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朝鮮半島——同光興盛時的東北亞形勢(3)
許華 Xu Hua
28日上午,金允植帶着李熙的手書,請吳長慶、馬建忠代伐“亂黨”。當日方召集駐紮在九州第六軍區的預備隊趕到朝鮮王京,清軍已經平息了兵變。日方的軍事計劃被清軍打亂,見清軍占據優勢,不敢再輕舉妄動,中止了召集第一至第五軍管區全部預備軍的行動。不過,日本政府卻依然態度強硬地嚮朝鮮政府索償人命,要求謝罪賠款,並同意日本以保護使館的名義駐兵朝鮮並修築兵營。清廷以平息叛亂局面、拘禁大院君為勝利標志,對日本賠款、駐兵的要求並不重視,當下由吳長慶出面協調雙方談判。
8月30日,日朝雙方簽訂了《濟物浦條約》(也稱《仁川條約》)和《修好條規續約》。條約規定:朝鮮賠償日本教官等的撫恤金和使館損失60萬元;日本使館人員及其眷屬可以遊歷朝鮮內地;以及“日本公使館可置兵員若幹備警事”。【這些條款實際上讓日本能以保護使館的名義獲取駐軍權,能以旅遊名義廣泛從事間諜活動。】
朝王對清軍救援十分感激,9月6日還專門設宴款待了吳長慶、袁世凱等清軍將領。後來,朝王還請清廷派員幫助其訓練新軍。李鴻章命吳長慶負責安排,吳安排袁世凱參與編練了“新建親軍”左、右兩營和“鎮撫營”。清廷為防備日本軍隊肇事,也應朝鮮請求派吳長慶率部駐紮朝鮮,枕戈護衛。
後來,吳長慶在請賞報告中稱袁“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李鴻章在奏報援朝功臣時稱袁“治軍嚴肅,撫剿隨機”,請晉升為候補同知,並賞戴花翎。%%%4.“開化黨”·甲申事變
——駐朝的清廷三將奮勇撲滅1884年日朝危機
壬午兵變(日本稱“壬午事件”或“京城事件”)的軍事失利,強烈刺激了日本政府,當局不反省其對外政治經濟擴張的惡果,反而認為該事件“使日本,特別是軍事當局,深刻認識到對外關係之不易”。山縣有朋提出針對清軍擴軍備戰的意見書,揚言“欲能與世界各國對峙,保持國傢體面,維持獨立,則非保有強大兵力不可”。 當年,天皇下令擴軍。
擴軍同時,明治政府還致力於在朝鮮大力培植親日勢力。這時朝鮮內部的政治派係已有所變化。以閔詠駿為首的朝廷大臣,决意保持朝鮮為大清帝國屬國,依靠清軍遏製日本和其他西方勢力的侵略。於是,昔日的開化黨被稱為了“保守派”。
新的開化黨則是以樸泳孝、洪英植、金玉均等為首的新興勢力。在1882年的朝日交涉中,樸泳孝作為朝鮮使臣赴日本謝罪。日本决定利用他扶植親日勢力,來破壞朝鮮與清朝的關係,並促成朝鮮內部分裂和動蕩,於是誘導他效法明治維新,依靠日本的支持促進朝鮮變法圖強,實現“獨立自主”。樸回國後,聯絡郵政相洪英植、金玉均等名人和熱血青年,組成新的“開化黨”(也叫“維新黨”,日本人甚至稱其為“朝鮮日本黨”)。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海軍進犯臺灣、長江一帶,北洋告急。李鴻章為鞏固京津地區防務,命吳長慶從漢城帶一半兵力回守金州 ,剩下的三個營由記名提督吳兆有、總兵張光前統領。此時,袁世凱得李鴻章奏薦,被任命為“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成為清廷在朝鮮的臨時軍政負責人。
日本見中國迫於同法國作戰,朝鮮清軍駐守兵力和救援兵力都大為減弱,决定“尋釁圖朝鮮”,密令其駐朝代理公使竹添進一迅速策動“開化黨”發起政變。
竹添對金玉均等鼓吹:中法開戰,“清國之將亡,為貴國有志於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機”。還主動幫助“開化黨”製定政變計劃。美國公使福久也頻繁往來於“開化黨”與日本使館之間,積極幫助日本人策劃。
12月4日,朝鮮郵政局總辦開化黨人洪英植,在郵署宴請中國商務總辦及各國公使,惟日本公使未到。晚8時,酒間起火,開化黨拿起預先偷運進日本使館的軍械,攻擊禁衛軍,衝入宴會,射殺朝官,外賓紛紛逃散。另一隊黨徒則和日本兵衝入王宮,挾持國王,矯令招日本兵保護王宮,殺死輔國閔臺鎬等8人。
第二天,開化黨脅迫李熙委任新政府,奉行新政,並由樸詠孝負責兵部,金玉均為左相,洪英植為右相,“外署皆換日黨”, 其餘要職統統授予開化黨人。史稱“甲申政變”。
大大出乎開化黨意外的是,日本人要求把國王李熙押到東京去拘禁,而堅决不同意開化黨所主張的關押到本國江華島。雙方為此發生爭執。
此時,漢城“人心益洶洶……將入宮殺盡倭奴”。朝鮮政府軍奮起勤王,與開化黨和日軍對抗。大臣紛紛奔嚮清軍軍營,“匍匐轅門,撫告哀衷”,請求救助。
吳兆有等普通武將,對這等外交大事不知所措,一邊照會日本使館,要日軍撤兵,一面派泰安輪船飛遞文書,嚮北洋大臣請示。兵輪剛出發,朝鮮國王密使金允植、南廷哲到清營求救,吳等仍猶豫不决。這時,探馬密報,開化黨擬廢去國王,改立幼君,依附日本,背叛清朝。一嚮膽大妄為的袁世凱警告說:“若再不發兵入宮,不但朝鮮保不住,連我等歸路,都要被截斷。”於是,吳决定出擊。在出擊之前,清軍還特意照會日本駐朝公使,要入宮保護。
6日傍晚,約2000名駐朝清軍在袁世凱、吳兆有、張光前的率領下,兵分左中右三路,與朝鮮軍民一起進軍王宮。日軍和開化黨先開槍阻擊,清、朝軍隊奮起激戰,將其擊敗,並找回已經被挾持到宮外的李熙。
李熙獲救後,立即下令將擒獲的洪英植等7人斬首,並請追緝樸詠孝、金玉均等。衆人估計開化黨人已逃到日本使館,吳兆有讓人寫了照會,派兵士送給日使竹添進一郎,要其立即交人,可是兵士回報,日本使館內已經被燒,人跡全無。
原來,竹添見勢不妙,自焚使館,連夜與殘軍逃往仁川。在逃跑的途中,“沿路居民,多持械扼要,不許前往,往往為日兵所傷,日兵亦多被創”。後來,金玉均、樸泳孝等也逃亡日本。朝鮮人痛恨還沒有逃離的日本人,要殺之解恨,清軍趕緊把日本人官商及其傢屬護送出王京。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報,立即派外務大臣率大批軍隊入朝,清廷也派了欽差大臣帶陸軍和軍艦到朝鮮。對峙中,日本感到清軍力量太大,沒有獲勝把握,放棄了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當時日本不少人主張趁中法戰爭之機迅速發動對華戰爭,卻被伊藤博文為首的一派人所反對。理由是日方的軍事力量不足,主張 “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於是,日本政府放棄了軍事對抗,轉而運用外交手段。
清廷對朝鮮政變的態度,采取的仍是李鴻章一貫主張的“總以定亂為主,切勿與日人生釁”。沒有嚴厲追究和懲處日本顛覆朝鮮政府、侵朝反華的行為。衹是把大院君放歸朝鮮,以求通過他增強朝鮮政府防範日本的能力。
參與策動“開化黨”政變的美國人,不僅及時對被趕跑的日本公使表示同情,還積極“做好了準備工作”,促進朝鮮對日本的諒解,還幫同日本全權大臣井上馨,迫使朝鮮於1885年初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漢城條約》:修書謝罪;撫恤日本被害人12萬元;把殺日本人的“兇手”處以極刑;朝鮮出2萬元,重建日本公使館;日本增派駐守王京兵力,兵營由朝鮮負責建設。
1885年春,日本還派宮內大臣伊藤博文和農務大臣西鄉從道為特派全權大臣,到天津談判朝鮮問題,李鴻章為清廷全權大臣。日方要求清廷就清軍攻擊保衛朝鮮國王的日軍道歉,賠償日軍損失,還要清軍與日軍同時撤出朝鮮,“使韓國自行維持秩序”。
談判過程中,伊藤多次以回國相要挾,李鴻章後來忍無可忍,怒道:“朝鮮事,中國並未辦錯,其錯處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預備打仗耳1
4月18日,李鴻章仍與伊藤達成協議,中日簽訂《朝鮮撤兵條約》(也稱《中日天津條約》):(1)中日在4個月內同時撤兵;(2)兩國均不再派教官幫助朝鮮練兵;(3)朝鮮發生變亂,一國要派兵應先照會對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學東漸(1) | 西學東漸(2) | 內外交睏(1) | 內外交睏(2) | 內外交睏(3) | 藉師助剿 |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