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疏證 》
第30節:八佾篇第三(9)
楊樹達 Yang Shuda
為禮不敬,
《左傳?僖公十一年》曰: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與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又《宣公十五年》曰:晉侯使趙同獻狄俘於周,不敬。劉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奪之魄矣。(原叔為趙同字。)
又《成公四年》曰:夏,公如晉。晉侯見公,不敬。季文子曰:“晉侯必不免。《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可不敬乎?”
又《成公十三年》曰:春,晉侯使 來乞師,將事,不敬。孟獻子曰:“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
又曰: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成子受於社,不敬。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戎有受,國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又《襄公十年》曰:三月癸醜,齊高厚相太子光以先會諸侯於鐘離,不敬。士莊子曰:“高子相太子以會諸侯,將社稷是衛,而皆不敬,棄社稷也,其將不免乎!”
又《襄公二十一年》曰:會於商任,錮欒氏也。齊侯、衛侯不敬。叔嚮曰:“二君者必不免。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
又《襄公二十八年》曰:蔡侯歸自晉,入於鄭。鄭伯享之,不敬。子産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過此也,君使子展勞於東門之外而傲,吾曰猶將更之。今還,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君小國,事大國,而惰傲以為己心,將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其為君也,淫而不父。僑聞之,如是者恆有子禍。”
又《襄公二十八年》曰:為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陳侯、鄭伯、許男如楚。公過鄭,鄭伯不在,伯有勞於黃崖,不敬。穆叔曰:“伯有無戾於鄭,鄭必有大咎。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鄭人不討,必受其辜。濟澤之阿,行潦之藻,諸宗室,季蘭屍之,敬也。敬可棄乎?”
《國語?周語上》曰: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內史興賜晉文公命。上卿逆於境,晉侯郊勞。館諸宗廟,饋九牢,設庭燎。及期,命於武宮,設桑主,布幾筵。大宰莅之,晉侯端委而入。大宰以王命命冕服,內史贊之,三命而後即冕服。既畢,賓饗贈餞如公命侯伯之禮,而加之以晏好。內史興歸,以告王。曰:“晉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禮義成。敬王命,順之道也;成禮義,德之則也。則德以導諸侯,諸侯必歸之。且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忠,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義,所以節也。忠分則均,仁行則報,信守則固,義節則度。分均無怨,行報無匱,守固不偷,節度不攜。若民不怨而財不匱,令不偷而動不攜,其何事不濟?中能應外,忠也;施三服義,仁也;守節不淫,信也;行禮不疚,義也。臣入晉境,四者不失。臣故曰:晉侯其能禮矣。王其善之,樹於有禮,艾人必豐。”王從之,使於晉者道相逮也。及惠後之難,王出在鄭,晉侯納之。襄王十六年,立晉文公。二十一年,以諸侯朝王於衡雍,且獻楚捷,遂為踐土之盟。於是乎始霸也。
《左傳?昭公三年》曰:四月,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違者。晉侯嘉焉,授之以策曰:“子豐有勞於晉國,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伯石再拜稽首受策以出。君子曰:“禮其人之急也乎!伯石之汰也,一為禮於晉,猶荷其祿,況以禮終始乎?”
臨喪不哀,
《禮記?麯禮上篇》曰:臨喪則必有哀色。
又曰:臨喪不笑。
《左傳?成公十五年》曰:鼕十月,衛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見太子之不哀也,不內酌飲,嘆曰:“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嗚呼!天禍衛國也夫!”
又《襄公十九年》曰:衛石共子卒,悼子不哀。孔成子曰:“是謂蹶其本,必不有其宗。”
又《襄公三十一年》曰:孟孝伯卒,立敬歸之娣齊歸之子公子裯。穆叔不欲,曰:“非適嗣,何必娣之子!且是人也,居喪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謂不度。不度之人鮮不為患。若果立之,必為季氏憂。”武子不聽,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衰裧如故衰。於是昭公十九年矣,猶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終也。
又《昭公十一年》曰:九月,葬齊歸,公不戚。叔嚮曰:“魯公室其卑乎。君有大喪,國不廢。有三年之喪,而無一日之戚。國不恤喪,不忌君也;君無戚容,不顧親也。國不忌君,君無顧親,能無卑乎?殆其失國。”
又《昭公十四年》曰: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戚。國人弗順,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輿。鼕十二月,蒲餘侯殺公子意恢,郊公奔齊。公子鐸逆庚輿於齊。
吾何以觀之哉?”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臨事而不敬,居喪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則吾無由知之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陳寅恪序 | 第3節:自 序 | 第4節:學而篇第一(1) | 第5節:學而篇第一(2) | 第6節:學而篇第一(3) | 第7節:學而篇第一(4) | 第8節:學而篇第一(5)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 第10節:學而篇第一(7) | 第11節:學而篇第一(8) | 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 | 第14節:為政篇第二(1)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 | 第18節:為政篇第二(5)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 | 第22節:八佾篇第三(1) | 第23節:八佾篇第三(2) | 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