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 从雅典到北京   》 第30节:萨拉热窝(1)      D.W.Miller

  第54章 萨拉热窝
  第十四届冬季奥运会 1984
  德国选手(前东德)卡塔琳娜·维特(Katarina Witt),
  两届冬奥会花样滑冰冠军
  和平友爱地进行比赛,为年轻人和他们的后代创立一个有意义的榜样,推进一次展示力量而不是宣扬暴力的竞赛,这对我来说,正是当年内心深处对奥林匹克的憧憬。奥林匹克展示了和平之中的竞争,友谊的姿态超越了国家和宗教,种族在此变得不再重要:这些是我们仍然要为之奋斗的理想,它们比只关注金牌更为重要。
  体育是一种奇妙的媒介。有多少时候坐在场边的选手们只想自己能发挥最佳水平,甚至希望对手能够出现失误。然而只要比赛一结束,参赛的选手之间就会被一种真诚的、深厚的、不限于表面上的理解包围。比赛在一群稳健、包容的选手之间进行着,虽然是对手,却依然可以孕育出深厚的友谊。
  1984年的萨拉热窝,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下,我在冰上与一个个对手进行了激烈的比赛,也正是在这儿,"友谊"一词有了它真实的含义:与别人竞赛,而不是对抗。我知道足球队的队员在比赛结束交换队服时,通常都不再是对手了。当然,这其中有一些场面是虚假做作的,但大多数时候是真诚的。诚实和竞争是完全可以兼容的。
  总有一些体育画面能够激起人们对人性新纪元的希望。画面能够承载一种强有力的信息,讲述权力的语言,然而在画面上那些失败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和那些永恒的胜利者一样多。一个在萨拉热窝切除了一条腿的孩子比联合国精心编撰的关于"内战中的孩子"的统计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像兄弟姐妹一样拥抱在一起比许多疯狂的反种族主义的呼吁更能激动人心。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带着友善笑意的独裁者,一个发表印象深刻的?济数据的环境破坏者,一个在媒体帝国的照相机面前穿着条纹衫的俗气明星。道理很简单:在画面的语言中,任何人都拥有权利。不,没有什么能够比不需要精心处理的画面更为明亮动人。同样,画面中的奥林匹克蕴藏着危机,但同时也存在着孕育未来的人道与人性的巨大机遇。
  1965年,卡塔琳娜o维特出生于卡尔·马克思·斯大得特,在这里,她充分发展了自己的运动天赋,她成了享受特权的少数人士之一。1981年,15岁的她就已经夺得8个国内冠军中的第一个,而后又在欧洲比赛中连续取得第14名、第13名和第5名的成绩。1982年,她获得了欧洲赛场上的第一枚银牌,并于次年获得首个欧洲冠军,从此开始了六连冠的光辉历程。在萨拉热窝,她将要面对两位世界冠军:当时的世界冠军罗萨琳o萨姆纳斯和1982年的世界冠军艾琳o扎娅克。扎娅克在必选动作的第3节出现了失误,退出了争夺冠军的行列。当时领先的选手是萨姆纳斯,维特处于第三的位置。
  没有人能够对裁判的动机和技术评分标准成竹在胸。但毫无疑问的是,年轻的维特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何况花样滑冰的评分长期以来一直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过,萨姆纳斯的一些细小的技术失误也可能扩大了不利因素,因此9名裁判中有6人给了维特最高分,只有3人支持萨姆纳斯,有两名裁判甚至把萨姆纳斯排在了第4位和第5位。
  在情人节的清晨,克里斯托弗o迪安(Christopher Dean)向他的冰舞搭档杰恩o托维尔(Jayne Torvill)献上了一朵兰花。当天晚上,他们获得了奥运金牌,还拿到了史无前例的12个满分。就像最伟大的剧院中的舞蹈诠释者一样,他们表演"波罗莱舞"的浪漫性和悲剧性深深打动了观众,为了这一天他们已经在冰舞事业中连续奋战了9年之久。
  他们彻底击败了对手前苏联人纳塔娅o别斯捷米亚诺娃(Natalya Bestemianova)和安德列o布金(Andrei Bukin),这对搭挡在四年前的普莱西德奥运会上名列第八,英国选手当时名列第五。艺术上的天赋是很难解释的,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观众都被吸引,不仅仅是由于他们的动作几乎完美无缺,还在于他们优雅的天衣无缝的动作是迪安自己创作出来的:这对于一位来自于诺丁汉的警察来说是一项不寻常的成就。当他拥抱着像玫瑰花苞一样的搭档起舞时,他已经实现了常人眼中的两大梦想:成功和美人。

    王承教等 Translate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何振梁序言第2节:中文版序言第3节:罗格序言第4节:初创(1)
第5节:初创(2)第6节:初创(3)第7节:来自希腊的导师(1)第8节:来自希腊的导师(2)
第9节:雅典(1)第10节:雅典(2)第11节:雅典(3)第12节:远见家(1)
第13节:远见家(2)第14节:巴黎(1)第15节:巴黎(2)第16节:冷战,热吵(1)
第17节:冷战,热吵(2)第18节:冷战,热吵(3)第19节:普莱西德湖(1)第20节:普莱西德湖(2)
第21节:莫斯科(1)第22节:莫斯科(2)第23节:莫斯科(3)第24节:改革(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