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各自的朝圣路 》
第30节:小说的智慧2
周国平 Zhou Guoping
好吧,让我停止一切劳作,包括精神的劳作,全神贯注于我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现在的具体"。可是,当我试图这么做时,我发现所有这些"现在的具体"不再属于我了。我与人交谈,密切注视着谈话的进行,立刻发现自己已经退出了谈话,仿佛是另一个虚假的我在与人进行一场虚假的谈话。我陷入了某种微妙的心境,于是警觉地返身内视,却发现我的警觉使这微妙的心境不翼而飞了。
一个至死不知道自己曾经生活过什么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等于没有生活过。一个时刻注视自己在生活着什么的人,他实际上站到了生活的外边。人究竟怎样才算生活过?
二小说与哲学相靠近
如何找回失去的"现在",这是现代小说家所关心的问题。"现在"的流失不是量上的,而是质上的。因此,靠在数量上自然主义地堆积生活细节是无济于事的,惟一可行的是从质上找回。所谓从质上找回,便是要去发现"现在的具体"的本体论结构,也就是通过捕捉住"现在"中那些隐藏着存在的密码的情境和细节,来揭示人生在世的基本境况。昆德拉认为,这正是卡夫卡开辟的新方向。
昆德拉常常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范畴表达他所理解的生活。基本的要求仍然是真实,但不是反映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范畴所表达的便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活之真实。小说中的"假",种种技巧和虚构,都是为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服务的,若非如此,便只是纯粹的假--纯粹的个人玩闹和遐想--而已。
有时候,昆德拉还将"存在"与"现实"区分开来。例如,他在《小说的艺术》中写道:"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凡发生了的事情都属于现实,存在则总是关涉人生在世的基本境况。小说的使命不是陈述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而是揭示存在的尚未为人所知的方面。如果仅仅陈述事情,不管这些事情多么富有戏剧性,多么引人入胜,或者在政治上多么重要,有多么大的新闻价值,对于阐述某个哲学观点多么有说服力,都与存在无关,因而都在小说的真正历史之外。
小说以研究存在为自己的使命,这使得小说向哲学靠近了。但是,小说与哲学的靠近是互相的,是它们都把目光投向存在领域的结果。在这互相靠近的过程中,代表哲学一方的是尼采,他拒绝体系化思想,对有关人类的一切进行思考,拓宽了哲学的主题,使哲学与小说相接近;代表小说一方的是卡夫卡、贡布罗维茨、布洛赫、穆齐尔,他们用小说进行思考,接纳可被思考的一切,拓宽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与哲学相接近。
其实,小说之与哲学结缘由来已久。凡是伟大的小说作品,皆包含着一种哲学的关切和眼光。这并不是说,它们阐释了某种哲学观点,而是说,它们总是对人生底蕴有所关注并提供了若干新的深刻的认识。仅仅编故事而没有这种哲学内涵的小说,无论故事编得多么精彩,都称不上伟大。令昆德拉遗憾的是,他最尊敬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只重视诗,忽视了小说,而"正是在小说的历史中有着关于存在的智慧的最大宝藏"。他也许想说,如果海德格尔善于发掘小说的材料,必能更有效地拓展其哲学思想。
在研究存在方面,小说比哲学更具有优势。存在是不能被体系化的,但哲学的概念式思考往往倾向于体系化,小说式的思考却天然是非系统的,能够充分地容纳意义的不确定性。小说在思考--并不是小说家在小说中思考,而是小说本身在思考。这就是说,不只是小说的内容具有思想的深度,而且小说的形式也在思考,因而不能不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这正是现代小说的特点。所谓"哲学小说"与现代小说毫不相干,"哲学小说"并不在思考,譬如说萨特的小说不过是萨特在用小说的形式上哲学课罢了。在"哲学小说"中,哲学与小说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昆德拉讽刺说,由于萨特的《恶心》成了新方向的样板,其后果是"哲学与小说的新婚之夜在相互的烦恼中度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 第2节:苦难的精神价值 | 第3节: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 第4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1 | 第5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2 | 第6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3 | 第7节:在黑暗中并肩行走4 | 第8节:孤独的价值1 | 第9节:孤独的价值2 | 第10节:孤独的价值3 | 第11节:勇气证明信仰1 | 第12节:勇气证明信仰2 | 第13节:守望的角度 | 第14节:被废黜的国王 | 第15节:在沉默中面对 | 第16节: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 第17节:名人和明星 | 第18节:读书的癖好1 | 第19节:读书的癖好2 | 第20节:读书的癖好3 | 第21节:读书的癖好4 | 第22节:读书的癖好5 | 第23节:都市里的外乡人 | 第24节:记住回家的路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