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三、 杜甫(9)
閔澤平 Min Zeping
生存的壓力迫使詩人成熟起來,他越來越冷靜,言辭也越來越犀利,不動聲色之中而一針見血,入木三分。《讀杜心解》就說這首詩是“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逗點處,聲聲慨嘆”。這種詩篇確實過於沉重,蔣弱六說此詩“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後乃出現羅剎相,真可笑可畏”(《杜詩鏡銓》引),可笑可畏的又豈止這幾“相”。
武則天當政時期,為了招徠人才打擊心懷不軌者,建立了延恩匭制度,即在皇宮外設立信箱,讓那些想做官的、想伸冤的包括想高密的,把他們的想法都寫在信中投進來,讓皇上親自審閱。這種直達聖聰的方式,有時也就是擺設而已,但走投無路的杜甫準備試試運氣。
天寶十年(751),唐玄宗舉行了隆重的慶典儀式,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及天地,大赦天下。杜甫抓住機會,不再零打碎敲,而是一口氣獻上《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這三大禮賦。杜甫此次獻賦,時機把握得好,數量衆多,所獻之賦又刻意迎合了玄宗胃口,所以取得了相當顯著的的效果,《新唐書·杜甫傳》濃重地記下了一筆:“帝奇之,使待製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這樣的考試讓杜甫倍感榮耀,多年以後他回憶起當時的場面,還心潮澎湃,《壯遊》詩說:“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莫相疑行》亦云:“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集賢學士如堵墻,觀我落筆中書堂。”但這次考試帶給他的依然衹是虛名而已,他所期待的仕進卻化為泡影,他的生活更加窘睏了,“酷見凍餒不足恥”(《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天寶九年正月,唐玄宗聽群臣奏,封西嶽,二月,關中旱,西嶽廟發生火災,乃停封。天寶十三年,杜甫上表獻《進西嶽賦》,再次請求玄宗封西嶽。玄宗對西嶽非常看重,幾乎把它視為自己的看護神。杜甫上表的目的依然在於求得出仕的機遇。故此文先作乞憐之謙辭,用傷感語氣訴說自己落拓之窘境;後為違心之諛詞,言當今“符瑞翕集,福應交至”,並大力頌揚楊國忠“授陛下元弼,剋生司空”。他所獻《封西嶽賦》觸處所見盡是歌功頌德之辭,後來仇兆鰲也覺得這種稱頌之辭與杜少陵崇高的形象不太吻合,便以舉唐之世僅柳宗元一人反對封禪來為杜甫開脫,英明如魏徵那樣的賢臣也不能明决其非。
賦文進獻之後,沒有取得效果。杜甫再接再厲,又撰寫了《進雕賦表》。也許是等待的時間過於長久,使杜甫的心態悄然發生了變化。因此這篇文章不再對求仕之意遮遮掩掩,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的迫切心情;不再僅限以自謙與諛詞來獲得聖主的垂憐,更主要是希望以自炫達到自售的目的。在敘述他輝煌的傢世、非凡學識之後,詩人還着重描述了當前的窘境:“臣衣不蔽體,常寄食於人,奔走不暇,衹控轉死溝壑。”不過,玄宗依然沒有同情他。杜甫又嚮權貴們請求幫助,先後寫詩給崔國輔、於休烈二學士,又投詩給京兆尹鮮於仲通、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等,結果依然是沒有一位大人物願意引薦他。
失望之際的杜甫甚至想到了去當農民,“詞賦工無益,山林跡未賒。盡捻書籍賣,來問爾東傢”(《江村》)。他開始為隱居做準備,在下杜城(今西安市南)附近買來住房,把傢屬包括兩個兩個兒子宗文、宗武接過來和自己住在一起,過上了傢居生活:
遠林暑氣薄,公子過我遊。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帝捨頗淳樸,所願亦易求。隔屋喚西傢,藉問有酒不。墻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巢多衆鳥鬥,葉密鳴蟬稠。苦道此物聒,孰謂吾廬幽。水花晚色靜,庶足充淹留。預恐尊中盡,更起為君謀。
但這樣的傢居生活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的,杜甫在老傢雖然有幾畝薄田,也沒有能力支撐這一傢人在首都附近生活,哪怕生活很拮据。萬般無奈,杜甫將傢屬送到奉先縣暫住,那裏有的縣令是夫人娘傢的親戚,杜甫自己偶爾到鄰縣白水的舅父傢蹭飯。此後,他經常往來於長安、奉先與白水之間。天寶十四載十月,杜甫幹謁的詩篇終於發生了作用,他被任命為河西(陝西合陽附近)縣尉。在睏守長安十年之後,四十多歲杜甫等來了這樣一個職位,這與他的理想相去甚遠,雖然他窘睏之至,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絶了這個職位,後來改任右衛率府曹參軍。這個掌管兵甲器仗和門禁鎖鑰的正八品下的小官,依然讓老杜覺得滑稽,他在《官定後戲贈》中自嘲道:“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耽酒須微祿,狂歌托聖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嚮風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