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评 史通   》 內篇書事第二十九      劉知幾 Liu Zhiji

  昔荀悅有雲:“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
  曰著功勳,五曰表賢能。”幹寶之釋五志也:“體國經野之言則書之,用兵徵伐
  之權則書之,忠臣、烈士、孝子、貞婦之節則書之,文誥專對之辭則書之,才力
  技藝殊異則書之。”於是采二傢之所議,徵五志之所取,蓋記言之所網羅,書事
  之所總括,粗得於茲矣。然必謂故無遺恨,猶恐未盡者乎?今更廣以三科,用增
  前目:一曰敘沿革,二曰明罪惡,三曰旌怪異。何者?禮儀用捨,節文升降則書
  之;君臣邪僻,國傢喪亂則書之;幽明感應,禍福萌兆則書之。於是以此三科,
  參諸五志,則史氏所載,庶幾無闕。求諸筆削,何莫由斯?
  但自古作者,鮮能無玻苟書而不法,則何以示後?蓋班固之譏司馬遷也,
  “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
  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又傅玄之貶班固也,“論國體則飾主闕而折忠臣,敘
  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此其所失也。”尋班、馬二
  史,鹹擅一傢,而各自彈射,遞相瘡痏。夫雖自卜者審,而自見為難,可謂笑他
  人之未工,忘已事之已拙。上智猶其若此,而況庸庸者哉!苟目前哲之指蹤,校
  後來之所失,若王瀋、孫盛之伍,伯起、德棻之流,論王業則黨悖逆而誣忠義,
  敘國傢則抑正順而褒篡奪,述風俗則矜夷狄而陋華夏。此其大較也。必伸以糾摘,
  窮其負纍,雖擢發而數,庸可盡邪!子曰:“於予何誅?”於此數傢見之矣。
  抑又聞之,怪力亂神,宣尼不語;而事鬼求福,墨生所信。故聖人於其間,
  若存若亡而已。若吞燕卵而商生,啓竜漦而周滅,厲壞門以禍晉,鬼謀社而亡曹,
  江使返璧於秦皇,圯橋授書於漢相,此則事關軍國,理涉興亡,有而書之,以彰
  靈驗,可也。而王隱、何法盛之徒所撰晉史,乃專訪州閭細事,委巷瑣言,聚而
  編之,目為《鬼神》傳錄,其事非要,其言不經。異乎《三史》之所書,《五經》
  之所載也。
  范晔博採衆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至於《方術》篇及諸蠻夷
  傳,乃錄王喬、左慈、廩君、盤瓠,言唯迂誕,事多詭越。可謂美玉之瑕,白圭
  之玷。惜哉!無是可也。又自魏、晉已降,著述多門,《語林》、《笑林》、
  《世說》、《俗說》,皆喜載調謔小辯,嗤鄙異聞,雖為有識所譏,頗為無知所
  說。而斯風一扇,國史多同。至如王思狂躁,起驅蠅而踐筆,畢卓瀋湎,左持螯
  而右杯,劉邕榜吏以膳痂,齡石戲舅而傷贅,其事蕪穢,其辭猥雜。而歷代正史,
  持為雅言。苟使讀之者為之解頤,聞之者為之撫掌,固異乎記功書過,彰善癉惡
  者也。
  大抵近代史筆,敘事為煩。榷而論之,其尤甚者有四:夫祥瑞者,所以發揮
  盛德,幽贊明王。至如鳳皇來儀,嘉禾入獻,秦得若雉,魯獲如麕。求諸《尚書》、
  《春秋》,上下數千載,其可得言者,蓋不過一二而已。爰及近古則不然。凡祥
  瑞之出,非關理亂,蓋主上所惑,臣下相欺,故德彌少而瑞彌多,政逾劣而祥逾
  盛。是以桓、靈受祉,比文、景而為豐;劉、石應符,比曹、馬而益倍。而史官
  徵其謬說,錄彼邪言,真偽莫分,是非無別。其煩一也。
  當春秋之時,諸侯力爭,各擅雄伯,自相君臣。《經》書某使來聘,某君來
  朝者,蓋明和好所通,盛德所及。此皆國之大事,不可闕如。而自《史》、《漢》
  已還,相承繼作。至於呼韓入侍,肅慎來庭,如此之流,書之可也。若乃藩王嶽
  牧,朝會京師,必也書之本紀,則異乎《春秋》之義。夫臣謁其君,子覲其父,
  抑惟恆理,非復異聞。載之簡策,一何辭費?其煩二也。
  若乃百職遷除,千官黜免,其可以書名本紀者,蓋惟槐鼎而已。故西京撰史,
  唯編丞相、大夫;東觀著書,止列司徒、太尉。而近世自三公以下,一命已上,
  苟沾厚祿,莫不備書。且一人之身,兼預數職,或加其號而闕其位,或無其實而
  有其名。贊唱為之口勞,題署由其力倦。具之史牘,夫何足觀?其煩三也。
  夫人之有傳也,蓋唯書其邑裏而已。其有開國承傢,世祿不墜,積仁纍德,
  良弓無改,項籍之先,世為楚將,石建之後,廉謹相承,此則其事尤異,略書於
  傳可也。其失之者,則有父官令長,子秩丞郎,聲不著於一鄉,行無聞於十室,
  而乃敘其名位,一二無遺。此實傢諜,非關國史。其煩四也。
  於是考茲四事,以觀今古,足驗積習忘返,流宕不歸,乖作者之規模,違哲
  人之準的也。孔子曰:“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其斯之
  謂矣。
  亦有言或可記,功或可書,而紀闕其文,傳亡其事者。何則?始自太上,迄
  於中古,其間文籍,可得言焉。夫以仲尼之聖也,訪諸郯子,始聞少皞之官;叔
  嚮之賢也,詢彼國僑,載辨黃能之祟。或八元才子,因行父而獲傳;或五羖大夫,
  假趙良而見識。則知當時正史,流俗所行,若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虞、
  夏、商、周春秋、檮杌之記,其所缺略者多矣。
  既而汲塚所述,方《五經》而有殘,馬遷所書,比《三傳》而多別,裴鬆補
  陳壽之闕,謝綽拾瀋約之遺,斯又言滿五車,事逾三篋者矣。夫記事之體,欲簡
  而且詳,疏而不漏。若煩則盡取,省則多捐,此乃忘折中之宜,失均平之理。惟
  夫博雅君子,知其利害者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原序內篇六傢第一內篇二體第二內篇載言第三
內篇本紀第四內篇世傢第五內篇列傳第六內篇表歷第七
內篇書志第八內篇論贊第九內篇序例第十內篇題目第十一
內篇斷限第十二內篇編次第十三內篇稱謂第十四內篇采撰第十五
內篇載文第十六內篇補註第十七內篇因習第十八內篇邑裏第十九
內篇言語第二十內篇浮詞第二十一內篇敘事第二十二內篇品藻第二十三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