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教育(6)      Li Xian

  要研习圣道,就必须体会圣道是有本有源,广远无穷的。孟子先以观水为喻,又以日、月之光来比方。大海之所以有浩渺的烟波、汹涌的涛澜,是因为大海本身的深广无涯所使然。因此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由波澜之壮观,可以想见本体之深广。同样的道理,只要能容纳光线的缝隙,日、月之光都能照到。仔细观察缝隙中的光,而日、月之明为其本体也就可想而知了。然则,我们研究圣道,是否也应具备观大海、观日月的眼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如何研习圣道呢?孟子进而提醒世人必须脚踏实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把圣道的全体大用深细体悟,必须如此,才能够登上圣道的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指点学者要取法于流水,(新浪读书独家首发)盈科而进,细密踏实,以体现圣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成章不达”。对于圣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力求“成章”,换言之,就是对每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要蓄积深厚,求其文理成就卓然可观。如此精熟所学,就是“达”。一旦对于圣道的全体大用无不通达,于是“志于道”的理想也就实现了。
  盈科而后进,是流水的标准;成章而后达,是求学的标准。
  (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①,欲其自得之也②。自得之,则居之安③;居之安,则资之深④;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一四)
  章旨
  孟子阐发为学之道,在于自得,以达左右逢源的境界。
  注释
  ①深造之以道按照事物的道理,不断研究进取。造,诣、至。道,事物的道理。朱熹《孟子集注》:“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之,所学的道理。下文各“之”字的意思与此相同。
  ②欲其自得之也要让他自己体验道理而有所得。
  ③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居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
  ④资之深可凭借使用的道理深远无尽。资,凭借。
  ⑤取之左右逢其原拿身边周遭的事理来印证,都能遇到其根源。朱熹《孟子集注》:“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值、遇。原,源也,本源。
  析论
  孟子“深造自得”的阐述,应该就是他自己为学的深刻体验。对于本章的内容,我们若能切实理解,而又身体力行,那么无论钻研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种学问,都能有得心应手、触类旁通、精进不已的乐趣。
  我们每天锲而不舍地探研某一学问,就是“深造”。只要是学问,就一定有其原理、方法,按照学问的原理、方法去钻研,就是“以道”。针对某一学问“深造之以道”,经过长时期的积累、精熟,自然对于此一学问的本、末、精、粗了然于胸;甚至还能更上层楼,发展出高明的研究成果呢!这就是“自得之”。
  “自得之”之后,就能:(1)“居之安”,所学自然融入生命,信心十足,安固而无所疑惑。(2)“资之深”,所学深远无尽,能有深厚的凭借,转相贯通而不穷。(3)“取之左右逢其原”,所学本体深厚,源远流长,能随宜触发,以身边周遭的事理来印证学理的源头。幽默大师林语堂曾说:“一个博学的学者,须把那专门的智识消化了,并且和他的人生观察联系起来,才能够用平易简明的语句把这专门智识贡献出来。”(《生活的艺术·论幽默感》)能用平易简明的言辞和例证,阐说深奥难懂的道理,或许就是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吧!
  (四)
  孟子曰:“有为者①,辟若②掘井。掘井九仞③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二九)
  章旨
  孟子勉人为学,不达标准,绝不半途而废,否则犹为未学。
  注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华出版社
目录孟子卷·论性善(1)孟子卷·论性善(2)
孟子卷·论性善(3)孟子卷·论性善(4)孟子卷·论性善(5)孟子卷·论性善(6)
孟子卷·论性善(7)孟子卷·论性善(8)孟子卷·论性善(9)孟子卷·论性善(10)
孟子卷·论性善(11)孟子卷·论性善(12)孟子卷·论行为(1)孟子卷·论行为(2)
孟子卷·论行为(3)孟子卷·论行为(4)孟子卷·论行为(5)孟子卷·论行为(6)
孟子卷·论行为(7)孟子卷·论行为(8)孟子卷·论行为(9)孟子卷·论行为(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