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 腧穴   》 第03章 足陽明胃經      佚名 Yi Ming

  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佈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歷兌。主治腸胃等消化係統、神經係統、呼吸係統、循環係統某些病癥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
  【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捨】【缺盆】
  【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
  【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裏】
  【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
  【衝陽】【陷𠔌】【內庭】【歷兌】
  ST01: 承泣Chéngqì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
  【配伍】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以左手拇指嚮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一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註】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
  ST02: 四白 Sìbái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配陽白,地倉,頰車,合𠔌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目閏)動。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ST03: 巨髎 Jù1iáo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配合𠔌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ST04: 地倉 Dìcāng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配頰車、合𠔌、治口歪、流涎。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註】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ST05: 大迎 Dàyíng
  【定位】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ST06: 頰車 Jiáchē
  【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直刺0.3—0.5寸,平刺0.5一l寸。
  ST07: 下關 Xiàguān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直刺0.5一l寸。
  【附註】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ST08: 頭維 Tóuwéi
  【定位】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綫旁4.5寸。
  【解剖】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配伍】配合𠔌治頭痛;配太衝治目眩。
  【刺灸】平刺0.5一l寸。
  【附註】①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②《甲乙》禁不可灸。
  ST09: 人迎 Rényíng
  【定位】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咽喉腫痛,氣喘,瘰癧,癭氣,高血壓。
  【配伍】配大椎、太衝治高血壓。
  【刺灸】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註】①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②《甲乙》:禁不可灸。
  ST10: 水突 Shǔitū
  【定位】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捨連綫的中點。
  【解剖】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直刺0.3—0.8寸。
  ST11: 氣捨 Qìshě
  【定位】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咽喉腫病,氣喘,呃逆,癭瘤,瘰癧,頸項強。
  【配伍】配水突治癭瘤。
  【刺灸】直刺0.3—0.5寸。
  【附註】本經氣捨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髒器。不可深刺。
  ST12: 缺盆 Qūepén
  【定位】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綫4寸。
  【解剖】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
  【配伍】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註】《圖翼》:孕婦禁針。
  ST13: 氣戶 Qìhù
  【定位】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綫4寸。
  【解剖】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配伍】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4: 庫房 Kùfáng
  【定位】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綫4寸。
  【解剖】在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配伍】配屋翳治胸肋脹痛。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5: 屋翳 Wūyì
  【定位】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綫4寸。
  【解剖】在第二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配天宗治乳癰。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6: 膺窗 Yìngchuāng
  【定位】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綫4寸。
  【解剖】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配屋翳治乳癰。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7: 乳中 Rǔzhōng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綫4寸。
  【附註】本穴不針不灸,衹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志。
  ST18: 乳根 Rǔgēn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綫4寸。
  【解剖】在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幹。
  【主治】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
  【配伍】配少澤、膻中治乳癰;配少澤、足三裏治乳少。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ST19: 不容 Bùróng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探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嘔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直刺0.5—0.8寸。
  ST20: 承滿 Chéngmǎ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配足三裏治胃痛。
  【刺灸】直刺0.8一l寸。
  ST21: 梁門 Liáng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泄瀉。
  【配伍】配梁丘、中脘、足三裏治胃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
  ST22: 關門 Guān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
  【配伍】配足三裏、水分治腸鳴腹瀉。
  【刺灸】直刺0.8—1.2寸。
  ST23: 太乙 Tàiyǐ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胃病,心煩,癲狂。
  【配伍】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直刺0.8—1.2寸。
  ST241: 滑肉門 Huáròu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配伍】配足三裏治胃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
  ST25: 天樞 Tiānshū
  【定位】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配足三裏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秘、泄瀉。
  【刺灸】直刺l—1.5寸。
  【附註】(l)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ST26: 外陵 Wàilíng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腹痛,疝氣,痛經。
  【配伍】配子宮、三陰交治痛經。
  【刺灸】直刺l—l.5寸。
  ST27: 大巨 Dàjù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配伍】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直刺 l—1.5寸。
  ST28: 水道 ShuǐDào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配伍】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刺灸】直刺 l—1.5寸。
  ST29: 歸來 Guīlái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配伍】配大敦治疝氣;配三陰交、中極治月經不調。
  【刺灸】直刺 l—l.5寸。
  ST30: 氣衝 Qìchōng
  【定位】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綫2寸。
  【解剖】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配伍】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刺灸】直刺0.5一l寸。
  【附註】衝脈所起。
  ST31: 髀關 Bìguān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綫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直刺l一2寸。
  ST32: 伏兔 Fútù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綫上,髕底上6寸。
  【解剖】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氣,腳氣。
  【配伍】配髀關、陽陵泉治下肢痿痹。
  【刺灸】直刺 l一2寸。
  ST33: 陰市 Yīnshì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綫上,髕底上3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配伍】配足三裏、陽陵泉治腿膝痿痹。
  【刺灸】直刺 l—l.5寸。
  ST34: 梁丘 Li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綫上,髕底上2寸。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配伍】配足三裏、中脘治胃痛。
  【刺灸】直刺l—1.2寸。
  【附註】足陽明經郄穴。
  ST35: 犢鼻 Dúbí
  【定位】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解剖】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配伍】配陽陵泉、足三裏治膝痛。
  【刺灸】嚮後內斜刺0.5一l寸。
  ST36: 足三裏 Zúsānlǐ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痹痛;常灸天裏可養志保健。
  【刺灸】直刺1—2寸。
  【附註】①足陽明經所人為“合”。②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參考】1、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裏和手三裏,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
  2、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裏、合𠔌、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據報道:針刺人及傢兔的足三裏,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
  4、據報道:針刺傢兔的“足三裏’、“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ST37: 上巨虛 Sh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
  【配伍】配足三裏、氣海治便秘、泄瀉。
  【刺灸】直刺l一2寸。
  【附註】大腸經下合穴。
  ST38: 條口 Ti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跗腫,肩臂痛。
  【配伍】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直刺l—1.5寸。
  ST39: 下巨虛 Xi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
  【配伍】配天樞、氣海治腹痛。
  【刺灸】直刺l—1.5寸。
  【附註】小腸經下合穴。
  ST40: 豐隆 Fēnglóng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解剖】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風池治眩暈;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直刺l—1.5寸。
  【附註】足陽明經絡穴。
  ST41: 解溪 Ji
  【定位】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痹。
  【刺灸】直刺0.5一l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ST42: 衝陽 Ch
  【定位】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配伍】配大椎、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過為“原”。
  ST43: 陷𠔌Xiàngǔ
  【定位】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有第二蹠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配伍】陷𠔌、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面腫。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足陽明經所註為“輸”。
  ST44: 內庭 Nèitíng
  【定位】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配伍】配合𠔌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溜為“滎”。
  ST45: 厲兌 Lìduì
  【定位】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鼻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配伍】配內關、神門治多夢。
  【刺灸】淺刺0.1寸。
  【附註】足陽明經所出為“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01章 手太陰肺經第02章 手陽明大腸經第03章 足陽明胃經第04章 足太陰脾經
第05章 手少陰心經第06章 手太陽小腸經第07章 足太陽膀胱經第08章 足少陰腎經
第09章 手厥陰心包經第10章 手少陽三焦經第11章 足少陽膽經第12章 足厥陰肝經
第13章 督脈第14章 任脈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