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6.盐路(上)(2)      Wang Renxiang

  古体临字最原始的写法“临”,像人眼注视三口锅察看火候之形,有人认为它是最初煮盐时造出的一个字。最先或只是一口锅,发展为注视三锅,是煎盐技术已有进步时的新字。因为初创煎盐时只有一锅,其后利用余热,才有二锅、三锅与尾锅。
  临字与盐也许就是这样的关系,面临、临近的临,只是引申之义。正体的盐字造成以后,临字本义反而无人知晓了。
  监(监)字,是因临字产生的另一个与盐相关的字。这个字是皿盛临(盐)的简写,表示盐已煎成了,放在器皿中,一旁有人守护。商周甲骨文和金文,监都是临与皿的合体字,只是省去三锅而代以一点。点,表示的是盐。
  《汉书·地理志》里记有王莽时改产盐诸县的地名,用监字代替临字的特别多。如:
  巴郡的临江,“莽曰监江”。
  蜀郡临邛,是因有火井盐泉而著名的,“莽曰监邛”。
  西河郡临水县,在吉兰泰池附近,“莽曰监水”。
  朔方郡临河县,有河套盐池之利,“莽曰监河”。
  郁林郡临尘县,“莽曰监尘”。
  颍川郡临颍县,“莽曰监颍”。
  齐郡临朐县,“莽曰监朐”。
  这些地方或为产盐之县,或为当时盐商集中之地,总之是与盐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临与监是当时习用的同义语和古今字,有个时期监字就是盐字。
  可以设想,盐字一定是为区别起见而特别造出的一个字。
  盐(盐)字首见于《周礼·天官》的“盐人,掌盐之政令”。《易经》有临卦无盐字,都可说明殷代还无盐字,只有临字。
  由临发展演变为监,由监衍变为,由再变为盐,秦汉以后中原人直用盐字至今。
  古代食盐名称的别字,还有一个鹾字。鹾字最早见于《小戴礼》“盐曰咸鹾”。其实就是羌藏语称盐为“察”的译音字。这说明羌盐在秦汉间还是行销中原的,并且受到内地人的尊重,用为祭品。经唐宋迄明清,内地人还把盐商称为“鹾贾”,可见其由来之久远。
  汉字,就是这样包纳着无穷信息,只要用心解读,一定会发现不少已经被我们忘却的历史片断。学者们这样的说文解字,归结到一点:果真如此,向西的方向,应当有一条与后来的丝绸之路相似的古老盐路,它是鹾贾们开拓的一条古老的文化通道。这条绵延千里的盐路,是一条前丝绸之路,它沉静地等待了数千年时光,等待考古学家们去仔细寻找。
  盐路上的千里马
  烈日下的太行山,峭石壁立,裂壑纵横,林木稀疏。崎岖的山道上,一队大车吱呀前行。这是一队盐车,沉重的盐包压在破旧的大车上,车轮在颠簸中有气无力地滚动着。行进在最后的一辆大车,与车队已拉开相当距离。由拧动的车轮间看去,一匹壮年的五花马在鞭子的抽打下吃力前行。它垂下两只耳朵,鼻中喷射着粗气,汗水湿透的鬃毛零乱地耷拉着,蹄子费力地在石块间一步一步挪动。
  大车行进到一个陡坡前,五花马抬头一望,使出了最后的一点气力,车轮一动不动地停在原地,它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只是一个劲地摇摆着它高傲的头颅。
  恰逢此时,迎面过来了一辆车,车子戛然停下。车上下来了一位老者,他快步直到五花马跟前,双手抚在马背上唏嘘不止。又见他俯下身去,轻轻挽起马蹄,忽然眼泪夺眶而出,不一会已是泣不成声。涕泪中老者脱下了麻布外衫,将衣衫披在了马背上。
  这时只见五花马低垂的头已高高抬起,在打了一个响鼻之后,又长鸣一声,鸣声洪亮如金石,直冲云天。
  五花马感动了,他遇见的是鼎鼎有名的伯乐,而它本是一匹心志高远的千里马呀!
  这是《战国策》上记述的一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讲述的故事,汗明是自比境况不济的千里马,希望有伯乐之遇。
  伯乐遇见运盐的千里马,这成了后代文人乐道的典故。汉代贾谊《吊屈原赋》有“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王恽《虞坂晓行》有“未知局促盐车下,老骥萧萧又几鸣”,李白的《天马歌》有“丘陵远崔嵬,盐车上峻坂”,苏东坡有“回看世上无伯乐,却道盐车胜月题”、“盐车困骐骥,烈火废瓒”等诗句,文人们不断演绎着那个千里马与伯乐的古老故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