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老子的幫助   》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3)      王蒙 Wang Meng

  而說老子的特點是內心恐懼,則是極廉價極膚淺的印象思維、表層思維、小兒科思維。
  還有一個話題值得探討:什麽樣的人格纔是最完全的?什麽樣的個性纔是有內涵的?
  既能溫恭謹慎、小心翼翼,又能曠達性情、質樸包容,這不是很好嗎?比起一味任性小性如在寶哥哥面前的林黛玉,或一味公關滴水不漏的寶姐姐,不是很好嗎?
  老子強調的重點與儒傢還是不同的,溫恭也好,謹慎也好,老子強調的是不要滿、不要盈,他從毋滿毋盈的角度上思考這一切。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不盈。寧可要容釋一點、敦樸一點、曠野一點、混濁一點,而不要盈滿僵硬、狹隘難容、剛愎頑固(難以溶釋)、刻薄苛察、心細如發、潔癖排他。老子的用意是,衹有不盈,衹有體認得到自己的缺陷空白,纔有空間,纔有未來,纔有生命,纔有發展,纔有大道。
  老子講濁以止,靜之徐清;安以久,動之徐生的道理。他理解的得道者的狀態,並不是死水一潭,不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而是可以靜之動之、清之生之的,但是要徐,要慢一點,要剋服浮躁。這種靜之動之的道,是不欲盈、不盈的基礎。盈則僵死呆滯,不盈纔有徐清徐生的餘地。
  他針對的仍是當時的侯王士人的毛病,他想的仍然是匡正時弊。他致力於呼喚的仍然是一個大道的王國,自然的王國,無為的王國,淳樸的王國。
  這一章講善為士者,認為他們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不是士不可識,而是大道不可識。不是大道不可識,而是你們不識。既然你們不識,我也就不想示給你們了。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人之利器,更不可示人了。我不願意打,你不願意挨,深奧不可識起來,不也很好嗎?
  可道者非常道,可名者非常名。然後老子強為之形容,強為之又道又名:這是老子的俯就,也是老子的無奈,又是老子的自嘲。連你自己都承認是強為之容,承認是深不可識,你又如何期待讀者聽者明白你到底是在說什麽?
  像鼕天跋涉河流,像顧慮四鄰,像接待貴賓或作客他鄉,像冰雪即將消融,像原木的粗糙樸厚,像𠔌地的地勢低窪而又開闊,像江河的不擇細流、渾濁浩蕩。這些形容,除四鄰與賓客是社會生活現象外,其他都是自然現象。這說明,老子正是從自然與社會的諸種現象中體悟出大道的存在與微妙玄通深遠偉大的。他的大道,既是推測、想象、思辨的産物,也是直觀、感受、體貼的産物,是自然與生活的産物。他的舉例說明了他一面論述大道,玄而又玄,出神入化;一面傾聽世界、重視感覺、註意萬物、描繪具體,善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善於從外界、從天地、從自然、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與大道的徵兆,善於從自然現象與生活中得到啓示與聰明,從觀察、感受、經驗與具體事物、直觀萬象中得到啓示。
  老子是一個思想者,但他首先是一個閱讀者,閱讀自然,閱讀天地、雨露、溪𠔌、水、玄牝、橐龠、萬物、萬象……這又與格物緻知之說接近了。
  師法自然,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學畫的人會這樣,學武的人也會這樣,如貓竄狗閃鷹抓虎撲,學哲學的人也喜歡這樣。
  中國人是喜歡講“悟”字的,佛學進口以後,則幹脆講覺悟。悟與我們今天講的思考或者分析不完全一樣,它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是推理判斷與玄思妙想的統一,是理性清明與神秘啓示的統一,是對外物與對內心的發見的統一,是思維也是感想感情的飛躍,是用於針對於對象的,更是用於針對於內心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珍惜統一、同一、歸一、返一。此章所述是士——人與道的統一,也是道與自然、社會、生活的統一,即道與天的統一。它表達的是天人合一、天道合一、人道合一、自然與文化合一的思想。這樣的合一統一歸一,是老子的主心骨,也是中國文化的主心骨。在中國,不論學什麽,一直到為政為兵為醫為師為巫祝為堪輿,都要師法自然。自然永遠是我們的老師,中華文化的老師。老子的道也是法自然的。這樣的思想雖嫌籠統,仍極可愛,極珍貴,顛撲不破,永放光輝。至於有人從中國的環境問題來論述中國人並未做到天人合一,那卻是對古人的苛求了。註意環境保護,那是應該用來要求我們這些當代國人的。其實老子理想的小國寡民,不貴難得之貨,老死不相往來,客觀上絶對符合環保的理念。如今的環境破壞,不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欠賬,而是違背中華文化傳統,尤其是違背老子主張的惡果。
  古人有老子那樣微妙玄通、深遠偉大的概念,夠令人驚嘆的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華夏出版社
前言:老子的幫助第一章 衆妙之門(1)第一章 衆妙之門(2)第二章 知美即惡(1)
第二章 知美即惡(2)第三章 虛心實腹第四章 和光同塵(1)第四章 和光同塵(2)
第五章 天地不仁(1)第五章 天地不仁(2)第五章 天地不仁(3)第五章 天地不仁(4)
第六章 𠔌神玄牝第七章 無私成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第九章 功遂身退(1)
第九章 功遂身退(2)第十章 如嬰兒乎(1)第十章 如嬰兒乎(2)第十章 如嬰兒乎(3)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1)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2)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