲜日本党”)。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海军进犯台湾、长江一带,北洋告急。李鸿章为巩固京津地区防务,命吴长庆从汉城带一半兵力回守金州 ,剩下的三个营由记名提督吴兆有、总兵张光前统领。此时,袁世凯得李鸿章奏荐,被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成为清廷在朝鲜的临时军政负责人。
日本见中国迫于同法国作战,朝鲜清军驻守兵力和救援兵力都大为减弱,决定“寻衅图朝鲜”,密令其驻朝代理公使竹添进一迅速策动“开化党”发起政变。
竹添对金玉均等鼓吹:中法开战,“清国之将亡,为贵国有志于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机”。还主动帮助“开化党”制定政变计划。美国公使福久也频繁往来于“开化党”与日本使馆之间,积极帮助日本人策划。
12月4日,朝鲜邮政局总办开化党人洪英植,在邮署宴请中国商务总办及各国公使,惟日本公使未到。晚8时,酒间起火,开化党拿起预先偷运进日本使馆的军械,攻击禁卫军,冲入宴会,射杀朝官,外宾纷纷逃散。另一队党徒则和日本兵冲入王宫,挟持国王,矫令招日本兵保护王宫,杀死辅国闵台镐等8人。
第二天,开化党胁迫李熙委任新政府,奉行新政,并由朴咏孝负责兵部,金玉均为左相,洪英植为右相,“外署皆换日党”, 其余要职统统授予开化党人。史称“甲申政变”。
大大出乎开化党意外的是,日本人要求把国王李熙押到东京去拘禁,而坚决不同意开化党所主张的关押到本国江华岛。双方为此发生争执。
此时,汉城“人心益汹汹……将入宫杀尽倭奴”。朝鲜政府军奋起勤王,与开化党和日军对抗。大臣纷纷奔向清军军营,“匍匐辕门,抚告哀衷”,请求救助。
吴兆有等普通武将,对这等外交大事不知所措,一边照会日本使馆,要日军撤兵,一面派泰安轮船飞递文书,向北洋大臣请示。兵轮刚出发,朝鲜国王密使金允植、南廷哲到清营求救,吴等仍犹豫不决。这时,探马密报,开化党拟废去国王,改立幼君,依附日本,背叛清朝。一向胆大妄为的袁世凯警告说:“若再不发兵入宫,不但朝鲜保不住,连我等归路,都要被截断。”于是,吴决定出击。在出击之前,清军还特意照会日本驻朝公使,要入宫保护。
6日傍晚,约2000名驻朝清军在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的率领下,兵分左中右三路,与朝鲜军民一起进军王宫。日军和开化党先开枪阻击,清、朝军队奋起激战,将其击败,并找回已经被挟持到宫外的李熙。
李熙获救后,立即下令将擒获的洪英植等7人斩首,并请追缉朴咏孝、金玉均等。众人估计开化党人已逃到日本使馆,吴兆有让人写了照会,派兵士送给日使竹添进一郎,要其立即交人,可是兵士回报,日本使馆内已经被烧,人迹全无。
原来,竹添见势不妙,自焚使馆,连夜与残军逃往仁川。在逃跑的途中,“沿路居民,多持械扼要,不许前往,往往为日兵所伤,日兵亦多被创”。后来,金玉均、朴泳孝等也逃亡日本。朝鲜人痛恨还没有逃离的日本人,要杀之解恨,清军赶紧把日本人官商及其家属护送出王京。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廷也派了钦差大臣带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清军力量太大,没有获胜把握,放弃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却被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所反对。理由是日方的军事力量不足,主张 “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于是,日本政府放弃了军事对抗,转而运用外交手段。
清廷对朝鲜政变的态度,采取的仍是李鸿章一贯主张的“总以定乱为主,切勿与日人生衅”。没有严厉追究和惩处日本颠覆朝鲜政府、侵朝反华的行为。只是把大院君放归朝鲜,以求通过他增强朝鲜政府防范日本的能力。
参与策动“开化党”政变的美国人,不仅及时对被赶跑的日本公使表示同情,还积极“做好了准备工作”,促进朝鲜对日本的谅解,还帮同日本全权大臣井上馨,迫使朝鲜于1885年初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汉城条约》:修书谢罪;抚恤日本被害人12万元;把杀日本人的“凶手”处以极刑;朝鲜出2万元,重建日本公使馆;日本增派驻守王京兵力,兵营由朝鲜负责建设。
1885年春,日本还派宫内大臣伊藤博文和农务大臣西乡从道为特派全权大臣,到天津谈判朝鲜问题,李鸿章为清廷全权大臣。日方要求清廷就清军攻击保卫朝鲜国王的日军道歉,赔偿日军损失,还要清军与日军同时撤出朝鲜,“使韩国自行维持秩序”。
谈判过程中,伊藤多次以回国相要挟,李鸿章后来忍无可忍,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1
4月18日,李鸿章仍与伊藤达成协议,中日签订《朝鲜撤兵条约》(也称《中日天津条约》):(1)中日在4个月内同时撤兵;(2)两国均不再派教官帮助朝鲜练兵;(3)朝鲜发生变乱,一国要派兵应先照会对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学东渐(1) | 西学东渐(2) | 内外交困(1) | 内外交困(2) | 内外交困(3) | 借师助剿 | 师夷长技——同光兴盛之“求强”的洋务运动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兴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务运动——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一)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1)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2)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3)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4)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5) | 北洋海军——同光兴盛之李鸿章时代(二)(6)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1)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2) | 欧美列强——列强形势及其对华扩张形势(3)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1) | 东洋帝国——同光兴盛时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