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保德州志   》 捲二形勝第二      白君琳 Bai Junlin    王秉滔 Wang Bingtao

卷二形胜第二
  殷夢高曰:國依於民,民依於德。溪山之險,不足恃以為固也。雖然王公設險以守,其國狡焉。思啓之儔非形格勢禁,何以製之。是故秦得百二,齊得十二,遂雄長一時,而四戰之地建邦設都,智者慮焉。保德東有高地石梯之岩峻;南則王湖、濟道諸嶺;西則禪師、黑石等崖棧;理賢西廓諸山互相控扼;北則長河天塹,襟帶環繞。是真表裏河山,地形四塞,天下之雄國也。又況前朝所設墩寨星羅棋布,壁合珠聯。雖復傾頽,而基址尚存,一修復之,即有長山蛇陣,首尾擊應之勢。是亦所謂支翰相承,維持鞏固者矣。若夫勝地名區,琳宮梵宇,不過山人、逸士恣遊觀而供憑吊之所,聊志之以備景物耳。保民固圉者,豈屑屑於是哉。作形勝志。
  形勢二之一山川二之二墩寨二之三古跡二之四名勝二之五
  廟社二之六寺觀二之七祠宇二之八往鑒二之九
  ○形勢
  北瞰黃河,南阻峻嶺。
  《通志》雲:群山屹乎東南,大河繞乎西北,襟帶麟、府,控製夏疆。(詳見《建置》)
  蒼崖千仞俯黃流,山城一望臨紫塞。(薛宣顯見舊志)
  十裏九溝。
  山𠔌高深,足以設伏。
  石梯天險
  上據峭璧,下臨黃河。亦一夫當關,千人莫逾之險也。
  楊永芳曰:郡踞山,地勢峭峻,入境以來,皆陡澗深溝。車不能行,馬亦難馳。誠據險易守之地。然昔經變亂,則傷殘尤酷焉。昔人謂在德不在險。州名保德,惟顧名思義,則生民幸甚。苟撫之無其道,雖黃河天塹,未可遂雲天限南北也。
  ○山川
  蓮花山(在州城南一裏)發脈自高地五十餘裏至下流磧復起。至大墩分為五支:東一支為東廓山,至聖母廟臨黃河;西一支為西廓山,至下園頭,亦臨黃河;中一支至小墩。又分三小支:西一支為山川壇;東一支為演武場;中一支峰腰過脈為本州城。城內又分三小支:東一支為鐵山;西一支為金山;中一支為居民正街。至中街又一峰腰過脈,中為州治;西一支為文廟;東一支為城隍廟。形如蓮房,故名。
  鳳凰山在城內戴傢坪。一名鐵山。
  飛竜山一在州東北十裏康傢灣。一在西南十裏。--段傢溝
  觀音峁在州東北十裏。出炭。
  逍遙山在州東北二十裏。一名腰莊。出鐵器。
  石梯山在州東北二十裏。山上一墩,墩下一堡,正在石梯中。有一夫當關,千人莫逾之勢。扼而守之,能令北賊不得西下。
  馬頭山在州東二十裏。
  鷹窩山在州東六十裏。
  窩弓山在州東六十裏。
  氈帽山在州東六十裏窯圪臺。山半有石洞,可容百十餘人。
  獅子山在州東南二十裏下流磧。
  孤山在州東南三十裏全家坪。
  郝傢嶺在州東南三十裏。
  劉傢山在州東南五十裏。
  黃竜山倒座山俱在州東南六十裏。
  堂子山在州東南六十裏。崖半有石洞可避兵。(容六十人)
  袁傢山在州東南七十裏。
  赤山在州東南八十裏。山多楓木,霜後其山盡赤。--見《通志》
  土門山在州東南八十裏。
  賀傢山在州東南九十裏。
  柏山在州東南一百裏。
  潘傢山在州東南一百裏。
  桑林山在州東南一百裏。
  蒼水山在州東南一百二十裏。(岢嵐州界,內出木炭,以山中水色元,故名。)
  銀爐山在州南十裏井兒村。
  寨山在州南三十裏。
  羊頭山在州南四十裏。
  峰子嶺在州南五十裏,即小墩。
  石門山在州南六十裏大塔鋪。
  麥子山在州南七十裏。有石洞,可避兵。
  楊傢嶺在州南九十裏。
  伊山在州南一百裏。世傳伊尹曾寓此,故名。
  王傢嶺在州南一百裏。
  木瓜崖在城西。包城後不生。
  黃金山在州西南六十裏。
  禪師崖棧在州西南六十裏。崖半有石洞,可避兵。
  黑石崖棧在州西南七十裏。中有石洞,深不可測。相傳有人點鬆燈入二三裏許,聞水聲,恐有竜,不敢入。洞外山腰石徑,上聳蒼崖,下臨黃河。長二十裏。道路屈麯,行旅前後不相望見。昔被河西姦逆架艇泊藏,縛行人而禦其貨。明萬歷三十八年,知州鬍楠設義勇官於林遮峪,責之巡緝。姦宄遠遁。又捐俸募義兵,與禪師棧俱闢為大道,出途者遂衆。
  神山在州西南八十裏。
  花花崖在州西南八十裏。
  野人山在州西南九十裏。俗傳野人居此,有骸骨長大。故名。
  党家嶺在州西南九十裏。
  韓傢嶺在州西南九十裏。
  以上皆山
  孫傢溝在城內金山下。西角有水洞,後包城塞之,水壅潰城。萬歷間知州鬍楠水道以通水。
  草廠溝在城內鐵山下,東角舊無水洞,今有水道泄水。
  苦水溝在城內西北角文廟下。有水洞。
  黃河在州北一裏許。自天橋子入州境,西流經城下,至韓傢川稍折而南,至後會村入興縣界。在州境內共長一百四十裏。
  西莊溝在州北三十裏。
  狄傢溝在州北三十裏。
  石梯灘水在州東北二十裏。明季種稻。萬歷二十六年水衝成河。
  楊傢灘在州東北二十裏石梯山下。即石梯灘。
  臥竜溝在州東北三十裏。臥竜石出此。
  倒回𠔌在州東北三十五裏。溝上有橋,金時郡僧纔公募建。
  天橋峽在州東北三十五裏。上闊十二丈五尺,中闊七丈,下闊八丈五尺。共長九十丈。鼕月積冰成橋,民呼為天橋。(詳見八景〖HZ)〗〗〖HJ〗
  老鴉泉在州東一裏。水出石峽。
  楊傢泉在州東坡下。從平地噴涌出。煮豆粥不用鹼。
  東溝水在州東城下。水出岔道村背後,至東關入河。
  康傢灘在州東五裏。
  石坂溝在州東五裏。
  郭傢灘在州東十裏。計溝中水可灌地百餘畝。萬歷間,為河水衝壞,失其利。後知州鬍楠查灘未盡沒,乃修堰引灌,捐俸募工,刻期舉行。
  張傢灘水在州東十裏。今河沒無存。
  腰莊水在州東二十五裏。由郭傢灘入河。
  蘆子溝水在州東三十裏。由張傢灘入河
  熱窯河溝在州東十五裏。出炭。
  雙井在州東六十裏。
  朱傢川在州東六十裏。發源自寧化山,南流繞王傢寨,轉而西至石鋪,過橋頭村、下流磧、由花園村入黃河。
  竜潭在州東七十裏窩弓村。
  峽查溝在州東南三十裏。
  濟道溝在州東南二十裏。
  王湖渠在州東南三十裏。
  赤泥溝在州東南五十裏。
  井溝井有二,俱在南門外,水從峽出。弘治十五年,義士翟全、王鼐修瀎,石板廂。州人甚賴之。後板朽。萬歷間,知州鬍楠補修如舊。
  深溝水在州南三十裏。由西北流到柴傢入黃河。興縣往來通路,最為崎嶇。
  四井潭在州南四十裏。山下四井,其色元,有魚,人不敢齲
  臥竜池在州南四十裏。有石窟,蛟竜潛焉。水色常清,雖大雨,不為泥沙所汩。
  石堂水在州南四十裏。由韓傢川入河。
  竜池在州南五十裏石澗中。周圍十餘丈,人不敢近。旁建五竜祠,禱雨輒應。
  鴉前塔溝在州南五十裏。
  土門溝水在州南六十裏。由林遮峪入河。
  扒樓溝水在州南八十裏。由神山入河。石燕出此。
  寺河塔溝在州南九十裏。
  鴨頭川即馮傢川。在州南九十裏。水由東南流入黃河。
  號風溝在州西南六十裏。內有石竅,雖盛署,常有涼風颳出。
  神池在州西南八十裏。
  西溝井在西門外。水色常清。萬歷中,知州鬍楠改鑿岩石中,官民賴之。
  西溝水在州西城下。水出峰子嶺,由下園頭入河。
  馬傢灘在州西二裏。
  王傢灘在州西三裏。
  煤灰溝在州西王傢灘。
  張傢𠔌坨在州西六裏。以上萬歷間,俱為河水衝沒,今漸復。
  以上皆水
  鬍洵陽曰:晉中多山,蓋重水利雲。保德瀕河,且衆泉爭流,乃亢而不下者,勢與水違,與波俱逝者,蕩為巨浸。堤堰莫施,桔橰徒巧。即好為民興利,亦有盱高長嘆,監流興嗟而已矣。民之生也,其何賴哉。
  王瑞庭曰:昔年各灘,舊皆引溝水或汲井泉澆灌,春秋兩熟,果實菜茹,青黃被野,一望如綉。自河變以後,遂成巨浸,民之荀全性命者,傍𠔌依岩,形容鵠立。籲!桑田滄海世變,江河可勝嘆哉。
  白君林曰:環保皆山也,其在東南者,自河麯界高地與岢嵐界,岢嵐山發脈,在西南者,亦自岢嵐山來,逶迤相屬,而隨地異名,其實三面皆荒涼土岡而已。童無木,涸無泉,風則沙飛,雨則土潰。小民耕耘播種,戰戰驚驚,時恐陷墜。生斯土者,曾不得享馳驅之樂,安步之適焉,何侈言名勝哉。
  ○墩寨
  寨九座
  陳傢寨在城東十裏義合都五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六桿、鈎頭銃十桿、手把銃一十二桿、鐵子一千五百個,今俱廢。
  秦峁寨在城東二十裏宣化坊二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一十二桿、手把銃一十二桿、鈎頭銃八桿、鐵子一千五百個。今俱廢。
  花園寨在城西南二十裏靜樂都九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一十四桿、手把銃四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四石九鬥六升。煤足用。今俱廢。
  廟溝寨在城東南五十裏義合都十甲。明季沒盞口炮一位、快槍一十二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九石六鬥一升。煤足用。今俱廢。
  新畦寨在城東南五十裏靜樂都十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手把銃一十二桿、快槍一十五桿、鈎頭銃七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六石五鬥八升。煤足用。今俱廢。
  鏟鏟寨在城西南五十裏靜樂都十甲。明季設盞口炮二位、快槍十桿、鈎頭銃六桿、手把銃十桿、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三石七鬥二升。煤足用。今俱廢。
  叢林溝寨在城東六十裏義合都三甲。明季設快槍一十五桿、手把銃五桿、弓箭十副、鐵子一千五百個、備用米三石一鬥四升。煤足用,今俱廢。
  以上煤米俱明萬歷十七年知州王甲設備,火器不知設自何時。
  禪房寨在城南八十裏長樂都一甲。
  王傢寨在城東南六十裏義門都十甲。
  萬歷四十三年,知州鬍楠申請修理九寨,又請將軍火器械,或十年一留銀置備,或五年一整理,俱報可。
  墩臺
  東路
  觀音峁墩(十裏在義合都)鐵匠鋪墩石梯子墩杜傢峁墩西莊墩(三十裏在義門都)天橋子墩(四十裏同上)炭水墩(五十裏在河麯縣界)城角墩(在舊州倉後,明萬歷間已城廢。)
  東南路
  白榆泉墩(二十裏)柏森墩窯峁墩嶽傢梁墩揚傢山墩
  西南路
  孫傢梁墩河口墩固城墩--十八裏花園子墩(二十八裏)柴傢墩(三十八裏)坪頭墩黃金山墩(四十八裏,自固城以下五墩,俱在靜樂都)神山墩(六十八裏)鴉頭川墩(即馮傢川七十八裏)二墩在長樂都南會墩裴傢口墩(俱接興縣界北會村八十裏)
  以上各墩俱本營設兵守望。
  鬍洵陽曰:寨墩之廢修,火器煤米之存亡,最關鄉民利害。有司守土,誠宜秋終一督理之。惟是設險除器,肉食者謀之可耳,徒責之無知鄉民,將何以應況箕斂,以苟目前鄉民常態,否則受笞追贖無門控訴矣。自非保民者,留心料理,則墩寨等類,皆委官公使奇貨也。
  ○古跡
  禹跡州西北至積石二千五百裏,南距竜門五百裏,則禹之經此固無疑也。且天橋峽口、三石頭、白馬崖,兩山逼狹,水勢阻礙,納大河於數丈之石峽,不見其溢,真疏鑿神功。州北二十五裏,舊有禹廟,今河岸有禹餘糧石。張茂先《博物志》雲:"禹治水棄餘糧於江,化為石。"觀此益信。
  長城在州南偏橋村。西抵黃河,南接興縣,八十裏。《考關志》:"秦並趙築長城於嵐州紫塞。"是時,雲中、五原皆為郡,則宣大之南,河保之北皆為內地,必不與嵐州別為塞也。蓋趙侯候嘗築長城矣,此殆肅侯所築與。
  林鬍保德,故林濤寨也。其魯名林鬍。趙以李牧守邊降之。周赧王十九年趙君略地,林鬍獻馬即此。
  馬蹄石在州東南八十裏。石上有馬蹄跡,傳言始皇巡狩駐此,馬蹄所踐也。見舊志。
  花園寨在州西禦道下。世傳漢高(祖)貶薄後於此。考《河麯縣志》,亦有娘娘、太子等灘。豈此其看花處與。明萬歷四十二年,修城北水道,得古斷碑,上雲《問安樓碑記》,下有文不全。或元時有太子棲此與。
  舊芭州在黃河西北,今口外河套內。蘇武廟、李陵碑在焉,故址園圃、磨猶存。今保德人大都皆芭州臼窟它村人移居於此,故老猶多傳之。
  舊州在州北一百四十裏。本雄勇鎮。寧太平中,置火山軍。金為州,元省屬保德。俗傳在河麯吳堡村。
  尉遲公得馬水處在州東北九十裏。世傳尉遲公失馬,追此得之。適逢汲水者慰其渴。思故名。有歌雲:"大唐聖帝生姓李,殿頭元帥無可比。鬍漢敬德尉遲公,鐵鞭到處煙塵起。竜池捕馬至河麯,方得回頭心一喜。嫗嫂擔水送瓊漿,地名喚做得馬水。"即今河麯縣巡檢司。考明洪武九年設得馬水關巡檢,隸本州。不可以非州境而削也。
  關亭在州南古城前(俗傳古城前舊有迎送亭,亭前一柳甚高,影映城中。前志列八景)
  磨劍石舊有石在儒學門下。俗傳唐秦王將王伯當,嘗磨劍於此石,痕跡猶存。見舊志。今無。
  故城在州西二十裏。宋建。今土城尚存。
  趙寧岡在柏森村。有岡起伏盤踞如竜。宋帝夢天與寧竜衣,解者謂:"其居有竜岡,七脈衝天。"以語寧,寧告歸,鑿其岡,深一丈二尺,見蘆根七條,大而無際,斷之,血流入河。寧面色不改,赴奏,寵賚甚厚。見本村石碑。
  九女墓在柏森村,地名條梁。宋趙女不適人者有九名,葬於此。
  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裏折窩村。《北宋紀說》曰:"楊業娶府州折氏,稱太君。"豈其父為麟州刺史,又為火山軍節度使。業後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遠,故締姻卜地於此。與太君生子六,今州北河神廟乃四將軍延昭。號六郎。宋太宗朝,以崇義使知保州,屢敗契丹。延昭子文廣,娶慕容氏,善戰。今州南慕塔村猶其故地雲。考《岢嵐志》載,折氏係折德女,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上書陳夫戰沒之由。以原籍曾屬岢嵐耳。
  峽口石字天橋峽石上有字雲:"治平元年甲辰,鼕十一月望,--缺字張巡河至此"雲雲。餘皆剝落。水長石沒,則字皆不見。
  頒詔廳在州東南坡。宋熙寧間建。今久廢。
  擬江樓在州治北城上。金建。有完顔--某撰記。見《藝文》。後知州李晏復改名"安西樓"。萬歷間包城時,遺址盡去。
  河崖筆跡河西崖有峻壁,書云:"皇子安王府瞈史僕散翰之與怯薛丹官人和者,同奉上命,特遣水運大木,前至長安。上自積石,州東有一地名打羅--缺字下徹天橋子,訪--缺字此二河道,水石險惡,自古以來未嘗敢行。所以部率諸官集--缺字拜祭--缺字乘駕--缺字於此,皆賴天神所護我,國傢洪福之所致也,故書於此,以示後。歲在乙亥至元十二年六月十八日題"
  舊武州按《韓志》:州東至舊武州大塔界八十裏。則大塔村為舊武州地。而《鬍志》載:元至正二十二年,吳公討賊至武州。益信然。考武州故城,在大同朔州西。姑存以俟博聞。
  魯班石像魯班即公輸子,春秋時人。州南二十裏楊傢灣南崖石窟中,元至正間,人聞有聲、如人隱隱欲出者已數年矣,忽一日崩出魯班石像,腰係錘鑿。又有大小石佛數百,骨節俱虛空玲瓏,無斧鑿痕。州人舁之善地,建寺奉之,即今花佛寺。
  驚濤石字天橋黃河石峽中,魚多彙聚。人因漁之浪中。石上刻字雲:"食我不肥,賣我不富"。波濤落時,字跡宛然,歲久不磨。旁有年號,疑治平字。見《韓志》。
  龜石在州東一裏許娘娘廟山下。一石似龜,足踞山腰,首飲河畔。俗傳"龜兒吃着水,三錢一鬥米"。至明萬歷二十六年漂沒無存。是歲民饑、死亡甚衆。有吊龜文。今地猶龜棧。
  師婆石在州東南五十裏義合都。石刊一師婆形,手執鼓。人以小便灑之已疾。
  公帑樓在州堂後。正德元年建。四面懸扁,東曰"瞻天";西曰"仰聖";南曰"觀蓮";北曰"望河"。久廢。
  漕河石渠在天橋河東岸。石上有漕,闊三丈餘,深淺不等。乃古人疏鑿成渠,便通漕運處。《嘉隆紀聞》雲,嘉靖十一年六月,御史徐汝、陳邊務言,宜漕石州保德之粟,自河而上,以達延綏雲。
  勸農亭一在郭傢灘。一在白榆泉。今廢。
  陳經略園在城東門外坡坂間。明經略陳奇瑜建。有假山、臺池、五畝宮、半畝園、採蓮坊、杏花村、臥雲待月等坊。足資遊眺。今廢。
  鈎魚臺在城西二十五裏,明經略陳奇瑜鑿石壁,建懸樓,西閣呂祖廟。下臨黃河,足避寇盜,資遊眺。今半頽壞。
  問渠亭在城東門外二裏許,明義民楊文俊鑿建。今廢。韓膚施曰:萬物逆旅,光陰過客,人生大夢,旦暮百年。即風流人物,掀揭事業,曾不一瞬而頓成往事,惟山川、岩壑遺跡間存,不能不動懷古之思。故志之。
  ○名勝
  蓮山聳翠
  蓮山,即州城山也。詳見山川類,一山分為五支,十數餘裏,俱臨黃河,山勢左右環拱,宛一蓮花。
  鬍洵陽曰:林林古柏標青,裊裊煙雲騰碧。河氣嵐光隨時呈露,苔痕草色按候發生。不減希夷池上,有同茂叔溪邊景,孰有奇於此者乎。
  帶水泛黃
  黃河自東北旋繞城下,轉嚮西南,真所謂襟山而帶河者也。
  鬍洵陽曰:水忌直衝,而此則初不遽來。水嫌反跳,而此則若不忍去。登樓俯瞰,依稀偃月垂形。架艇仰瞻,彷佛明珠在抱。且非撓之使濁,亦豈澄之可清。底裏莫窺,類至人之不測。渾淪無間,似雅量之有常。色分天地之中,氣徹鬥牛之上。真太平佳景也。
  峽口天橋
  詳見山川類。《通志》謂:"河至天橋子南流。"又云:"黃河岸狹可橋。"即此。蓋以河東石岸寬平直出,距西岸石山止七丈有奇,納大河於中,不見其溢,每鼕冰凝若天設之橋然。
  鬍洵陽曰:峽以上浪鳴,則兩峽之傍渠瀎可漕。鼕則兩岸利涉,夏則群魚爭躍。磯上釣綸競巧,石邊古字相輝。為景蓋不一,而天橋其最奇者。夫柔莫如水矣,寒凝則剛硬過乎堅石。險無逾河也,冰合則坦夷等於康莊。雖天塹頓平,不可一時忘備,而虹梁驟起,實屬一歲奇觀。景之可以資遊觀,亦可以觸警戒者也。
  水心底柱
  《水經註》曰:"禹鑿砥柱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曰底柱"。水寨在州東北十五裏,巋然中流,撐持地軸,與三門之中一峰無異,故名。
  鬍洵陽曰:屹峙於風流波蕩,可以動達人中立之思。超出乎濁亂紛淆,可以例君子不移之守。觀水寨猶之觀三門也,捨底柱而命之曰水寨,其止疆場之思乎。
  峻嶺飛煙
  陳傢寨南半裏許。自萬歷戊戍--己亥間,石裂數道,俱有煙隆隆起。夏秋惟日出入時可觀。鼕春則如雲如霧,裊裊直衝霄漢。迄今未改。
  鬍洵陽曰:試之未見柴燔湯沸,聽之未聞風發雷轟。然氣溫然其可即,勢浩然其莫遏。則與火山無異也。豈地藏其熱,有時而泄耶。抑造化之爐,一鼓其橐龠,遂噓焉呵而不能自已耶。
  溫泉騰霧
  舊志雲,"轉壑飛流"。指石梯山側水也。自高地來,麯折逶迤約三十裏。轉至峽口,繽紛亂墜。響琴鳴,傾珠削玉。凡三疊入河,故名。
  鬍洵陽曰:邊方皆寒水也,至鼕未有不凝為冰者。獨此溝秋夏甘洌,鼕春溫暖,且溝口上下諸泉,皆涌珠噴玉,四時不改。止雲飛流,未足以盡其景。易今名又曰火之必熱,水之必寒,此造化一定之理也。乃熱有時而出於水,寒有時而不在水,如陝以西,川以東,豈不種種稱奇。顧極北極寒之鄉豈亦有溫泉耶,試觀石梯山下溝口一帶二裏許,諸泉駢出,其味甘溫,其色清白,即隆鼕裂膚時猶蒸蒸然,若煙霧之起而不已者,果何物也。雖未能有湔疹滌疾之用,然餘波所潤,四序有常,青之草,和氣所鐘,三鼕無兢白之冰,殆木中之鬆柏,人中之節義者與。
  竜翔遺跡
  州東北三十裏臥竜溝,大石長丈餘,闊五尺。上有竜鱗。嘉靖庚子移儒學門內,是科果有人。今考臥竜溝石之有竜鱗者,不獨此一石,且鐵匠鋪岩下有竜窟,周圍俱有竜鱗。則又奇矣。
  鬍洵陽曰:夫竜神物也,時而泥盤,時而天飛,時而細入無間,時而橫亙無際,蓋不囿於跡者也。曷為印其盤踞之跡於兩處石上,頭角鱗爪,屈麯淺深,靡一不肖耶。雖深窟之中,人跡弗到,亦靡石不有耶。雕刻莫逾其巧,圖畫莫盡其妙。豈形據之,斯神入之,若達魔之壁耶;豈形為潛,斯影為現,若卞和之璞耶。豈造化之爐錘,乾坤之陶冶,自然而然者耶。鄉紳以文章節義顯者,項背相望,安知霖雨天下者,不竜若哉。
  燕孕奇蹤
  州南八十裏扒爐溝,有石燕。青元,大小不一。人以鍬鐝取之,層層相連不絶。頭項羽毛顯然,每叢集若同巢者。孕婦産難,兩手各握一枚,立應。
  鬍洵陽曰:燕之為物也,出以春,處以秋,得相時之智,賀新廈顧舊室,篤戀主之忠,頷似之,則封侯萬裏,夢協之,則緻位三臺。或昭真淑於孤婺之門,為節。或寄吟味於夫君之側,為信。今蓋不知燕之似石,石之似燕也?竊謂其形類,則其事類也。是在觀景者遠奮扶搖之上,勿回於藩籬審視突棟之間,毋安為寢處,則不失石燕之義矣,若徒以其石而已也,即什襲珍之,祗足令周客掩口耳。
  附初修志八景
  翠峰覆鬥(以山在河麯,非州景,故不入志。)
  黃河環帶(即帶水泛黃。)
  中流水寨(即水心底柱,二景據鬍志所改,今仍鬍志。)
  北塞長城(韓志已刪,詳見古跡。)
  天橋雪浪(鬍志以雪浪在河麯界,又二景不可合一,故改為峽口天橋。今仍鬍志。)
  西樓晚照(即擬江樓,樓廢後,即不入景。)
  關亭楊柳(周志以亭柳無存刪去,詳見古跡。)
  沙灘落雁(俗傳灘在州北河畔,每有雁宿其上,河變後遂不入志。)
  再修志八景(與前同者不贅。)
  梯雲石磴(鬍志以未盡其景,故不存。詳見山川。)
  天橋跨漢(詳見山川。)
  雪浪嗚雷(詳見上。)
  轉壑飛流(鬍志改為溫泉騰霧,今仍之。)
  三修志八景(同者亦不贅。)
  古石竜鱗(鬍志改為竜翔遺跡,今仍之。)
  四修志八景(即上八景)
  ○廟社
  文廟(見學校)
  文昌廟一在明倫堂左。一在觀音閣。一在見竜書院前。明萬歷間知州鬍楠建。國朝康熙二十四年郡進士劉祖舜、僧全如募修。一在南郭。明弘治間郡人王鼐、翟全、白惟通、王所用,募工砌石為洞。道出其下,而建廟其上。崇禎八年郡人陳嘉言、王立本募金增修。設懸樓。
  國朝順治七年,僧忠壽重修。康熙五年,署州事河麯知縣田思孔募修。又用價二十三兩,買張守已、張守貴上壇坪地四垧,東至官道,南至古城,西至城麯尺,北至桑樹。載糧六升,為瞻田。三十五年,庠生袁變、貢生王恆募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舊在南門外官道之東。明成化間,知州騫璇修。弘治間署州事忻州同知支宣改於社稷壇之東,建治齋所、宰牲所,繚以周垣。知州周山重修。後房垣久廢。萬歷間,知州鬍楠立石為主。
  社稷壇在南門外官道之西。明成化間,知州騫璇修。弘治間,署州事忻州同知支宣建緻齋所、宰牲所,繚以周垣。知州周山重修。後房垣久廢。萬歷間,知州鬍楠買馬日強、馬登介、賈弘敷、賈弘逵北門外地,為社稷壇立石為主。後復移置風雲雷雨壇之北,兩壇對立,共石碑五通。今石主半廢。
  裏社壇五都各一處。今廢。
  厲壇在北門外之東二十餘步。宰牲所三間,門一座,繚以周垣。明弘治十七年修。今房垣久廢。
  鄉厲壇五都各一處。久廢。
  城隍廟在東街。去州治三十步。元至正丙午,知州林奉訓、州判張公敏重建。(有碑記)
  明天順元年,知州陸鏞重修。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重修,增寢殿三間,兩司房各三間,山門三間。(有碑記)萬歷四年,知州周塤,增坊一座。四十一年,知州鬍楠重修。
  國朝康熙年間,僧方便募修二次。
  土地廟一在州儀門之東。一在西城外。以包城移入西門內。明崇禎間,郡人王立本捐修。國朝康熙八年,僧方真募修。
  山神廟在城南三十裏。
  河神廟一在城北坡下。明弘治十八年建。國朝順治九年,州民張一鄉募修。一在東郭山觀音殿之西,康熙間,僧法峻募建。一在東關關帝廟左。一在東關娘娘廟後。一在康傢灘。
  井神廟一在城東南上。--今廢一在城外井溝橋。
  火神廟在城內鐵山東。
  竜神廟一在南郭關帝廟之東。一在靜樂都五十裏竜池之旁。一在義合都三十裏。元至正十年修。一在鏟燠。一在康傢灣。一在下園頭。一在王傢灘。一在古佛寺旁。一在關傢溝梁。一在石鋪南。一在新畦村。一在東溝徐傢四鄉尚多,難以備載。
  八蠟廟在南郭關帝廟之西,明萬歷間,知州鬍楠重修。
  廟在州東六十裏義合都銀爐山。
  蝗蟲廟在州南八十裏。舊址久廢。國朝順治間蝗至,復建。
  藥王廟在見竜書院之前,明萬歷間,知州鬍楠以人不知醫藥建。國朝康熙間,知州蘇東柱修。
  馬神廟舊在州儀門之西,明萬歷四十一年,知州鬍楠建於按察司舊址。國朝順治間,知州楊士重修。
  北嶽廟在南門外之東。明天啓間鄉官張元重建。國朝順治間,鄉約嚴、喬利見、僧寬普募修。康熙間,郡人袁允吉金妝聖像兩壁。--有碑
  三皇廟在州治之東。久廢。
  關帝廟一在州治東南。一在南門甕城。一在鐵山。一在城隍廟東。一在南郭八蠟廟東。一在東溝坡底。
  護國顯應王廟神姓崔氏,祁州鼓城人。唐貞觀中,舉孝廉,為長子令。開元間,封顯聖護國嘉應侯。歷化加封。廟在州市東。金皇統九年,郡人張順元建。元大德甲辰,李廷顯重修。有碑記。久廢。
  靈感廟俗傳文殊菩薩化現,在州西南後會村。每旱禱雨立應。康熙間,吏目錢萬芳重修。
  聖母廟一在城內。明崇禎間,郡人王宗本重修。一在東郭山,鄉官王邵重修。國朝康熙間,僧法峻重修。一在州東陳傢梁。三十一年,東魯異僧明行募建。郡庠生袁變募建佛殿,名聖感寺。
  二郎廟在城北河神廟之東南。
  三官廟在城南門外之西。明萬歷間,知州劉希臯建。(有碑記)崇禎九年,僧惟一、糾首嚴可奇募緣重修。國朝順治間,知州安世鼎、僧忠壽重修。康熙三年,僧方潤募修。三十一年僧園登募修。
  真武廟一在城西南隅。一在苦水溝。一在城外東南隅觀音殿之西。一在南郭文昌祠之後。國朝康熙間,僧維亨捐修石建靈官殿於上,與黑虎殿相對。一在北門外。二十五年,知州高起鳳因開北門建。
  ○寺觀
  寶積寺在裏仁巷。去州治西南七十步。元大德七年建。明景泰二年重修。--係祝釐處僧正司在焉。崇禎八年,郡人陳嘉言、僧忠響建藥師殿於內。
  承天寺在舊鐘樓北。在州治東南三百步。元時建。明永樂間重修。萬歷甲寅,僧正先重修。國朝順治間,僧廣福募修禪室。康熙間,僧廣祿展天王殿至鐘樓舊址。移建鐘樓於天王殿之東。郡人閻芳內建觀音殿一間。今地基崩壞。康熙四十八年,僧明教重修。
  興隆寺舊名資福寺。在州東南三十裏義合都橋頭村。宋熙寧元年建。
  花佛寺在州南十五裏宣化坊花佛村。元至正間,石崖崩出石佛數百尊,州人建寺,舁置其中。
  壽聖寺在州東三十裏義合都峽查村。金大定十年建。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庠生袁變募修。
  神峰寺在州南四十裏廟溝村。
  金峰寺在州南五十裏靜樂都牙前塔。金時建。國朝康熙間,郡庠生袁變募金重修。
  靈泉寺在州南九十裏。
  彌陀寺在州西南三十裏靜樂都花園村。元至正十五年建。
  西雲寺在州西三十裏靜樂都。
  竜泉寺在州西南六十裏靜樂都林遮峪村。元至正二年建。
  深溝寺在州正東十五裏。國朝順治間,僧祖緣(一名鐵羅漢)創造。石窯內塑佛像。
  蒼水山寺在州東南一百二十裏。元時建。
  廣仁寺在南關。明崇禎間,鄉官王邵建。為寄旅(櫬)之所。兵毀。
  保安寺明萬歷七年建。
  天慶觀即三清觀。元時建。明天順間重修。今敝壞,將廢。
  青楊觀在州東南二十五裏。元太德九年建。久廢。
  觀音殿一在城隍廟東。一在城隍廟北。一在寶積寺門東。一在城外東南隅。國朝順治九年,鄉耆嚴可奇、僧道遠重修,石窯三間。十三年,僧真德又建三教閣於上。康熙十年,僧廣崇募緣重修圪四十七年園重修。一在東郭山。國朝康熙間,僧法峻重修,石洞於旁,內塑觀音像。(有碑記)一在王傢灘,義民王迪祥募建。
  白衣殿舊在東南城隅。郡庠生崔嵩建。國朝順治六年兵毀。一在城外東南隅觀音殿鐘樓洞內。康熙四十一年,僧園塑像於中。一在寶積寺西。康熙間,廩生楊永芳、鬍貢寶建。一在城外水陸殿東。康熙十五年,鄉官白眉建。三十六年,知州唐文德重修。
  彌勒庵國朝順治七年,醫生焦炳文,捨其馮傢十字宅為庵,塑像延尼焚修。
  水陸殿一在南門外,係知州鬍楠生祠改建。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僧明教重修。一在東溝。明天啓七年僧性榮創建。僧寬普重修。
  閻羅殿在州東南十裏,宋元佑間建。明崇禎間重修。(有碑記)
  十方院在州東張傢灘。國朝康熙間,東魯異僧明行、郡人張福募修。
  十王殿在州東康傢灘飛竜山。又郭傢灘亦建。
  鬍洵陽曰:保德彈丸地耳,何寺廟之多,釋事之衆乃爾?蓋地近邊,俗好佛,喪葬必延僧。男婦多居士。即有嚴禁之者,未幾且弁髦之也。,所賴士大夫講明傢禮以移易,則披剃者自少,而丁口將盡歸版籍矣。
  張溥曰:保郡彈丸一邑,而寺觀之設,星羅棋布,論者謂邊俗好佛,喪葬專用浮屠,實使之然。然考其創始於金十之二三,於元十之七八,明雖間有,大率更新而已。揆厥所由,咎可知也。鳴呼!上有好者,下必有甚況。顔曰敕建,安知非賣兒貼婦之為,又豈啻風草之從耶。尤可恨者,清淨明宗諸教於今日熾,榛蕪正道,煽惑人心。雖有明禁,而愚民趨之若狂。不知何日得掃除也。噫!
  ○祠宇
  趙公明宇生祠在寶積寺東,祠報包城也。知州鬍楠扁曰"名世芳標"。(有碑記今碑存寺廢)詳見《憲澤》並《藝文志》中。
  韓公敬廷生祠在趙公祠右,亦為包城也。知州鬍楠懸扁志其事。今扁與祠俱廢。詳見《名宦》並《藝文志》中。
  鬍公洵陽生祠一在南門外,即今水陸殿地。祠壁繪公興釐善政四十六款。有碑記。兵毀。其餘鄉城共祠四十餘所。今雖盡廢,而德澤未泯。詳見《名宦》並《藝文志》中。
  二賢祠在上街。為明守高公崗鳳、王公甲、鬍公楠建。有碑記。國朝順治六年,牛逆據城,拆毀。前三日,李生敷榮,夜夢三貴人,峨冠博帶,燈燭前導,郡吏擁從,相與談笑而去。是三公者,生為名宦,沒為明神,雖歷久而不替也。今碑記磨滅,不可復識。惜哉!
  刑部固山生祠在城隍廟西。刑部姓李,諱瑣太固山額貞墨。順治六年,提兵討逆,受降時戮軍宥民,全活甚衆。民德之。知州安世鼎建祠。今廢。
  樓公生祠在中街。公諱希昊。順治六年,公以兵備道,往來供應。知州安世鼎建祠。康熙間,知州高改為義學。
  趙元帥祠在州東義門都三十裏。相傳即宋鄉賢趙寧也。其子孫奉祀。
  陳烈女祠在南郭。明貢生陳傢藎女。(有碑記)祠後為知州徐效奇所毀。康熙間,其侄孫孝廉大謨重建一間。今存。詳見《節婦》並《藝文志》。先農壇舊志缺,今在南關竜神廟後。正殿三間,東西官廳破廢。壇內田約十餘畝。舊存(神)倉一座。
  寶積寺乾隆三十一年,監生白地、康汝明、僧淨德等募化重修。五十年,鄉約張福保、王福喜、王士美、蘇麟、張密、陳如柏、王大富、閻有壽等鳩工丹告竣。
  承天寺乾隆四十四年,州民王募資重修。
  帝君廟乾隆四十六年,州民徐學士、薑廷鈴等募資重修。
  三官廟乾隆三十一年,監生白地、生員魯騰蛟、僧德馨等募資重修。
  東嶽廟乾隆五年災,八年,州民錢文成、韓大貴、僧明知等募資重修。
  彌勒庵乾隆四十八年,生員李泰、州民楊世標、徐保現、焦其秀等募資重修。
  薑都督祠(忠臣見舊志)在南門外廟坪。雍正十一年建。
  ○往鑒
  宋
  貞宗景德元年鼕十月,契丹數萬騎,奉肖太後令,寇嵐、武、保德諸軍,高繼祖擊敗之。
  徽宗建中靖國二年,金取遼山後嵐、武、保德、諸軍。
  欽宗靖康元年,金粘沒喝攻太原,悉破嵐、保諸軍。
  明
  正統四年十月,也先入寇,至西莊村。
  成化十五年,火篩寇偏關,至王傢寨。
  正德十一年,寇至東南大塔鋪。
  嘉靖十八年,俺答大舉入寇,至城下。所過殘滅。二十年至三十二年,無歲不擾邊然。或以飽獲而歸,不至深入。四十一年,又入寇。攻破崖寨窨洞無數。董傢梁、賈傢梁,離城一裏之地,賊憊睡熟,放馬至東溝,無人敢近。州民慷慨夜獲賊馬一匹。四十三年,賊由河西五虎山下,踏冰橋過河入犯,殺死防禦把總王宰及官軍三百餘名。前後灘居民被殺掠甚慘。四十四年,又由偏關入寇,至東南柏森村、叢林村、趙傢及城沙坪演武廳、南關。殺掠男婦無慮數千餘口。四十五年,由唐傢會,踏冰入犯,殺死本所千戶徐堯臣及軍人百餘名。又數日,從賈傢灣踏冰入犯,搶至前鄉馮傢川等處,人煙盡絶,鬼磷宵寒,禍酷,此歲為甚。隆慶元年十月,賊自河麯、保德入犯汾、石。
  鬍洵陽曰:細閱保德邊患,亦大足寒心矣。患之,而思以防之,如前志所謂包城、添兵、演武、蓄水、除器械五款,詎非先事之劃然,此特為城中計耳。至四鄉九寨,歲久傾圮,未暇修及,乘時為民請命,不能無望於上人之見命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首捲一因革第一捲二形勝第二捲三風土第三
捲四田賦第四捲五聖澤第五捲六官師第六捲七選舉第七
捲八人物第八捲九附記第九捲十藝文第十(上)捲十一藝文第十(中)
捲十二藝文第十(下)校點說明保德州志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