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从礼以成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篇第一》第十四章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一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篇第三》第十九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篇第二》第三章
非礼勿为
在这一节里我们要了解如何通过"礼"的方式来达到成功。但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不合乎"礼"的事情一定不要做。因为如果你那样做了,对你非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许有人觉得在短时间内,做非"礼"的事情会得到一点儿利益,但从长远来看的话,这种做法会令你后悔莫及。
《论语·八佾篇第三》开篇第一章便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行列的意思,古代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整章的意思是说,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说:"这等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呀?"接着在第二章又对这无礼之事进行了评论。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篇第三》)这里"彻"同"撤",在古礼当中,礼祭完成后,撒祭馔,乐人唱诗娱神。而"雍"是周天子举行祭礼临撤所唱的诗,鲁国孟孙、叔孙三家,举行家祭也要用雍诗撤祭馔,可见他们的无礼。孔子便发表感叹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那样穆穆地恭敬而优美。'这在鲁国三家的庙堂上唱出来,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讲的两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情。一般人认为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特别对"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解释一般都是"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好像都看到了孔子怒发冲冠的样子。孔子的为人,在《论语·学而篇第一》里有所提及,即"温、良、恭、俭、让"。那么"是可忍,孰不可忍"肯定不可能是说孔子拍着桌子、咬着牙齿大发雷霆。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说,其实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孔子就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说季氏竟然忍心做这些事,还有什么事他不敢做呢?
季氏之所以违"礼",以致犯上作乱,其根本是他们为人不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这是孔子针对上面季氏违"礼"所发表的感慨。"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但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人的仁德可以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从孔子对季氏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无"礼"的实质,就是为人不仁。如果你做不合乎"礼"的事情,就谈不上"仁",便很难与人相处。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无论什么人,做事只有以"礼"为标准,才可能做到"仁",他人才乐意与你打交道,帮助你,那么你做的事情即使很困难,也可能会很容易做到。
在《论语》中还有一个人受到孔子的批评,被认为是"不知礼",这就是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篇第三》)
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先生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问:"管仲的生活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产,各处各项工作,都设有专人,每个人都不兼职另外的事情,这哪里算得上节俭?"还有人问:"那么管子算得上知礼吗?"孔子便说:"国君在大门外有屏风,管仲家大门外也有屏风。国君的宴会在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几,管仲设宴招待客人也用那样的土几。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