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3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0)
傅佩榮 Fu Peirong
“無施勞”則不同。顔淵大約四十歲去世,內聖工夫出類拔萃,外王成就卻談不上。死時傢貧,顔淵的父親還希望孔子賣馬車為他辦喪事。喪事辦得不小,全靠同門兄弟出錢出力。因此,不宜說顔淵有什麽了不起的功勞,需要自己警惕不去多作表白。
較合理的說法是:“不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勞”字在《論語》多作勞苦或憂愁講。如“有事,弟子服其勞”,“恭而無禮則勞”,“愛之能勿勞乎”,“信而後勞其民”,“勞而不怨”等。單就勞苦而言,則其範圍由家庭到社會、國傢,永遠有事要做。何況顔淵傢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換了別人,正是“人不堪其憂”,但是,“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自傢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格言聯璧》顔淵一定習於勞動,不把辛苦的事推給別人,所以很少招來傢人與朋友的抱怨,如此纔可能修養良好品德,並且自得其樂。不然,光是大傢為了分擔勞苦的事,就難免互相責怪了。
結論是:顔淵希望自己做到“不誇耀長處,不推卸勞苦”,盡心全力做好該做的事,內求於己,外和於人。如此,纔是接近聖人之門的典範。愛憎分明
《愛的故事》是多年以前頗受歡迎的電影,其中令人感觸最深的,是一句名言:“愛是永遠不必說抱歉的。”翻譯成這樣的語句,自然容易引起誤解。高明的譯者乃揮動彩筆,將它改寫為:“情至深處無怨尤。”點石成金,莫過於此。但是,相對於“情”這個字,大傢熟知的是:“情至多時情轉薄。”
合而觀之,什麽是情,什麽是愛?孔子對此有無高見?由《論語》看來,答案並不明顯。勉強為之,則“子張問崇德辨惑”一章,可以提供綫索。“什麽是迷惑?”孔子的回答是:
愛是真正使人復蘇的動力。——歌德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顔淵》)“愛”是極其強烈的情感,一旦表現出來,則無私忘我、犧牲奉獻,毫不在意,甚至甘之如飴。能夠為自己所愛的人做任何事,都是無上的快樂。
然而,這樣的愛,往往有一個前提,就是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不理不睬,或者辜負了我,那麽,“愛”極易變質為“恨”:我若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原來,以前所謂的愛,一點也不崇高、神聖,而是隱藏着自私自利的居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惡之欲其死”,由愛生恨,最後希望對方幹脆消失算了。
沒有人不喜歡“愛與被愛”,但是很少人想過“愛惡之間”的微妙關係。為了不讓愛轉化為惡,必須分辨兩種“愛”: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二是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前者出自占有欲,後者則以對方的幸福為焦點。睏難在於:這兩種愛往往混淆難辨。人生睏惑於此生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