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石康純理性新作:口吐蓮花   》 第30節:基督徒與佛教徒      石康 Dan Kang

  我覺得我是活的,與活的東西互動更有意思,我越不完美就感到越多樂趣,因糾正錯誤或是知道一些新鮮事總能叫我得到快樂,你告訴我一些我不知道的,我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這是好奇心的交流,雖然聽起來孩子氣,但得到的樂趣也較為純粹,那種頓悟人生之類的大話我從書上看得太多,看煩了,該頓頓他們的吧,有關什麽慈悲犧牲之類大情大懷我覺得很多人都有,衹是表現方式不一樣罷了,就連開飛機撞美國市貿大樓的恐怖分子身上都可能有,沒有一種自覺正義的大情懷,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精神,沒有那種無上正等正覺般的幻想,沒有思想與行動合一的真誠,僅憑勢利計較,幹得了這種費時費力又一無好處的事嗎?
  基督徒與佛教徒
  讀宗教史與教士傳記,我註意到,修佛教的人很少對長期的係統的智力活動有興趣,而基督教徒更偏好純粹的發現。隨便說一個人,孟德爾是一位教士,他曾問父親為什麽一顆種子會長成大樹,父親回答說是“樹的本性”,佛教徒一般會滿足此種似是而非的答案。但孟德爾卻不滿足,他歲歲年年種豌豆,觀察計數及實驗,發現了遺傳學的規律,把有關“樹的本性”這個話題又往前推進了一步,變成了那“那本性是究竟如何”。而佛教徒卻無意於此,他們滿足於“靈性”啊,“心”啊,或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類不太費力的大媽空談,當然,他們管那叫“萬有因果律”與區別於大媽,“啊,樹啊,這衹不過是你的心在造作起意,要知道,根本沒有樹也沒有你”,或是,“唉,那樹衹不過是因緣合和罷了,如果因緣足具,讓樹長着長着長成豌豆也是可以的。”靠,我怎麽覺得這答案有點假大空啊,哥們兒我也知道啊,怎麽說呢,不實在啊。
  佛經總離不開一種大一統的教師味兒,總是一個有煩惱的人問一個沒煩惱的人如何才能好受點兒,呵呵,以我的經驗,還不如跟損友們一起混更好受,至於什麽開悟之類的事兒吧,尤其那一類禪宗問答,我現在覺得有點像我當學生時的考試,有標準答案的那一種。其實想想,“了生死”衹是一個曾經時尚過的古印度的地域性話題,我知道還有更多原始部落並不把生死當作一個問題,在他們眼裏,生與死較少界限,混得跟“自了漢”似的。再說有關人生的“生老病死”這一類開放性問題,我覺得放於歷史地域情境裏談論會更有趣,答案越多越好,每一種答案適用於不同人群就更好,我個人不偏好宗教答案,說得有點太飛了,比如“中陰身救度法”什麽的,聽起來像恐怖故事,嚇得我夠嗆,其實有很多較有人情味兒的故事更為自然,不那麽大驚小怪,令我認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對佛教最初的小感受第2節:不落兩邊 宗教大師與心理醫生第3節:擺脫抑鬱
第4節:佛經中的概念(1)第5節:佛經中的概念(2)第6節:語言問題 信仰衝突(1)
第7節:語言問題 信仰衝突(2)第8節:真正的佛陀第9節:不出現的阿羅漢 凡夫與聖人(1)
第10節:不出現的阿羅漢 凡夫與聖人(2)第11節:東方神秘——空性見 佛教徒的答案第12節:佛
第13節:神秘的矯情第14節:作為一個人的見解第15節:不同的偏好 《佛陀傳》
第16節:超越存在的不可說第17節:衹能理解一半的佛陀 神秘答案第18節:敬畏
第19節:業力說第20節:廢話 世俗與超越第21節:由捐款想到的 行為
第22節:無我見第23節:中觀 純粹形而上第24節:無主體的佛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