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
間腦的反應
南懷瑾 Na Huaijin
如果氣機的衝力,過了前腦順嚮鼻根(山根)下流的一關,能夠隨順心力的導引而倒吸下降,它便如[O│O]形的迴旋轉到大腦與小腦的中間(間腦),而上衝到頭頂部分。(道傢稱此為泥洹宮,密宗與瑜伽術稱為頂輪與上空的梵穴輪。)然後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註重道傢修煉丹法或內功者,便認為是督脈完全打通的現象。其實,並不盡然,切勿錯認:這衹是氣機循督脈的變化,初步打開中樞神經,進而刺激間腦的作用,促使內分泌(荷爾蒙)均衡分佈的最好象徵而已。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發生頭頂刺痛等暫時的現象,或者會有頭頂脹滿,猶如有物壓頂,或鐵箍箍頂的緊箍現象。這都因為腦神經的氣脈沒有完全打通,或者因為被感覺過度牽引所造成。如果能夠放空註意力,猶如捨去頭腦而聽任其自然,漸漸就會感覺頭頂中心發生一股清涼如水、異常舒適而下沁心脾的感覺。這種現象,在佛傢修習禪定和修習止觀法門來講,即是輕安的前奏現象。因此,可使煩惱妄想減弱而進入初步的定境。如果因此而有甘甜清涼的津液(由腦下垂體所發射的內分泌)下降,在道傢的修煉方法而言,便認為是“醍醐灌頂”、“甘露灑須彌”、或者形容它為“玉液瓊漿”等等,而認為這是返老還童的長生藥酒,雖然言之過於神秘,但對於人體的確是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甚至,可使胃口大開,多食與飽食可以隨時消化淨盡,並且完全吸收食物的營養;同時也可以不食而不感覺過分饑餓,或服氣而耐俄。到此階段,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則衹是附帶的必然現象而已。
此外,在氣機真正通過頭腦部分(包括前後腦)的階段,在頭腦的內部,必定會有輕微的壁劈拍拍之聲,這是氣機將通未通之間,腦神經所引起的內在反應,這種聲音也等於一個人用雙手抱住兩耳,可以聽到自己心髒與血液流通的聲響一樣,不足為奇。這是腦波震動的聲音,現在西方(美國等地)神秘學的研究,叫做阿爾發腦波(α-WAVE)便是這種聲音的作用。不過有時候,因為執著註意力或上焦有潛在病癥時,往往會使頭腦發生輕微的振動,好像得了頭風病一樣的現象。如果不懂得對治的方法,不能放鬆感覺的註意力,便很討厭地成為慣性的病態。倘使知道清心寧靜、凝神專一的心地法門,便自然而然會進入如上所說“輕安”的定境了。如果生來乘賦特別聰明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靜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時候,也自然會有如此現象。但是從醫學的立場來講,這也可以叫它是神經過敏的一種現象,如無其他因素加以刺激,它並非病癥,這點必須要在此附帶說明的。
靜坐的過程中生理上所起氣機的感受,如果已經達到如前所說:確已有過腰部(尾閭)、肩背(夾脊)、後腦(玉枕)、頭頂(泥洹)、眉間(印堂)等逐步的反應,從一般觀念來說,便認為是已經打通督脈(脊髓神經-一中樞神經係統)的現象。其實,這衹是初步的生理反應而已,並非是真正的打通督脈。督脈真正打通,有種種徵候,也有種種誠乎中而形乎外的特殊象徵,並且隨時與任脈(自律神經)有互相呼應的作用。若是衹有一般生理上的反應感覺,還是微不足道的事。
當氣機經過這些逐步反應以後,它還盤旋在腦部的時候,最大的關鍵,就是頭腦部分,經常有脹痛難受的感覺,或有沉重昏睡的情況。甚至影響眼神經、耳膜、牙齦、鼻腔等處,發生類似病痛的現象。或者有頭重足輕、脾氣急躁,容易光火,以及精神亢奮,大便秘結,不易入睡的反應,即便睡眠時也是夜夢不寧。這樣說來,靜坐和通過督脈的情形,比起一般不學靜坐的人,反有更多不良後果,那又何必學習靜坐呢?這可不必為此駭怕,以上所說的,衹是籠統的經驗談,是憑親自經歷過的求證經驗,和許多習靜者所發生“個案”實例的總論,衹是說當此過程中,全有這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有關這些現象的發生,還須視個人的年齡、性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狀況而有差別,並非個個必然如此。而且因靜坐的反應所發生類似病痛的感覺,並非真如生病的痛苦,也衹是說有“類似性”和“可能”如此而已。
總之靜坐到了氣機上行達到腦部的時候,至少已經有了一段效果,極需要“沉心守靜”,等待氣機下降到喉管(道傢叫作十二重樓)、胸部(膻中)、胃脘(中宮)、小腹(丹田),經過腎髒部分而到達生殖器官的頂巔。這一路下來,便是道傢和“內經”醫理學所謂的“任脈”綫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長生不老確有可能 | 靜坐的方法 | 靜坐的心身狀況 | 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 | 因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 人體的氣機是怎麽一回事 | 丹田與脈輪是什麽 | 靜坐與氣脈 | 儒佛道三傢的靜坐姿勢 | 七支坐法的形式 | 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 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 | 關於頭腦的健康功效 | 盤足麯膝與健康 | 學習靜坐如何用心 | 存想與精思 | 安心守竅的方法 | 當心守竅的後果 | 守竅與存想的原理 | 守竅與煉氣 | 什麽是氣 | 靜坐與氣的存想 | 人體內部的氣機與空氣的關係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