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東度記   》 第三回蒲草接翅放青鸞 槍棒化蛇降衆少      方汝浩 Fang Ruhao

  話說元通手摸胸坎,尊者點首。衆老中一人問道:“師父明白見教,功是何用?藥是何方?摸胸是何主意?”元通答道:“功乃出定人靜,孩提之童,襁褓之子,不識不知,況且渾沌,如何教行?藥固有方,難醫冤孽,如何得愈?摸胸之意,小僧愚見,要老叟自揣。此胸內曾有大聰明、過智計之處麽?”這老者聽了,把卜公平看了一眼,也點了點頭,又問道:“比如我這笑不老的孩子卻伶俐,奈何憔瘁瘦弱。”元通不能答。尊者道:“這亦有因,何勞老施主過問。貧僧既有願行方普度,自有治療良法,異日當細與施主詳明。”衆老唯唯,各去商量齋供。尊者乃與元通尋個潔淨居室,方鋪下蒲團,衹見一隻青鸞,被道人剪禿雙翅,飛揚不起,在雲堂階廡行行走走,似有凄慘之狀。尊者見了,說道:“青鸞,你何事凄慘,必是冤枉在心。想你展翅雲霄,棲形海島,餐鬆飲泉,與鶴為侶,何等極樂。今日到此,豈是貪茫茫之苦海,戀擾擾之紅塵,苦被凡情羈留在此?”尊者一面說嘆,一面把雙翅梳理,短處將蒲草接長,一口氣吹在鸞身,那鸞抖一抖羽毛,展一層雙翅,騰空飛起,翺翔上下幾回,直嚮海南而去。
  忽地道人走來,見尊者放了青鸞,急得大驚小怪,說道:“師父,你如何放飛了我豢養的青鸞?”尊者不答。那道人不住口的咕咕噥噥,瑣瑣啐啐。元通乃說道:“道人,你既入庵門,當宗釋教,我佛以慈悲為念,方便為門,衹有開籠放雀,那有豢鳥為歡?且道人不知你我心情與飛禽何異,譬如人被羈囚,苦惱何狀,飛禽被縛,所以慘凄。”道人笑道:“禽鳥心情,師父緣何得知?縱有心情,蠢然時有時忘,非比人類。”元通笑道:“你可謂無慈悲矣。出傢人第一功德在這兩字。你若見得透,參得明,何必敲鐘擊鼓,焚香禮懺,以求超脫?若執迷不悟,一時便沉淪萬劫。”道人聽罷,便嚮元通稽首。後有感此警勸一律。
  詩曰:世間何事最行非,豢鳥籠禽事可悲。
  剪翅拔翎繩絆住,黏膠編竹鐵絲圍。
  為伊取樂消閑晝,害我同生性命虧。
  勸世三春休捉烏,巢中子望母飛歸!
  元通與道人正講完放鸞功果,卻好衆老捧着蔬食素饌,到庵來齋尊者師徒二人。坐間便問:“二位師父既往東,卻為化緣,還是訪道?”尊者答曰:“化緣乃事,訪道亦心。衹為小僧有願普度,故此東行。且問衆檀越,貴村喚惺惺,這庵亦喚惺惺,其義小僧知矣。衹是其間怎麽有些渾渾濁濁氣味?”衆老笑道:“師父如何說此話?”尊者答曰:“小僧望氣,欲要推情,不是居此庵者有物欲之染,便是構此庵的無正大之心。”一老笑道:“師父也說得有理,見得頗真。就如往日,那長爪梵志居此,釋非釋,道非道,不聞他講道參禪,每見他收徒演法。居庵日久無驗,往東去了。”尊者道:“不是,不是。常言道:『出傢清淨,那有塵氛。』這濁氣另在別項情由。”一老道:“這情由可礙甚事麽?”尊者答曰:“礙事。比如濁濁就礙惺惺。”一老笑道:“是了,是了。”乃嚮卜公平說道:“老友你莫怪,我說就你身上便可知矣。你為人平日行為少厚,智計太深,難怪你生的卻是個蒙懂之子。我常見人傢,父若渾厚,生子必聰。父若刻薄,生子必魯。公平每日卻有些不公平。”卜老聽得,便嚮尊者問道:“師父,我友此言,信有信無?”尊者答曰:“寧可信有,不可信無。”卜老道:“可更改得麽?”元通答道:“小僧摸胸,就乃此意。梵志師徒,未得醫此妙法,空費方書,徒施幻法不驗,毋怪其去。”卜老道:“老夫便認這冤愆,望師父搭慈航、垂普度,但求先將孩子醫好,自然不忘功德。”元通答道:“欲醫孩子,當先醫父。欲療凡私,當行鎮定。老叟若肯效我小僧,行一片靜定工夫,把凡私動於昔年者,藉這工夫一時掃盡。再悔卻昔年冤愆,急行些今朝的寬厚,這是欲茂枝葉,先沃本根。根本既沃,枝葉必榮。轉暗為明,這感召分毫不爽。”卜老贊嘆信服,便拜跪庵堂,求師開度。衹見那笑不老漁父近前說道:“師父說傢老是了。衹是老夫也生一子,卻不鈍,但瘦怯多災,這是何因?”元通道:“老來生子,必是你陰德所感,冥冥自有脫生主者,豈肯誤你?這老來精血,不比壯歲,瘦弱何妨!但把心術常端,自然孩壯。”漁老點頭。衆老吃罷素供,隨散。衹有卜公平要求靜定工夫,他卻存後。尊者師徒也不拒他,便口傳定靜之訣。後有誇揚尊者師徒開度卜老洗心改厚八句五言。
  詩曰:刻薄生愚昧,因緣最不差。
  洗心由卜老,普度羨僧傢。
  刻薄還忠厚,根修自好花。
  人能存善念,跨竈必由爺。
  話說卜老者得了師徒十之一二靜功口訣,回傢仿效打坐。老婦問道:“老官今日庵中回來,如何不睡?卻麯膝盤足,有何說話?”卜老答道:“庵中師父傳我坐功道理。”老婦道:“這道理有何好處?”卜老答道:“那師父說,坐功便是修養,一則保命延年,一則消愆悔過。好處說不盡。”老婦道:“如你這半夜不睡,坐得可有好處麽?”卜老道:“有好處,有好處。比如我方纔坐着,三年前人頭上欠我的本利,都想明白了。”老婦道:“這果然有好處。”按下不提。
  且說梵志攜着道童,行到一村莊,名喚岐岐路。怎叫岐岐路?衹因途徑繁多,路中有路,便立了我個名色。這地方路既多岐,人卻也稠密。村中聚着三五少年,閑遊浪蕩,弄棒舞槍,跌對走拳,正在那裏戲耍。卻遇着梵志到來,便問道:“道者何處來的?要往何處行去?你這一個長指甲,又帶着一個小道童子,遊方化緣,若撞見不良之徒,如何抵對?”梵志答道:“不良之徒豈肯傷害我出傢之人?”少年道:“不良徒或有看你出傢面上饒你,倘若山林曠野,忽然虎狼相遇,它卻不饒,如何行得?就如我們武藝精強,拳腳利便,思量要出外行走,也怕不良狼虎。”梵志答道:“貧道自有不怕手段、對敵行頭。莫說貧道,就是這小小道童也有來歷不怕。”衹見一個少年聽得,變了面皮,笑道:“道人誇嘴,你兩個怎敵得當坊一村人衆!且莫說衆人,比如衹我一個在此,你敢比較拳腳麽?”道者道:“這怎敢與施主爭能,但貧道遠遊訪賢,也要收攬一兩個門徒,修行了道。”衹見又一個少年說道:“道人,你既說小小道童也有來歷不怕,如今就與他比對個拳腳。”梵志猶上前謙讓,道童乃動嗔心,說道:“施主莫要輕視出傢人。憑你誰為比對。”一個少年乃近前一掌打來,說:“我與你比對。”這道童不慌不忙,仲一隻右手去擋,那少年手掌蕩着道童右手膊上,就如鋼鐵一般,擊得痛不可忍,縮了回去,便飛起腳來,踢着手膊,如前添一聲響,那腳疼痛,站立不住,往地坐倒。衆少年見了,大怒道:“諒此小道童有何手段,打倒我們朋友。”齊執棍棒起來,說道:“道童,你能使棍棒麽?”道童道:“請施主先使一看。”一少年忙掄起棍,左旋右轉,使個五路。道童也接過棍來,前花後攪,開個四門。少年中又一個拿過棒來,舞一回蛟竜出海,虎豹奔林。道童隨也舞一回泰山壓頂,枯樹盤根。衆皆喝采。此時喜壞了梵志,卻惱了衆人。一少年執過一桿明晃晃、鋒刺刺長槍,直嚮道童戳來。道童一跳在高阜之處,答道:“善人如何動了嗔心惡意,卻莫怪我小道動粗魯了。”把手一揮,衹見那槍棒盡變做長蛇,張牙吐舌,直去咬那衆少年。衆人慌怕起來,齊齊跪倒,衹叫”饒命“。越叫,那蛇越咬。梵志笑將起來,吩咐道童收了法術。道童依師之言,收了法術,這蛇依舊是槍棒,在少年手內。
  衆少年互相計議道:“這遊方僧道哪裏是武藝精通,都是障眼法術。我們雖學盡十八般武藝,怎敵得他這樣神通。不如拜入他門,做個徒弟,學幾件法術,卻也好遠走江湖。”計議定了,便齊齊下拜,說道:“我們村野凡夫,不識聖人,請二位師父到我村裏閑宅靜居,少住幾時,胡亂齋供,休罪唐突褻慢。”梵志正欲再招一二門徒服侍,滿面笑容,答道:“貧道正欲藉個草捨茅檐,靜居閑宅,修真講道,打坐參禪,便是招一二個門徒相共修行,這也是夙願。”乃隨衆少年人得村來,果有空閑草屋。師徒進屋,衆少年齊齊禮拜,要做門徒。梵志乃開口問道:“吾門原要清淨,吾道本欲正修,衹是你等立意何嚮?”衆少年開口,也有願學道成仙的,也有願參禪拜佛的,也有願習燒丹煉汞的,也有願彩陰補陽的,也有願築基煉己的,也有願呼風喚雨的。卻又有願演習幻法的,說道:“方纔槍棍變蛇、手膊化鐵,這法兒甚妙,我若為弟子,先求傳授這兩種神通。”梵志笑道:“我們中道理甚微,法術頗多,盡教你學。衹是我卻容納不多。看你衆人修煉習學,待各相得手精妙時,再有進退去留之術。”衆少年唯唯各退,隨願去學。梵志與道童住在此空閑屋內,教習衆少年法術、諸傢道理。後有譏旁門幻術非修道正務五言四句。
  詩曰:正道原當習,旁門未可由。
  清時有名教,何事不來投?
  話說尊者與元通住在惺惺庵,時常把定靜工夫教這村老。衆中也有得法能行的,也有魯鈍不能的,惟笑不老與卜公平兩個得了幾分傳授。一日,卜公平坐入靜中,偶然入了個境界,似夢非夢,見一座公堂上坐着一位官府。公平嚮上謁見。衹見那官府檢閱一本簿籍,說道:“你,見我的可是卜公平?”卜老答道:“小人便是。”官府道:“你這人平昔用心太過,刻衆成傢,當報你個黯淡之子,不通世務。可喜你遇神僧點化改過,寬厚存心,當使汝子由昧復靈。”卜老稟道:“小人怎該得此子,因何黯淡?”官府道:“此子乃海蜃化生,衹因海蜃生前詭設樓臺,誘吞飛鳥,故此這般報應。”卜老道:“蜃乃昆蟲,既詭譎害物,當降罰它,如何反投人道?”官府道:“衹因它吸了白鶴,得了道童仙傢些正氣,故此不便泯滅。”卜老道:“蜃既吞了白鶴道童,這童鶴卻歸何處?”官府道:“道童投入蜃氛,邪以生邪,忘卻歸島,因他有誤人旁門之愆,久後自有度化之救。衹是白鶴倦飛,迷入蜃腹,當年雖為蓬島仙禽,今日卻為塵凡人子。”卜老道:“他究竟若何?”官府道:“有日妖氣消散,終是復歸仙境。”卜老又問道:“如今化生何地?”官府乃低頭復閱簿籍道:“汝不問,我已忘了。當年汝族業漁,衹因放魚積善,老得一子,雖然血氣少衰,久後自然發達。”卜老笑道:“陰陽之復,轉化之因,未必至此。”官府也笑道:“雀化蛤,雉化蜃,此猶物類相從。乃有美女化貞石,蒼狗變白雲,其怪誕虛幻若此!汝於世人,莫疑莫異。我冥司,卻也成真。但轉囑你族,切莫廢棄善因,緻生他變。”卜老領諾,猛然驚醒,急奔庵中,把這夢境盡說知尊者;師徒但舉手合掌,望空稱贊:“善哉!善哉!夢由心作,雖幻實真,念我同生,但從正道。”卜老道:“師父,正道何人不從?愚昧怎能會悟?”元通正色厲語道:“老叟,你不陰會提引,怎能陽悟懺悔?”卜老明悉,衹是下拜。後有《鷓鴣天》贊此:幽冥問答假和真,夢幻須知作受因。惡念自然成惡境,仁慈畢竟報仁心。天堂近,地獄深,深處何如近處親?誰人不樂途由近,爭奈行非墮入陰。
  元通聽了卜老夢境言語,看着尊者,嘆道:“可畏!可畏!幽冥報應有如此分明彰着。”尊者道:“理須不爽,衹是二老信受,不變前修,我與汝不負傳授他一片好心,久後還共登彼岸。”元通道:“弟子卻也不知蜃化人、人化鶴,將來作何度脫?”尊者道:“雖是各從化緣,如今卻迷正道。少不得使他得聞正道,仍復真元,自成正果。”元通稽首稱謝。尊者乃辭別惺惺庵衆老,往東路而行。衆老苦留不住,卜家二老涕泣不捨。尊者但安慰,叫他勿忘靜定,父子真傳,自有善緣在後。二老謝教,仍求尊者再賜一言垂後。尊者乃留四句偈語,二老拜受而別。
  偈曰:知善貽聰,識惡生晦。
  念夢警因,不忘逢惠。
  話說卜公平衹因刻薄,不明心地,便生個愚昧之子。雖遇尊者開度,冥府宣明,他半信半疑,少改前非。這愚昧子卻也未盡變化氣質。笑不老漁父,放生改業致富生子,他卻得了尊者開度,在傢時演靜定工夫。老婦習知,也能打坐。故此孩子漸漸病愈。他孩子卻是白鶴迷入蜃氛,與道童同忘歸島。道童誤入旁門,這鶴卻棲遲海畔。卜漁父夫妻得了尊者開度,孩子病愈。這白鶴一靈雖化作人身,他原形尚存。卻說青鸞被惺惺庵道人拴縛,得尊者救度,飛起在雲霄,忽然見白鶴在那海畔,懨懨如病;又見那鶴旁枯魚蜃殼。他原是一類同氣,故此飛下。白鶴見了,也不覺展雙翅,隨鸞歸島。玄隱道士見青鸞引鶴歸來,卻不見道童,他已識破妖氛迷鶴、道童誤隨旁門這些因緣情識,卻故意把白鶴喝道:“這畜逐邪成病,我且不說破你去嚮的靈根,衹是你且去靜守鬆林岩𠔌,吸露餐霞,再勿犯清規。久後真靈自復。”那鶴聽了,狀若點首而退。玄隱乃喚過青鸞,囑咐道:“汝領吾仙旨,逍遙雲漢,又不知貪戀紅塵何項,被人羈絆到今。看你彩翎多損,薄草尚留,縱然尋得鶴回,道童因何未返?速去找尋,不得遲誤!”青鸞兩眼望着道士,一嘴兩腋搜翎。玄隱便知他意,乃吹了一口氣在鸞身上,那鸞翅根根長出,頃刻鳴舞起來,展翅直飛上端而去。後有誇道法神通、青鸞長翅詩五言四句。
  詩曰:鸞鶴非凡鳥,神仙豈等閑?
  一吹生兩翅,妙寶出丹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南印度王建佛會 密多尊者闡禪宗第二回道童騎鶴闖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第三回蒲草接翅放青鸞 槍棒化蛇降衆少第四回衆道徒設法移師 說方便尊者開度
第五回三尖嶺衆賊劫庵 兩刃山一言化盜第六回本智設法弄師兄 美男奪俏疑歌妓
第七回純一報恩留長老 酒傭懷忿算高僧第八回巫師假托白鰻怪 尊者慈仁螻蟻生
第九回擾靜功頑石化婦 報仇忿衆惡當關第十回賽新園巫師釋道 靈通關商客持經
第十一回兇黨回心因善解 牛童正念轉輪回第十二回元通說破靈通關 梵志擴充法裏法
第十三回指迷人回頭苦海 持正念靜浪平風第十四回破幻法一句真詮 妙禪機五空覺悟
第十五回茶杯入見度傢僧 一品遺書薦梵志第十六回弄戲法暗調佳麗 降甘霖衆感巫師
第十七回賽新園復修舊廟 東印度重禮真僧第十八回二十七祖傳大法 達摩老祖度元通
第十九回清寧觀道副投師 輪轉司元通閱捲第二十回陶情逞能誇造酒 風魔設法警陶情
第二十一回妾婦備細說衷腸 王範相逢謀道路第二十二回詠月王陽招諷誚 載酒陶情說轉輪
第二十三回貪嗔癡路過分心 清寧觀僧投老祖第二十四回神司善惡送投生 和尚風魔警破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