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國建築史   》 第八章 結尾·清末及民國以後之建築·結尾·清末及民國以後之建築      梁思成 Liang Saicheng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圓明園雖以歐式建築為點綴,各地教會雖建立教堂,然洋式建築之風至清中葉猶未盛。自清末季,外侮凌夷,民氣沮喪,國人鄙視國粹,萬事以洋式為尚,其影響遂立即反映於建築。凡公私營造,莫不趨嚮洋式。然在當時外人之執營造業者率多匠商之流,對於其自身文化鮮有認識,曾經建築藝術訓練者更乏其人。故清末洋式之輸入實先見其渣滓。然數十年間正式之建築師亦漸創造於上海租界,洎乎後代,略有佳作。
  清宣統間,建大理院於北京,規模宏大,為文藝復興式雖非精作,材料尤非佳選,然尚不失規矩準繩,可稱為我國政府近代從事營建之始。至如參謀本部,財政部等官署,皆約略同時者也。
  民國初年,北京正陽門甕城之拆除,兩側增闢門洞,但保存箭樓,作為紀念建築,由內務總長朱啓鈐主持其事,由瑞典建築師史達剋(Stark)設計監工,頗費慎思,為市政上一新獻。
  至國人留學歐美,歸國從事建築業者,貝壽同實為之先驅,北京大陸銀行為其所設計。歐美同學會則就石達子廟重修改造,保留東方建築之美者也。民國十一二年頃,關頌聲自美國歸來,組織基泰工程公司,建樹於津滬頗多。其後留學生中學習建築者漸衆。然在此時,歐美建築師之在華者已漸着意我國固有建築之美德,而開始以中國建築之部分應用於近代建築,如北京協和醫學院,燕京大學,南京金陵大學,成都華西大學,皆其重要者也。然而此數處建築中,頗呈露出其設計人對於我國建築之缺乏瞭解,如協和醫學院與華西大學,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頂而已。至如燕京大學,則頗能表現我國建築之特徵,其建築師Murphy,以外人而臻此,亦堪稱道;然其所作南京陣亡將士紀念塔,則比例瘦弱,細節纖靡,而立塔地位未能選置高聳之處,而幽處山懷,亦其缺點也。
  國民政府成立以競選方式徵求孫中山陵墓圖樣,建於南京紫金山,中選人呂彥直,於山坡以石級前導,以達墓堂。墓堂前為祭堂,其後為墓室。祭堂四角挾以石墩,而屋頂及門部則為中國式。祭堂之後,墓室上作圓頂,為純粹西式作風。故中山陵墓雖西式成分較重,然實為近代國人設計以古代式樣應用於新建築之嚆矢,適足以象徵我民族復興之始也(第190圖)。
  自此以後,南京新都建設中,創作頗多。範文照、趙深設計之鐵道部已表示對於中國建築方法與精神有進一步之瞭解。楊廷寶之中央醫院與趙深之外交部,均以歐式體幹,而綴以中國意趣之雕飾,能使和諧合用,為我國實用建築別闢途徑。至若徐敬直、李惠伯之中央博物館,乃能以遼、宋形式,托身於現代結構,頗為簡單合理,亦中國現代化建築中之重要實例也(第191圖)。
  在現代式建築方面,如李惠伯之南京農業試驗所,童寯之上海大戲院,梁思成之北京大學學生宿舍,均平素去雕飾,而純於立體及表面之比例、佈置之權衡上發揮其圖案效果。陸謙受各地之中國銀行有其一貫之風格,謹嚴素雅,不陷俗套。
  在市政設計方面,南京原有全部首都計劃,惜未能實行,而各部院各行其是,故各個建築雖有其獨到之優點,然就全市言,乃毫無聯繫,漫無組織,不唯財力浩費,抑在行政效率上,亦因而受其影響,是可惜也。
  上海市中心區董大酉設計,乃能在同一計劃之下逐步完成,雖規模較小於南京甚遠,然因能按部實現,故能呈現雄偉之氣概。使南京亦以整個計劃設施,則其氣概之雄偉又將何如?
  在古建築之修葺方面,劉敦楨、盧樹森之重修南京棲霞寺塔,實開我修理古建築之新紀元。北京故都文物之整理,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與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梁思成等共負設計之責,曾修葺天壇、國子監、玉泉山、各牌樓、五塔寺等處古建築。計劃而未實現重修者如麯阜孔廟,曾一度擬修,由梁思成計劃。此外如杭州六和塔,趙縣大石橋,登封觀星臺,長安小雁塔等等,皆曾付托中國營造學社計劃,皆為戰事驟起,未剋實現。梁思成、莫宗江設計之南昌滕王閣(第192圖)則為推想古代原狀重建之嘗試計劃也。
  在中國建築之研究上,朱啓鈐、周詒春於民國十七年創立中國營造學社,糾集同志,從事研究已十餘年於茲。其研究之結果,將來無論在古物之保存上,或在新建築之産生上,或均能於民族精神之表現有重大之影響也(第193—197圖)。
  梁思成1944年於四川李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百花文藝出版社
第一章 緒論·為什麽研究中國建築(代序)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
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第一章 緒論·第三節《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一節 上古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二節 春秋戰國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三節 秦第三章 兩漢·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第三章 兩漢·第二節 漢代實物第三章 兩漢·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1]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第五章 隋·唐·第二節 隋·唐實物
第五章 隋·唐·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1]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