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 我不是教你詐 》
第三十章
劉墉 Liu Yong
寫文章如同做菜,先得辦貨
寫文章不就如此嗎?哪個寫文章的人能不早早就想“材料”?你衹要定下題目,就得想
那做法,好好收集材料。而且寫作比“辦桌”更麻煩,一篇文章的材料,常得收集一年半
載。寫小說的要到文章中的地點體驗,寫散文的要為寫作的主題找素材。你可以讀一大堆東
西,到最後全不用,卻不能不讀。“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很可能發現纔讀過的東西,因為
當時沒弄清楚,而不敢引用;也可能驚喜到小學念的故事,居然派上用場。
寫文章要有生活的經驗纔主動
我最近看了一本美國黛安艾剋曼(DianeBckeman)寫的《感官之旅》(Bnaiural
History of the Senss)真是嚇一跳。這位小姐寫嗅覺、觸覺、味覺、聽覺和視覺,居然洋
洋灑灑幾十萬字。句句有出處,不知下了多少考證的功夫。隔不久,又在美國的公共電視,
看到她連續四集的報導,把文字的感官之旅變成影像,讓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題材不衹是從
書本裏得來,更有許多“生活”的經驗,怪不得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你會發
覺,一個親身感受過的人,寫出的東西,絶不同於紙上談兵的作品。他談的不衹是知識、是
道理,還會給你一種主動的影像,從文句中跳出來,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
生動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
我寫文章很講究這種影像,妙的是,我最早卻是受到《詩經》的啓發。
(詩經)裏有所謂“興”的寫作技巧,先談別的事,引起你的興趣,再轉入主題。它寫
男女約會,先說“東門之外的白楊樹”;它寫男女偷情,先說“野地裏有衹死樟,用白茅草
包起來”。讓你正不知怎麽回事,突然話題一轉,跳出一對生動的男女。它也用“蟬”的頭
來形容寬寬的額角,用飛蛾的“觸須”形容彎彎的眉毛,用幼嫩的小草形容纖纖十指,甚至
以蛀木頭的小蟲形容女孩白皙的脖子。
但是,因為那些都是詩人親身接觸的東西,所以寫來不但不俗,而且生動,優雅。
文章的素材要平時收集
我常想,寫文章的人如果等見到題目,纔出去找題材,恐怕已經來不及了。一個人真要
左右逢源,順手拈來都“妙造自然”,就得平時多讀書、多遊歷、多感觸,好象一位大師
傅,把各種五香,幹貨、酒品、罐頭,早早存着。衹要捉到“生鮮”,立刻就能下鍋。
什麽是“生鮮”?生鮮是剛捕來的魚蝦,活殺的雞鴨,也是寫作時突然出現的靈感。你
可以在翻報紙,看電視的時候,突然觸動靈感,然後衝去書桌 ,攤開紙,就把靈感發揮出
來。那靈感是生鮮,你平日貯存的知識是配料,少一樣都不成。
寫文章可以快筆單刀直入。
也可以慢慢導入
當然,也不是每道菜都能“快鍋大火”地立刻上桌。有些菜就非“溫火”不成。碰到這
類文章,你得慢慢地“煨”,把靈感和配料,在腦海裏慢慢調和,讓它們互相作用。好比高
湯煨排翅,那滋味是高湯,精華是排翅;排翅無高湯衹是“空質”,高湯無排翅衹是“空
鮮”,衹在兩者相合,才能成第一等的美味。
我不論寫散文或小說,都愛這高湯排翅的作法。把平常生活中的雜感,慢慢煨煨人生哲
理。那哲理因為有生活作背景,所以能感人。至於小說,我則喜歡慢慢的烘焙,把氣氛整個
醖釀起來,再把排翅放下去,使高潮能引起讀者更大的共鳴。這慢火的功夫,我是經過幾十
年,纔稍稍抓到的。
文章要求精簡
年輕時寫文章,我喜歡大火炒,而且買到什麽材料,都要下鍋。道理很簡單——我好不
容易收集這麽多材料,顯示我功夫深,學問博,怎麽不用?可是有一天,我到朋友傢吃“臘
八粥”,她衹用了糯米、紅棗和桂圓,再灑點米酒,卻比我傢放了八種材料的好吃得多。
我突然發覺,湊足了八樣材料的“八寶粥”,不見得好過四種材料,而吃東西,重要的
是味道,不是虛名,不論做菜,寫文章,存心“掉書袋”、賣才學的,往往作不出最好的東
西。那是堆砌,不是豐富;那是虛誇,不是真實。
文章要平實自然
說到真實,我認為和我們愈接近的愈真實,而愈接近的應該愈生活,也愈平凡。用生活
中最平凡語言寫出的東西,最讓人感動。
所以我寫文章,盡量用白話,白得小學生都懂。這有什麽錯呢?我們平常說話,不是孩
子也聽得懂嗎?如果你能把高深的道理,說得小孩也懂,不是更好嗎?
我常想起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
鄉。”哪個中國人不會背這首詩?哪個會這首詩的人到異鄉,能不在心頭浮上這些詩句?
衹是,我也想,會不會惟有在大唐,那個萬邦來朝、文風鼎盛的時代,人們才能由奇
麗、詭橘、險怪,回歸到最接近心靈的“平淡人妙”?如果把《靜夜思》放到今天的“詩
社”裏評選,恐怕會被當作“打油詩”,不但得不了奬,連入選都辦不到。
文章要淺白易解,直指人心
最近看英美大思想傢羅素(BetrtrandRussell)的《羅素回憶集》,其中一段話,很引
起我的共鳴。他說:
“我總是使用平易近人的英文寫作,雖然如大傢所知,我也能用晦澀難解的數學邏輯。
我也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能寫出老嫗能解的文章,它給我一種自由的感覺……”
羅素還建議寫作的人:“如果用一個簡單的字就能表達出來,千萬別用復雜的字。”
他使我想起十幾年前,第一次看作傢老捨的《駱駝樣子》時,看到老捨形容雪天、雪
地,簡簡單單幾句活,好象把那雪景活生生的搬到眼前,比我用一大堆“晶瑩”、“剔
透”、“白皚皚”、“粉飾銀裝”所形容的更直接、更生動。
也使我想起《史記》裏描述荊柯刺秦王。“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絶。拔劍,劍長,操
其室。時惶恐,劍堅,故不可立拔。”那一段都用短句,但是正可以描繪千鈞一發的畫面。
辭藻不可喧賓奪主
我開始領悟,味道好,不但作料不能放得太多,而且要用得恰到好處。不能早放、不能
久擱。最重要的是把“主味”烘托出來,而不能喧賓奪主。所以作雞,要有雞味;作牛,要
有牛味。如果衹知作料味,卻失去雞和牛本身的鮮味,就好比用一大堆形容詞,寫“刺秦
王”的一瞬,和描述“一眼看到的雪景”,那瞬間最真實的感受,反而全不見了。
文章不可偏離主題
想起有一次和林玉山老師吃“生魚片”,他看我在醬油裏放了許多“芥未”,笑道:
“你是吃生魚片,還是芥未?放太多、太辣,反吃不出生魚片的好滋味了。”
想起大學時代在師大旁邊的竜泉街,吃辣牛肉面,一群人對着碗掉眼淚,一邊哭,一邊
吃。有人問:“好吃嗎”吃者答:“過癮,辣極了!”衹是後來想想,到底吃到牛肉味道了
嗎?
文章不可不合時宜
也想起有一次跟黃君壁老師吃飯,他的茶杯一空、我就為他倒滿。老師居然把手掩着杯
子說:“咱們是自己人,我就直說,為了我好,不要隨時為我添茶,免得我沒立刻喝,反而
後來喝的全是冷茶。”
多有道理啊!別讓配料殺了你的味覺。別在文章裏加太多辣椒和味精。更別不合時宜地
一味傾吐,讓讀者喝了一大壺冷茶。
綜合結論
說了這許多,你可許真以為我在教烹飪了。那麽講實在一點,我的結論是——要想文章
寫得好,你必須平時收集材料,不但看萬卷書、也行萬裏路,使自己下筆能真實而生動。
寫作時,你可以單刀直人地“破題”寫來,也可以用生動的材料將“主題引入”。然後
適時、適量地加入自己的論點和經驗。那必須是你深恩之後豁然貫通的想法,而非生吞活剝
的堆砌。那最好是平實自然的描述,而非艱深辭語的賣弄。
最重要的是,你無論怎麽寫,總不能偏離本題。而且衹有出於真誠的文章能夠感人,
有感人的文章可以流傳。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 I [II]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