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是一种品味和享受,孤独也是一种品味和享受。我在咖啡里面寻找了这样的孤独。
(喝咖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一个与你知心的伴侣,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否则宁可独自一人。)
office 咖啡文化
有数据表明,当今中国人的咖啡消费量正逐年上升,这显示着一种文化的形成。但我认为,中国的咖啡文化还尚未形成。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不少法国人担心战争会影响日用品供应,他们跑到超级市场抢购得最多的“紧缺物资”就是咖啡和糖。对比之下,喝茶喝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咖啡不可能成为生存的基本物质,它仅代表一种情调,这也只有在物质消费达到一定充裕的程度之后,否则是不可能将它作为精神享受的。
一天在办公室偶然听见几个人谈话:“下班后去喝些什么?”“卡布基诺。”“真俗。”卡布基诺怎么俗了?细问起来,原来是因为它普及程度太高,显得没格调。我觉得,这是对咖啡文化的一种扭曲,大凡文化都要经历从技术到艺术再到精神的发展过程,文化不是以一种时尚标签来表明自己的品位的。
大多数白领对咖啡的热爱源于一种越来越清醒的认识:我们正生活在一辆叫做“疲于奔命”号的生活列车上,而喝咖啡既可以优雅地释放“压力”,同时又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彼此交换信息的借口。在这种热爱的背后潜伏的是对悠闲的认同,是对办公室规整生活的小小反叛,也可算是一种办公室咖啡文化吧。
(喝咖啡既可以优雅地释放“压力”,同时又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彼此交换信息的借口。)
我的爱尔兰咖啡
一直以为爱情也可以用咖啡来表示,刚开始入口感觉强烈,再细品却更加回味悠长、细致复杂,无怪乎有人能从中品出甜,有人却只能品出苦。当然这也可以说完全是看你对爱情的态度和你在爱情中是否想得开。但爱情往往是没有道理的,很少能让你有想得开的时候。很喜欢喝星巴克里的卡布基诺,经常会幻想和一个钟爱白棉布裙子,一头长发的女孩对面而坐,直视她的眼睛,读出青春年少的秘密。
喜欢咖啡的味道,事实上却不敢将它饮个够,因为它对我的作用过于明显,一杯足够让我晚上辗转反侧,但我偏偏喜欢看它在杯子里搅动的模样和那浑厚的颜色,随着金属勺子轻轻的搅拌,慢慢旋转、旋转,一种厚实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体会到了冥冥中前世今生的轮回。如果此时正值午夜时分,又正好有一位男主角或者女主角,手拿一杯咖啡,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再有一点昏暗的灯光相伴,这似乎就构成了一个故事的开始。我幻想有这样一个故事的开始,充斥着暧昧的感觉。
最近疯狂喜欢上了爱尔兰咖啡,喜欢咖啡美酒恰到好处的融合,其中的原因是看了蔡智恒的那篇《爱尔兰咖啡》,整篇的故事充满了温馨,让人怀念久久。据说,爱尔兰咖啡是由一位在柏林机场工作的酒吧服务生为了一位心仪的空姐调制出来的。当他第一次替她煮爱尔兰咖啡时,因为激动而留下眼泪,因为怕她看到,所以他就用手指将眼泪擦去,然后偷偷地用眼泪在爱尔兰咖啡杯口画了一个圈,这就是第一杯爱尔兰咖啡的味道,带着思念被压抑许久后所发酵的味道,里面加着爱的眼泪,适合思念和怀旧的心情。
我喜欢爱尔兰咖啡,但不希望也决不要加眼泪,我想那滴眼泪也正预示着思念的绝望。思念和火车不一样,思念只有一个方向。爱尔兰咖啡可以流传下来,但那个服务生永远没办法让他心仪的空姐体会那份苦心。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人接受不了,或许是我太幼稚,就像我不必非要接受黑咖啡一样。我承认我怕苦,所以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去理会。反正我可以在咖啡里加奶、加糖甚至威士忌,即使有人会就此说我没有品位。我更可以像猫一样保持我的慵懒、任性和无所谓,就像咖啡所带来的微妙而苦涩、香浓的感觉,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