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故国行吟   》 第30节:故国行吟(29)      Song Haohao

  淳熙六年的三月,辛弃疾接到新的任命,这回是到湖南做转运副使,又到了秋冬之交,辛弃疾改知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在湖南安抚使任上,辛弃疾最大的一个举动就是创建地方武装"飞虎军",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积蓄力量去对付北方的敌人。建飞虎军时需要大量的钱财,这些辛弃疾都自行解决,很少向朝廷开口。他治政的果敢刚毅,引起了当时朝中许多人的反对,在建飞虎军时,枢密院的官员就再三阻挠辛弃疾,只是无奈于辛弃疾办事能力太强,并没向朝廷张口要钱,就解决了大部分军费问题。不过朝中官员的不服、妒忌、误会渐渐在他们心里滋生,暗地弹劾他的事情经常发生。其实那些朝臣对辛弃疾的弹劾,名义上是因为飞虎军到底要不要建的问题,其实是两种对立心态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辛弃疾办事决断的作风与一般官员的无为而安,反映的是辛弃疾那种刚毅果断的思想性格和南宋与生俱来的容忍懦弱、因循苟且出租车风之间的不协调和矛盾。
  英雄,总是孤独地站在风口浪尖之上。
  淳熙七年年末,朝廷加他右文殿修撰,并再次兼任江西安抚使。频繁地改官,繁杂的政务,让辛弃疾没有更多时间再去思考谋划恢复之事,宦海的沉浮,首先消磨的是他的精力,不过,再大的磨难都无法让辛弃疾放弃和妥协。在江西安抚使的任上,照理抗金的事已不是他所管辖,但仍旧派遣专人用客舟运输军需物资给北方前线的军士。到了淳熙八年的冬天,辛弃疾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再次被劾罢官,在被罢官之前,辛弃疾对朝中那些嫉妒的同僚即有防范,并不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比如在两年前,他在呈奏宋孝宗的《论盗贼札子》中写到:"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所以辛弃疾必须采取一些避祸的措举,他买下了江西信州城北带湖边的一块地,在那营建房舍,以便日后退身之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选择这条路是非常无奈的,不过也表明了他在等待时机,他的恢复之志是不可能磨灭的。淳熙九年,辛弃疾的退居生活开始了。信州也就是现在的上饶一带,风光本身就是东南一绝,因此退居的生活自由而闲适,堂前即可远望青山,东篱亦有菊赏,悠然自得。有时,也可以做短期的出游,寻访山水胜迹,流连江南一带的奇丽风情。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呆在家中闭门观书,对花饮酒,他的朋友极多,比如此时也在江西隐居的洪迈等人,常来做客,每次辛弃疾都与他们诗酒唱和,谈论终日。
  这个时候辛弃疾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老朋友陈亮,常派人询问他的近况,约他能否来上饶一聚,因为陈亮无论从性格和政治观点上来说,都和自己非常接近,而且早即有交往。主和的宋高宗驾崩后,辛弃疾看和陈亮都看到了恢复故土的希望,尤其是陈亮,很急切地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在淳熙十五年的时候就前往建康、京口考察地形,继则上书宋孝宗论及建康京口地形险要,攻守皆宜,极力劝怂宋孝宗派太子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康,让天下的人知道朝廷的所想,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在陈亮眼中,非常之人是哪些呢,是辛弃疾,是朱熹这些人。陈亮的上书无疑遭到了朝廷中许多保守派的讥笑,辛弃疾了解这位朋友,也支持他上书中的观点,只可惜朝廷并没有采纳。陈亮还给朱熹写信,劝说他积极出仕,担任朝廷的要职,为恢复之事出力,并约他一起到辛弃疾这边相聚。陈亮给朱熹致信之后,就先期来到了上饶。这个时候辛弃疾虽然身患重病,可见到老朋友陈亮来,也顾不得风雪严寒,一同畅游鹅湖,分析时局,谋划恢复之事。在鹅湖上,辛弃疾作《贺新郎》词一首送给陈亮: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陈亮也有所唱和,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一晃已经十天过去,他们又赶到紫溪等朱熹的到来,以商大计,可是等了好些日子朱熹并没有来,失望之余,陈亮只能告别辛弃疾东归。朱熹不愿来赴约的原因就是对当朝的宋孝宗并不看好,恢复之事不可能又什么实质进展,果然,到了淳熙十四年的冬天,宋孝宗就流露出退意,诏命太子在议事堂参决政务。果然十六年的二月,孝宗皇帝就正式下诏,禅位于光宗,自己学当年的父亲高宗一样,做起了太上皇。这位曾经圣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首的帝王,此时的用兵抗紧金的志气已被消磨殆尽。到了绍熙二年,宋光宗启用辛弃疾,任命他为福建提点刑狱。至此,辛弃疾的隐居生涯终于要告一个段落。
  四
  辛弃疾永远那样心忧天下。绍熙三年秋天,从福建任上召回京师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宋光宗上奏《论荆襄上游为东南重地》一书,在奏论中,他提出要固守江南,一定要先加强荆湖北路和襄阳地区的军备力量。荆、襄两地一向是分开治理的,非常不利于上游的防守,会给金国以可乘的机会。辛弃疾因而主张合荆襄为一路,使它们能首尾相应。即使金国南下,宋廷也可以乘机而动,攻防自若。最让人敬佩的是辛弃疾眼光的敏锐,他在召对的札子中提出了一个前人从未能预见的问题。他认为天下之势有合有离,其中有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力量,他举例说汉离经魏而合于晋,晋离经隋而合于唐。辛弃疾觉得南宋现在正处在一个半离半合的历史时期,在宋和金之外,有可能出现第三种军事力量。他认为宋、金南北分治,宋若不能恢复失地,很有可能天下将统一于第三种力量,所以他说:"故臣敢以私忧过计之切,愿陛下居安虑危,任贤使能,修车马,备器械,使国家有屹然金汤万里之固,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确实非当时人所及。辛弃疾的远见卓识不得不让后人为之扼腕,许多年以后宋代为元所代的最终命运,正好是被辛弃疾言中。宋光宗没有他父亲孝宗那样有政治才能和远见,加上身体又不争气,重病缠身,还受制于皇后李氏。这次辛弃疾诏对后,也只是被留任为太府卿,不久改为出知福州。果然,到了熙宁五年的夏天,无意进取的宋光宗禅位于皇太子扩,宋宁宗登基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故国行吟第2节:故国行吟(1)第3节:故国行吟(2)第4节:故国行吟(3)
第5节:故国行吟(4)第6节:故国行吟(5)第7节:故国行吟(6)第8节:故国行吟(7)
第9节:故国行吟(8)第10节:故国行吟(9)第11节:故国行吟(10)第12节:故国行吟(11)
第13节:故国行吟(12)第14节:故国行吟(13)第15节:故国行吟(14)第16节:故国行吟(15)
第17节:故国行吟(16)第18节:故国行吟(17)第19节:故国行吟(18)第20节:故国行吟(19)
第21节:故国行吟(20)第22节:故国行吟(21)第23节:故国行吟(22)第24节:故国行吟(23)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