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王蒙自傳:(第一部)半生多事   》 第30節:我喜歡這樣      王蒙 Wang Meng

  小說之所以是創造,不僅在於它給讀者提供了新的人物故事場景,而且尤其在於它的創作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它時時給作者以新的驚喜,可能五分鐘以前作者還沒有想到過--也沒有夢到過這一段,而五分鐘後它從筆底流出來了,涌出來了,首先是給作者以新的衝擊,令作者一蹦八尺,我怎麽寫得這麽棒!我絶了!其次才能給讀者以衝擊。這固然有點可笑,有點容易造成作者的自我欣賞,自說自話,自以為天下第一。但是反過來想,如果一篇東西作者自身都不感動,它能感動讀者嗎?未必能有什麽人像王蒙那樣的歌唱新中國的誕生,新中國的朝氣,新中國的第一代青年人了。如果沒有《青春萬歲》,難道不是一個時代的遺憾嗎?
  而這部書卻命途多舛,半個多世紀前,即1953年開始寫作,1956年定稿的本書,先是打入冷宮近四分之一個世紀。1979年後纔出了書。時過境遷,這本書並沒有受到專傢們的重視。然而,時至今日,它仍然不斷地重印,平均每三年就要印一次,從未中斷,前後已經發行了40多萬册,又過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文革結束為止,文學史上有許多極其重要和精彩的書,然而,哪裏還有其他書,能這樣繼續不停地發行着尤其是被年輕人閱讀着的文本呢?為數很少。
  一部不無幼稚的"老年間"的書,卻經住了時間的考驗。對於一個寫作人,應該滿足了。
  十九、我喜歡這樣
  小說《組》發表沒有兩天,《人民文學》雜志的一位工作人員騎着摩托車到西四北小絨綫鬍同27號我的傢,給我送來了476元人民幣的稿費。476元,相當於我的87元6角4分的月薪的5倍以上。這也夠驚天動地的。
  先是聽到對號入座的工作部門同志對於小說的爆炸性反應:主要是"我們這兒並不是那樣呀"之類。其實這些人多是我的熟人、好友。接着由韋君宜、黃秋耘主編的《文藝學習》雜志,展開了對於《組》的討論。我收到這一期大規模討論的雜志的時候真是樂不可支。第一篇無保留地稱贊小說的文章題名《生活的激流在奔騰》。第二篇就是嚴厲批判的了。一篇批判指出:林震不是革命的闖將而是小資産階級狂熱分子。一批青年作傢,劉紹棠、叢維熙、邵燕祥也還有劉賓雁等都寫了文章贊揚這篇小說。而一批我的共青團幹部戰友,包括李友賓、戴宏森、王恩榮等著文批評之。後面這幾個人也是我的朋友、熟人和半熟人,王恩榮同志還是我的老同學,是我介紹他參加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我從身份上說正好處於贊成的與反對的兩組人之間。然而我又是小說的作者,對小說負有不可轉移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本身也奇了。
  看到作品引起這麽大動靜,看到人們爭說《組織部》,看到行行整齊的鉛字裏王蒙二字出現的頻率那麽高,我主要是得意洋洋。我喜歡這個,喜歡成為人五人六,喜歡出名,喜歡成為註意的中心,我在心裏這樣說,相當不好意思地說。
  與此同時,我的《青春萬歲》修改稿已在中青社三審通過。我們訂了合同,我得到了預付金500元。
  也算一夜成名,雖然這種說法令人惡心。正在籌備復刊的上海文匯報駐京辦事處負責人浦熙修命工作人員、著名電影評論傢梅朵先生找我約稿。他們已從作協等處得知我的長篇小說即將出版。作協領導、老作傢劉白羽同志在《人民日報》上撰文預告了文學新人的成績,他說張曉的《工地上的星光》與王蒙的《青春萬歲》反映了文學新人的成果。於是文匯報的人帶着預付的500元現金要求自次年即1957年1月1日起全文連載《青春萬歲》。我給他們講了該小說的故事性不強,也許不適報紙連載。但他們堅持要載。
  到了次年1月,我沒有在報上看到連載,我問是怎麽回事,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說是計劃選個五六萬字登一下。我不快,便退回了500元,宣佈此事作罷。
  與此同時,批判《組》的調子漸高。出現了一些傳聞。《中國青年報》的張總編輯與佘副總編輯,兩位關心我提攜我與我私交甚好的領導,找我談話,他們憂心忡忡,他們認為我捅了個大漏子,他們告訴我已經有人將此文與王實味的《野百合花》相提並論了。他們讓我做好思想準備,要有自我批評。他們還引用一位剛剛調入我區工作的老區來的女領導同志的話說:"王蒙,有點不聽話呀。"
  同時,組織討論的《文藝學習》的主編與副主編韋君宜與黃秋耘也找我談,說是他們原沒有想到此事鬧得這麽大,不好收場。黃是連連嘆息,背誦小說裏的詞語,並表示可能遇到麻煩,他本人則對小說一百個欣賞。他的表現是既感動又無奈。韋則表達了對我的器重與愛護之情,同時試圖幫助我認識到小說中的一些缺陷,以便正確對待批評。韋的愛人是楊述,時任市委文教書記,我知道韋的意見裏包含着市領導的意思,我必須好好聽取。
  君宜還轉達了楊述對於我在《北京日報》副刊上發表的散文詩《新年》的批評,說是那篇東西看不出時代特點。是的,我寫了時光,卻沒有刻意去寫肅反、合作化、總路綫等時代的特色。但是我以為,那種對於時光的珍惜與敏感,也絶對不是舊中國的文人寫得出來的。
  到了這時候,我自幼受到的黨的教育訓練就起作用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表示一定認真聽取意見,提高認識,三省吾身,聞過則喜。同時我也辯解:《組》不是反對黨的東西。當然,不論動機如何,如果有很嚴重的後果,我當正視與汲取教訓。
  1957年2月,文匯報突然(我的感覺是突然)發表李希凡的長文,對於《組》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從政治上上綱,幹脆把小說往敵對方面揭批,意在一棍斃命。我一驚,我並非沒有想到與該報的相處上的小小不順遂,但是我很清醒,從政治上往對立方面打,需要認真對待,這是大事,而其他衹是小事一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好孩子好學生第2節:做詩與失眠第3節:精神危機第4節:我要革命
第5節:我有沒有童年第6節:老捨的話劇第7節:雨果與周曼華第8節:擁抱就會懷孕
第9節:思想赤化第10節:鼕天裏的春天第11節:中央團校第12節:個人英雄主義
第13節:秋天的發現第14節:充滿陽光第15節:走嚮勝利第16節:終於離異
第17節:家庭主男第18節:初戀第19節:藝術生活第20節:戰鬥的時候
第21節:愛戀和永恆第22節:苦難與升華第23節:青年作傢第24節:小說的命門穴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