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 全本新註聊齋志異   》 焦螟      蒲鬆齡 Pu Songling

  董侍讀默庵傢[1],為狐所擾,瓦礫磚石,忽如雹落。傢人相率奔匿,待其間歇,乃敢出操作。公患之,假作庭孫司馬第移避之[2].而狐擾猶故。一日,朝中待漏[3],適言其異。大臣或言:關東道士焦螟[4],居內城,總持敕勒之術[5],頗有效。公造廬而請之[6].道士朱書符[7],使歸粘壁上。狐竟不懼,拋擲有加焉。公復告道士。道士怒,親詣公傢,築壇作法。俄見一巨狐,伏壇下。傢人受虐已久,銜恨綦深,一婢近擊之。婢忽僕地氣絶。道士曰:“此物猖獗,我尚不能遽服之,女子何輕犯爾爾[8].”既而曰:“可藉鞠狐詞,亦得[9].”戟指咒移時[10],婢忽起,長跪。道士詰其裏居。婢作狐言:“我西域産[11],入都者一十八輩。”道士曰:“輦轂下[12],何容爾輩久居?可速去!”狐不答。道士擊案怒曰:“汝欲梗吾令耶[13]?再若遷延,法不汝宥[14]!”狐乃蹙怖作色[15],願謹奉教。道士又速之[16].婢又僕絶,良久始甦.俄見白塊四五團,滾滾[17]如毬,附檐際而行,次第追逐[18],頃刻俱去。由是遂安。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註釋”
  [1]董侍讀默庵:董訥,字默庵,一字茲重,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人。
  康熙六年丁未(1667)科探花。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兵部尚書、江南總督等官,《清史稿》二七九有傳,又見《山東通志·人物十一》。董訥任侍讀學士在康熙二十二年前。董任館職時曾僦居北京西河沿某空宅,以狐祟徙去,又見於《曠園雜志》捲下(《說鈴》本)。
  [2]怍庭孫司馬第:此據鑄本,底本誤“第”作“等”。按,作應作“祚”。
  孫光祀,字溯玉,號祚庭,其先平陰(今山東省平陰縣)人,通籍後遷居歷城(今濟南市)。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科進士,歷任禮科給事中、兵部右侍郎等官。傳見《山東通志·人物十一》。據《清代職官年表》,孫光祀任兵部右侍郎在康熙十二年至十八年。司馬,官名,西周置,為六卿之一,主管中央軍事。漢代大司馬與大司徒、大司空並列為三公,職掌同前。後來習稱兵部尚書為大司馬,侍郎為少司馬。
  [3]待漏:封建社會,百官清晨入朝,待時朝拜皇帝,稱待漏。待漏之處,習稱朝房,為官員上朝退朝休息之所。
  [4]關東,清代稱山海關外奉天、吉林、黑竜江三省之地為關東。焦螟,未詳。
  [5]總持敕勒之術:主管道教的符法之事。持,管領。敕勒術,道士書符驅鬼的法術。因符咒必書“敕令”、“敕勒”字樣,因以作為符咒的代稱。
  請代道籙司下有符法司以主其事,見《清史稿·職官志》。
  [6]造廬:親至其傢。造,至。
  [7]朱書符;用朱砂畫符。朱,硃砂。迷信認為硃砂可以闢邪。[8]何輕犯爾爾:怎敢如此輕率地觸犯它呢?爾爾,如此。
  [9]藉鞫狐詞:藉婢女之口,審出狐的供詞。鞫,審問犯人。亦得:也是個辦法。得,得計。
  [10]乾指:義同“戟手”,用食指中指指點,其狀如戟;是指斥的手勢。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褚帥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
  [11]西域,此據二十四捲抄本,原作“西城”。
  [12]輦轂(niǎn—gǔ捻骨)下:皇帝車駕之下,指京城。輦,一種用人力推輓的車,秦漢以後專指帝、後所乘的車。轂,車輪中央貫輻穿軸的圓木。
  [13]梗:阻遏,違抗。
  [14]法不汝宥,神法决不寬貸你!不汝宥,即不宥汝。宥,寬恕,減罪。
  [15]蹙怖作色,蜷縮恐懼,面色改變。蹙,謂蜷縮身體。作色,面色改變。
  [16]速:義同“促”,催促。
  [17]滾滾,二字據鑄雪齋抄本,原作“袞袞”。
  [18]次第追逐:依次相隨;一個跟着一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大話聊齋
捲一: 考城隍耳中人屍變噴水瞳人語畫壁山魈[1]咬鬼
捉狐荍中怪宅妖王六郎偷桃種梨勞山道士長清僧
蛇人斫蟒犬姦雹神狐嫁女嬌娜僧孽妖術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