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记书信 》 200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力作:金色筆記 》
第30節:黑色筆記(2)
多麗絲·萊辛 Doris Lessing
前來跟我商談的人看了這個故事梗概後很高興,隨後便開始跟我商討如何將故事編得更符合有錢人的口味,使他們掏錢時'更少一點懊喪'---比如說,女主角不應該是一位不貞的妻子,因為這會使她失去觀衆的同情,如果換成廚師的女兒就不一樣了。我即刻說,這樣的寫法我曾經以諷刺的方式模仿過。他惱恨了一會兒,笑了起來。我看着他那張裝成一副坦率、善良、富有耐心的模樣的臉,這時的他因戴上這麽一個假面具衹會使他更令人討厭,(舉個例子,某某同志在準備屠殺關押在斯大林監獄裏的三個英國共産黨人時也肯定就是這副模樣:'好了,但我們對人性嚮來都是配給供應的。')他說:"好了,沃爾夫小姐,您慢慢就會明白:當與魔鬼共餐時,您的調羹不僅得做得很長,而且得用石棉作材料纔行---當然這是一個絶妙的故事,寫得十分得體。"我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耐住性子,始終扮着笑臉,以極其寬容的態度問我是否反對這樣的觀點:儘管電影業存在着許多不足,但好的電影仍能拍攝出來。"甚至包括具有進步意義的電影,沃爾夫小姐,您看呢?"他為自己終於找到了能保證使我就範的措辭而欣喜不已,並把這種喜悅表露了出來。他的表情顯得既洋洋自得,又充滿嘲諷和殘忍。我回到傢裏,心中油然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厭惡感。我於是坐下,自出版以來第一次重讀這部小說。它好像不是我自己寫的了。如果在一九五一年出版之初就有人要我對它加以評論,我一定會這樣回答他:
"這是一本一流的小說,顯示了二流的創作才能。背景的創新在於:羅德西亞大平原上的一個火車站,沒有根基、受金錢驅使的白人居民和憂鬱寡歡、被剝奪得一貧如洗的非洲土著形成鮮明對照,烘托出一種特殊的氛圍。故事的創新在於:一個因戰爭而被人派到殖民地去的英國青年與一個半開化的黑人女子之間的愛情。隱匿其中的一個事實是:主題並沒有多大新意,闡述也不夠充分。簡潔是安娜·沃爾夫創作風格的魅力所在。但要評判這種簡潔的風格是出於一種有意識的藝術把握,還是通常所見的一種通過讓小說的形態受強烈的情感支配而隨意獲得某種效果的形式主義的花招,則為時尚早。
但從一九五四年開始,我是這樣寫的:"以非洲為背景的小說繼續大量涌現。《戰爭邊緣》以其對亂哄哄的兩性關係的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是這類小說中寫得較成功的一部。但關於白人與黑人間的衝突,顯然沒有說出多少新的東西。小說中最具史料價值的是它描寫了種族隔離所引發的仇恨和殘暴。這份來自種族邊界綫的最新報告提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白人留居的非洲大陸上所出現的這種壓抑與緊張狀況早已存在了許多年,為什麽直到最近的四五十年代,它纔突然間被文學藝術所曝光呢?如果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麽我們就能更多地瞭解社會與它所創造的能力之間、以及藝術與促其發展的動力之間的關係了。安娜·沃爾夫的小說創作是由一種對非正義的溫和的義憤所激發的:這樣做是好的,但僅此還不夠……"
在我撰寫評論文章的那三個月中,我每周閱讀十多本書,結果發現:我對這些書所懷有的興趣與我在閱讀時所感受到的一切毫不相幹---比如說托馬斯·曼 ① 吧,他是舊的意義上的最後一位小說傢,他就利用小說對生活作了哲學性的闡釋。問題的關鍵是,小說的功能似乎正在變化:它已經成了新聞學的先驅。我們閱讀小說是為瞭瞭解那些尚不為我們所知的生活區域:尼日利亞、南非、美國軍隊、礦區、切爾西的社團,等等等等。我們看小說的目的是想知道正在發生什麽。五百部或一千部小說中衹有一部具有小說之所以為其小說的那種特質---即哲學性。我懷着同樣的好奇心閱讀了大多數小說,發現它們都衹是報道性的讀本。稱得上成功的大多數小說都衹是在報道社會某個區域的存在時顯得有些新意,它所描寫的某種類型的人尚未被納入文學的一般意識之中。小說成了支離破碎的社會和意識的一項機能。人類有明確的區分,這種區分越來越細,甚至細分後還可以再分。要想反映這個世界,人們得想方設法去瞭解本國其他群體的情況,至於別國的群體那就配不上了。要想全面瞭解這個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小說的報道成了一種媒體。就拿我們英國來說吧,中産階級對工人群衆的生活一無所知,反之亦然。但有關各個行業的報道、文章和小說隨處有售,人們可以閱讀這些書籍,就像考察原始部落一樣。蘇格蘭的漁民是跟我在約剋郡時認識的那些礦工完全不同的一類人。他們都來自一個比倫敦市郊的居民區更新奇的世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譯林出版社 |
|
|
第1節:譯 序(1) | 第2節:譯 序(2) | 第3節:譯 序(3) | 第4節:自由女性Ⅰ(1) | 第5節:自由女性Ⅰ(2) | 第6節:自由女性Ⅰ(3) | 第7節:自由女性Ⅰ(4) | 第8節:自由女性Ⅰ(5) | 第9節:自由女性Ⅰ(6) | 第10節:自由女性Ⅰ(7) | 第11節:自由女性Ⅰ(8) | 第12節:自由女性Ⅰ(9) | 第13節:自由女性Ⅰ(10) | 第14節:自由女性Ⅰ(11) | 第15節:自由女性Ⅰ(12) | 第16節:自由女性Ⅰ(13) | 第17節:自由女性Ⅰ(14) | 第18節:自由女性Ⅰ(15) | 第19節:自由女性Ⅰ(16) | 第20節:自由女性Ⅰ(17) | 第21節:自由女性Ⅰ(18) | 第22節:自由女性Ⅰ(19) | 第23節:自由女性Ⅰ(20) | 第24節:自由女性Ⅰ(2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