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當代懸疑小說之父:丹·布朗傳   》 第一章 密碼之源(1)      莉薩·羅格剋 Lisa Rogak

  引起全世界關註的《達芬奇密碼》一書的作者丹·布朗生長於美國一個充滿了數學、音樂和語言樂趣的家庭,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教堂風琴演奏傢。他的家乡是始建於1638年的美國海濱小鎮埃剋塞特,這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地方。有美國開國元老設立的共濟會地方分會集會所,還有早期政府星羅棋布的秘密通道。當地的精英分子組成各種私人俱樂部和秘密團體,乖僻神秘,這在新英格蘭已經成了因襲已久的傳統。
  布朗從小癡迷於秘密團體和歷史故事,而他的家庭也把猜謎和解密當成最大的樂趣。幾十年後,當布朗選擇密碼和歷史作為小說的主題時,童年的記憶和在埃剋塞特接受的傳統教育帶給他無法磨滅的影響都凸現了出來。
  很早的時候,埃剋塞特就被賦予了“學院小鎮”的美譽。這裏的居民非常重視青年一代的培養。早在1640年小鎮就建立起了第一批正規學校,一百多年來,小鎮始終將文化教育事業放在首位。到19世紀初,小鎮上已是學堂林立,從單間校捨到高等學府應有盡有。
  兄弟會、秘密俱樂部以及其他社會團體也在埃剋塞特設立了各種各樣的分會。在這些團體裏,商販、外來移民和學校教師相互交流和溝通,與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同參加喜愛的活動。一些人潛心研究歷史,另一些人則熱衷於聚會和野餐,但是大多數活動都是男女分開,各自進行。大多數團體都有其社會性的一面,但同時,有一些活動是絶對保密的,比如會員的衣着服飾、會員之間相互聯絡溝通的方式、新會員的入會典禮,以及各種紀念活動都遠遠在公衆的視綫之外。
  “紅種人協進會”是小鎮上最受歡迎的團體之一。它的前身是一個稱為“自由之子”的組織,而該組織的歷史又可以追溯到1765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這個全國性的團體要求它的成員熱愛美國國旗,熱心社團組織的公益活動,在保持美國各種風俗傳統和歷史風貌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民主生活。每逢參加社團聚會,成員們還必須身着印第安傳統服飾。
  鎮上還有一個頗為有名的團體,名叫“共濟會東部之星”,也被稱為“共濟會東部第59團”,這是共濟會於1857年建立的一個地方分會。協會的所有成員都默守着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滿月那周的禮拜四碰頭”。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末,一直活躍在埃剋塞特的秘密社團還包括“秘密共濟會會員團”、“聖阿爾班1皇傢秘密組織”、“禁酒會”和“皮西厄斯騎士團”。所有這些社團都為丹·布朗的小說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寫作素材。
  1781年建成的埃剋塞特學院是一所集古老與現代於一體的學院:校園裏最古老的建築早在1735年就已落成,而校園裏最年輕的建築——校圖書館——卻代表着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擁有衆多新興設施和裝置。
  雖然坐落在人聲鼎沸的市中心,但埃剋塞特學院卻像一個遠離塵囂、自成一體的小世界。學院的高墻不僅擋住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也阻隔了學生與外界的聯繫。學院文化的精髓就是“內外有別”: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自己人,除此以外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外人。對圈外人來說,發生在學院高墻內的任何事情永遠是神秘莫測,而圈內人也必須守口如瓶。這樣的觀念對提高私立寄宿學校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自學能力至關重要。而在丹·布朗心裏,學院就是秘密團體的概念比任何一位學生都更加根深蒂固。
  1962年的秋天,埃剋塞特學院迎來了一對新婚夫婦——理查德·G·布朗和他的妻子。理查德是一名新任數學教師,而他的妻子,是一位教堂風琴演奏傢,將在這兒教授宗教音樂。
  學校裏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是這兒的畢業生,而理查德卻連一天都沒在這兒呆過。他心裏非常清楚,雖然自己以一個圈外人的身份開始了教學生涯,但是他的孩子總有一天能堂堂正正地成為一個圈內人。
  不久,這對新婚夫婦在學校落了戶,他們充滿熱情的融入學校的生活中,並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1964年6月22日,大兒子丹出生;之後丹又有了妹妹和弟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譯文出版社
關於作者關於譯者第一章 密碼之源(1)第一章 密碼之源(2)
第二章 羽翼初豐(1)第二章 羽翼初豐(2)第二章 羽翼初豐(3)第三章 運籌帷幄(1)
第三章 運籌帷幄(2)第三章 運籌帷幄(3)第三章 運籌帷幄(4)第三章 運籌帷幄(5)
第四章 首嘗敗績(1)第四章 首嘗敗績(2)第四章 首嘗敗績(3)第四章 首嘗敗績(4)
第五章 迷茫歲月(1)第五章 迷茫歲月(2)第五章 迷茫歲月(3)第六章 破釜沉舟(1)
第六章 破釜沉舟(2)第六章 破釜沉舟(3)第七章 時來運轉(1)第七章 時來運轉(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