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   》 第30節:第四章 感受神秘(6)      M·斯科特·派剋 M. Scott Peck

  上面這段話是愛因斯坦說的,他是一個大傢公認的天才,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都知道得多的人。他還寫到,我們能夠觀察並闡述理論,但是我們决不會知道現實的真相,我們衹能接近。
  然而,某些信教的人們卻錯誤地認為,上帝就在他們的後口袋裏。而一個完全成熟的人則能更正確地去理解上帝。如同上帝一樣,真實也不是某種我們能夠拴在一個漂亮可愛的小包裏、放進我們的公文包而占有的東西。不是我們占有真實,而是真實占有我們。
  如同科學探求真理一樣,心靈的旅程也是一個探求真理的過程;就像科學家是真理的追求者一樣,真正成熟的人必定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或許比科學家還更執着。不過,就像某些人信仰是為了逃避神秘一樣,某些人探求科學也是為了逃避神秘。
  我們都知道或聽說過,有些科學家花費一生的時間,鴿子的前列腺組織,確認其酸鹼值在3.7到3.9之間。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興趣就這麽一點點。他們為自己開闢了一小塊領地,在這方面閱讀的資料比其他任何人都多,他們在該領域的知識登峰造極,他們因此而感到安全。但就探求真理而言,一個人不能開闢出一個安全的空間而蜷縮在裏面,他必須跌跌撞撞地從那裏面走出來,進入未知,進入神秘。
  治療的時候,病人有時會對我說--不是以心理疾病患者的方式而是以正常人的方式--"哇,派剋醫生,我太睏惑了。"那麽我會說,"那太好了!"他們就會說:"你什麽意思?真可怕!"我會說:"不,不,那意味着你將有祝福了。"他們會說:"什麽?那種感覺很可怕。你怎麽能夠說我將會有福呢?"
  而我會說:"你知道,耶穌在布道時,從他嘴裏說出的第一句話是:'睏惑是福。'"如果你問為什麽耶穌會那樣說,我會告訴你,睏惑能激起人們尋求答案的動機,而尋求的欲望又會促使人們努力地學習。
  例如,1492年的某一天,許多人徹夜未眠,腦中一直在推想,地球究竟是平的還是圓的。結果第二天早上醒來卻得知,地球是圓的。此前,他們並不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麽,他們經歷了一個睏惑和探索的全過程。為了拋棄一個陳舊的理念,用一個新的更好的理念取而代之,我們不得不經歷睏惑,不得不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並不讓人舒服,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它卻是有福的。因為當我們在經歷這一過程時,儘管我們在心靈上感覺可憐,但我們卻是在尋找新的和更好的道路。我們嚮新世界敞開自己,我們在尋找,我們在成長。所以耶穌說:"睏惑是福。"實際上,這世界上所有的邪惡,都是那些很明確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麽的人造成的,而不是那些處於睏惑中的人造成的,不是那些"心靈可憐之人"造成的。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書裏我說過,質疑是通往神聖之路。衹要去尋找,你就能發現許多真理的碎片,就能把它們拼接在一起。但是,你永遠不可能去窮盡這樣一個智力遊戲。你所能做的,就是把這些碎片拼接到一起,由此窺見宇宙這幅巨大圖畫之一角,看一看它們是多麽地美麗。
  如果我們整個生活都被深埋在神秘之中,不知道自己去往何方,就如同嬰兒在黑暗裏蹣跚而行,那麽我們怎麽可以生存下來?我認為,可以有兩種方式回答這個問題。一個是一口咬定斯科特·派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錯了,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比他們所認為的要多得多;另一個就是承認我們是受到保護的,這其實正是我的看法。但是,這種保護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並不知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1)第3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2)
第4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3)第5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4)第6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5)
第7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6)第8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1)第9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2)
第10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3)第11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4)第12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5)
第13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6)第14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7)第15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8)
第16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9)第17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10)第18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1)
第19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2)第20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3)第21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4)
第22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5)第23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6)第24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7)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