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习禅录影 》
第二天
南怀瑾 Na Huaijin
身见最难忘
今天,变一变哦!和你们没有关系,我要变。变什么?修行之道。禅宗的事暂时放下,这种事我玩了几十年。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渐修,渐修是禅的基本,也是修一切佛法的基本。
讲到渐修,就想到大乘经典上说,佛与佛见面,就是佛际外交,彼此请安问好,怎么说呢?“某某如来,少病少恼否?气力安否?众生易度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点:第一点,我们的身体肉身是报身,有善报,有恶报,有不善不恶之报,一身都是业。肉身还在,就有生、老、病、死,就有病。随时都在病中。你看,佛与佛见面,还问少病少恼否,气力安否;第二个问题,众生易度否?可见众生都很难度。我们看孔子教孝,教仁,为什么呢?社会上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圣贤的一切教化,都是对病而施药。那么我们修行最难的,就是少病少恼,气力安否;譬如,诸位在打坐的时候,感到腿酸腿麻,这也是病。感觉那里气动,都是病。
我们学佛的人,先要把“我见”忘掉。真正忘掉“我见”,已经快要成佛了。“我见”先不要管它。“身见”最难忘。所谓见,就是观念。我们修行最难的,就是去掉身体的感受,去掉四大所发生的感受。如果真能够去掉的话,四大空掉了,“身见”忘掉了,那“我见”去掉了一半,好办了。我们现在最大的痛苦是身见。现在,先想办法调整大家的“身见”。“我见”暂时摆在一边。“身见”不但是难忘,众生对身见看得很牢唷!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长得丑。长得美,或是长得矮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够可爱,爱自己的身体。中国的禅师们叫身体为色壳子,每个人都很喜欢自己的色壳子。天大,地大,我大。月亮底下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谁能把肉身看开?太不容易了。有些人在理论上,观念上可以看开。事实上,他身体上处处的感受很难办。而且,我们可以看佛学、佛经的反面,你就更透彻了解了。大家都晓得有名的《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要我们去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寿者相,谁都希望维持自己色壳子的寿命。例如,有许多学道家、学密宗的人跟我谈:“哎呀!道、佛法是好,太渺茫了。我们搞了半天,只要身体健康就很好了。”你说这话怎么不对?很对。修了半天,身体到处是病,这是大问题。而众生都有寿者相。我们以修行来讲,先不要管悟道。我看还是修行要紧。我发现满堂的男女老幼,在家出家,都在病中。除了身体的关系以外,就是自己的业力不能清净。
听
现在,以修行的路线来讲。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于一。无论你是修净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观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于一”的境界,一定要“止于一”。本来我想在这几天里面,把几种要紧的修法,都导游一遍,因为我是吃过苦头来的,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方法都去摸过,而且摸得很彻底。恐怕没有时间了。现在综合起来告诉大家修止的办法。
在修止的中间,不管你是修哪一宗派,用哪一种方法,甚至于用参话头的方法也可以。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调身。现在不谈理论,实际地体会一下。调身的第一步,先调气。气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风大。哦!有些人不要中毒唷!假如你的境界超过这个阶段,不要又回转过来。自己当心啊!我第一天晚上就跟各位讲过,我的话是放狗屁,听了会中毒的。不听又治不好病,会吃亏的。听与不听之间,自己善于选择,与我无关。调身的第一步是调呼吸,呼吸怎么调呢?调呼吸与做气功是两回事。气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术,一共有两三百种,不外乎在两个鼻孔想办法。我说不要做气功,并不是说不要调气。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后,万事不管。呼吸粗、细、长、短都不要去管它,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听,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听其自然的听。)不要去领导它,也不要拒绝它。慢慢地听。你听听看,呼吸蛮好玩的,开始短促,慢慢深长。你不要认为我的功夫很好,不必搞这个玩意儿,错喽!要想少病少恼,即使是登地菩萨也还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听呼吸要不增不减,让它自然。不过,在这中间有个毛病,叫你们听呼吸,调呼吸。结果变成去管理感觉了。怎么说呢?上座调呼吸,开始一两下还听着呼吸,但是,听几下以后,便去管身上的感觉了,念头被生理上的感觉牵去了。这话很难体会,非在此间打过滚来的,不容易知道。你们等一下体会看看。呼吸一往一来是虚的,生理反应的感觉跟呼吸比起来,比较实在,比较坚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们业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听自己呼吸往来,不要管身体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这是第一点,讲到这里为止。
第二点,假如你是修念佛的人,一边听呼吸,还念不念佛呢?或是念咒子的人,还念不念咒子呢?或是修别的法门的人,这些法门还用不用呢?当然用。怎么说呢?你用耳根来听呼吸,那个能知之性并没有跟听呼吸完全统一,假使能够完全统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风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当高了,马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谈何容易啊!若真能得到“心息相依”,你就没有时间动第二个念头,而且,这个色壳子对你已不是障碍了,如鸟之出笼。但是,还没有得道哦!若要做到呼吸没有往来的感受,那四大要绝对的健康。据我看来,诸位脸上都有病容,身心都不够健康。上座!
(啪!)不要控制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注解,在心里又讲许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
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门,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调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变成很细的气。慢慢的,气充满了。但是,不要有充满的感觉,这是表达的话。很细的呼吸,变成很缓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这个阶段,杂念妄想就比较少了,甚至感觉到杂念妄想完全没有了。但是,你不要欢喜,这下到达了没有妄念,空了。这样一来,杂念妄想又来了,呼吸又来了。听其自然。然后,再告诉你们如何走入止观正定三昧之路。
出家的同参道友要注意,恐怕平常运动太少。要注意药物、营养,要多运动。尽管在做工,那是劳动,不是运动。但是,若真要你们去运动,又懒的运动。假如你们以后一个人住茅棚专修的时候,要懂得运动,懂得调养自己的身体。
(此时,老师亲身示范,教大家运动的体功。包括修九节佛风等气功。)
我这个人是要刺激的,没有刺激,连话都懒得讲,有气无力的。嘿!今天有一点刺激了,有一两位象点样子了,有一位可能成熟了,有一位半生半熟。有点刺激性的玩意儿还能玩玩,否则不能玩。
现在话分两头,言归正传。两头,哪两头呢?功夫方面来讲,古人说:“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我们打了两天,不要说念头打不死,什么都打不死。世间法的习气太牢固、太大了,都是毛病。怎么能够见道呢?所以,功夫方面好好用功。打七者,打死自己的杂念妄想,那么,本性的法身就产生了。这是一头。另一头呢?另外一头,有人进入了“这个”,懂得了就是“这个”吗?唔!我一讲你就懂了。给你开发快一点,早作成就,广度众生。
点 心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在自己的境界上,哪里有可得的心呢?偏偏要抓个心,在那里玩心,都是妄用心。禅宗所谓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那位德山和尚,四川人,俗姓周,是专讲《金刚经》的法师,还有著作《青龙疏钞》,注解《金刚经》。后来,听到下江(长江下游湖南江西一带)有禅宗,不必研究佛经,言下顿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他一听,哎呀!魔道!魔道!不得了,非去把他消灭不可。因此,挑起自己的著作就出川了。到了湖南,正是马祖门下弘扬禅道的时候。路上饿了,他看到路旁有位老太婆卖点心,就进去了。谁知道这个老太婆是行家,看到这个和尚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代宗师的样子。老太婆留意了。德山一坐下来,就要点心吃。老太婆就问了:“你挑的是什么书?”“《青龙疏钞》,注解《金刚经》的。”“哦!原来你就是那位讲解《金刚经》的大法师。”她说:“我的点心不卖,尤其是不卖给你。如果我问你问题,你答得出来,免费供养法师,否则,不卖。”德山一听,火大了。“什么问题你问嘛!”“你不是讲《金刚经》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那一个心?”这下把他问倒了。这就是禅宗,一句话就把他问倒了,他傻了,南方的佛法有点道理,不敢乱来了。这一闷棍把他打闷起来了。
好了,到了江西,见了龙潭和尚。龙潭和尚也是马祖会下的大禅师。德山就讲了“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意思是说龙潭和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过如此。龙潭和尚一听,哦!这个样子啊!“许子亲到龙潭”。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见,龙也不现,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才亲到龙潭。恐怕你嘴巴讲,你做不到哦!这又是一棍。后来,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烧了。讲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学问再好,逻辑再好,哲学思想再好,佛学再高,才具通天彻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于太虚,这一点小玩意算什么?有屁用?所以,认为自己著书立说,太渺小了,一把火烧掉了。后来,他不讲经了,提倡禅宗。人家一问道,先打一棍子再说,所以叫“德山棒”。
梦 话
禅宗又叫心宗、达摩宗、般若宗。《般若经》是禅宗的要典。《般若经》替三藏十二部的佛法做了十个比喻:梦、幻、泡、影、水月、空花、露、电、芭蕉、阳焰。梦,我们做的梦,你说有没有?真实不真实?在做梦的时候,真实得很呢!醒来以后,才晓得梦是假的。在做梦的时候,梦是有,并不是空幻,就是你们现在打坐所看到的各种黄的蓝的红的影像,当你看到幻的时候,幻是有的。等幻过了,你才晓得是假的。水月,水里的月亮你说没有吗?却有个月亮的样子,但不是真色月亮。空花,在虚空中的花朵,虚空中哪里有花朵。当你生了眼病的时候,前面有点毛毛的花,你说有没有呢?有哇!但实际上没有。露水,不能说没有,可是,一下子就干了。泡,空气进入水里所起的水泡,你不能说没有,可是,一下子又没有了。影子,太阳底下的影子,是有,但是假的。电,不能说没有,但电子根本空。芭蕉,是空心的,把芭蕉一层一层往里面剥,剥完了,里面没有东西。阳焰、海市蜃楼,太阳在沙漠上所引起的楼台风景,假的。但是,当你看到的时候,不能说没有。这十个比喻很美。你看我们心中的色相,六根六尘都是如此,过来过去,如梦,抓不住的;如幻,不实在的。例如你们气机发动了,不是发动,狗屁!那是讲好听的,哄你们的。我一讲,你们也流行起来,这个发动,那个发动,什么发动?马达发动吗?我们的身心境界,都是梦幻泡影,水月空花,如露亦如电。所以,你用不着去妄念,妄念本空。知道妄念起来的时候,妄念就跑了嘛!你还去管它干什么?所以,《圆觉经》告诉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佛经都跟你说明了。什么密宗、净土、禅宗都给你说明了。在任何时间,不起妄想。妄想来了,怎么办呢?来了就来了,来了它会跑,用不着去赶它。“嘿!我把妄想扫掉了。”“糟了!这又是妄想。”所以,不要再加上另一个东西,就自然清净。在清净的时候,你不要想这是不是清净?这是不是空?不要再加这些。佛经把入道和修行的方法都告诉你了。可是,后世人读佛经,当成学问去研究、去注解。
本 来 如 此
刚才,跟你们讲了《金刚经》和《圆觉经》的要点。现在,再跟你们讲个简单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学佛学得蛮好,不算顶好。他把佛学的要义变成文学,作了一首诗,这是文字禅哦!他自己并不见得到了这个境界。但是,的确作得很好,这是属于文字般若。他说: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无余是无余涅槃。若有个空的境界,已经不空。“言下忘言一时了”,懂了这个道理,马上把这个道理也丢开,当下就了了。“梦中说梦两重虚”,人生本来如梦,还告诉人家人生如梦,这不是在梦里面说梦话吗?“空花岂得兼求果”,妄念就是空花,偏偏要拿妄念去做功夫去求果,这不是惨了吗?“阳焰如何更觅鱼”,心中的妄念,一切境界都如阳焰一样,是空的。看到一塘水,好象是水,哪里是水?这里面哪会有鱼呢?“摄动是禅禅是动”,“把万缘放下,不动心,这叫禅。”好!这又在动了,这还不是从妄想里跑出来的。“不禅不动即如如”,既不求静,也不求动。本来如此,很坦然很自然就在这个境界中,就是如如不动。
梅 子 熟 了
唐代有一位大梅和尚,言下顿悟。他是怎么悟的?大梅和尚求道求佛法,去见马祖,问:“什么是佛?”马祖说:“心即是佛。”大梅和尚从此就悟了道,走了。才不罗罗唆唆,什么气功、大手印、小手印的。禅宗就是如此,言下顿悟。大梅走了,跑到大梅山去。他这个大梅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马祖听说,就派了一个弟子,到大梅山去勘验这个和尚。那么,这个弟子就去到大梅山,告诉这个和尚说:“你受骗了,师父以前说心即是佛,可是,现在他不是这么说了,变了,他说不是心,也不是佛。”大梅和尚听了,笑一笑:“管他那个老和尚怎么去骗人,我总是心即是佛。”这个弟子回来报告,马祖高兴极了,说:“梅子熟也。”就是说他成功了。
了 个 什 么
好!再来给你们讲一段。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师,这和尚年纪很轻,不过,他先学天台宗的大止观,看了《维摩经》而大彻大悟。后来见六祖之后,作了一首《证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里面。永嘉大师原来是学天台修止观的。自己修止观,自己悟道了。学任何法门都可以悟道。他悟了道没有老师印证。不过,他自己很有自信,晓得自己悟道了。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道友——左-奚各-朗,两人谈了起来。他的朋友说:“老兄啊!你是见道了,不过,须要找个人印证。”他说:“现在天下哪有大善知识,我找谁去印证?”他的朋友叫他去找六祖看看。他就去了。到了广东曹溪,见到六祖。六祖坐在哪里。他绕六祖走了三圈。然后,叉手而立,不讲话。六祖说:“出家人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是哪儿来的?怎么这么傲慢?”他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绝不象我们,要问怎么打坐?怎么参话头哦!六祖说:“你既然晓得这样,何不去了生死?”他说:“那个体本无生死,还了个什么?”六祖说:“如是,如是。”好!好!好!已经对了。六祖给他印证了。当时小和尚们一个个都愣了,怎么回事?永嘉这才向六祖礼拜,然后准备要走。六祖就说:“你从浙江那么远走到广州来,我说了一句话,说你对了,你就走了?路那么远,住一晚,再说。”永嘉大师就在那里住了一晚,然后回来,这就是有名的“一宿觉”。
回来以后,作了一首有名的《证道歌》,把整个的佛法三藏十二部,变成文学化的东西。
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好了,先讲这几句。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闲道人,心中无事。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用心去除妄想,这不是妄想吗?想求一个真如境界,这不是妄想吗?妄想本空,用不着你去除。所以说“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我们念头妄想都是无明,那个能起无明的是什么?就是佛性。这个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法身觉了无一物”,什么是法身?本来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个空空洞洞,那已经是有了。“本源自性天真佛”,这个就是佛,心即是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你懂了这个以后,身心的色受想行识,如空中浮云,就不怕妄念来了,不怕五阴了。贪嗔痴这三毒,不要去跟随它,它本来是没有东西的,所以说“三毒水泡虚出没”。
这一篇文字真好,比《金刚经》、《般若经》什么经典都好。所以说禅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变成中国文化的佛法。我这么一讲,等于说了半部经。现在先休息一下。
现在一般人学禅讲参公案。什么叫“公案”?就是讲古人悟道的因缘和经过。怎么参公案呢?例如,刚才所讲的,大梅和尚听到了“心即是佛”,他就悟道了。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大梅一听就悟道了呢?我们听了半天,把你打死了,都悟不了。
我们已经讲了少数几个公案。从达摩开始,到宋代之间,禅宗有一千七百多个重要公案。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隋唐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学、艺术都受到了禅的影响。宋明理学有所谓学案,就是根据禅宗的公案而来的,语录也是如此。
唐代的韩愈,人家都说他反对佛法。其实,不要冤枉他。韩愈那篇反对佛的文章,是针对当时的皇帝迎接舍利子而写的。为了一颗舍利子,花了全国那么多的经费。把那些钱用来做社会事业多好呢!老实讲,如果我生在那个时候,可能也会写。可惜,韩愈题目找错了。实际上,韩愈并不是反对佛,只是反对宗教的过分形式化。他的主题没有写清楚。结果,搞的一塌糊涂,千古背了一个罪名。其实,韩愈后来还学禅呢!他和几个和尚禅师都是好朋友。在他的文章全集里都可以找到证据。
山顶独立海底漫游
再说宋朝的理学家,也讲本性,明心见性。原则是根据韩愈的大弟子李翱作的《复性书》。后世的理学家讲来讲去,不出这一篇的范围。那么李翱的《复性书》怎么作的?他是学禅的。他懂了以后,拿佛法的道理,弘扬了儒家。那么,他又怎么学禅的呢?
马祖有个大弟子叫药山禅师,在江西。讲到禅,离不开江西、湖南。那时候学道的人,不是跑江西,就是跑湖南,和尚们都在江西、湖南之间走,叫做跑江湖。结果,到了后世,这个名称变成社会上的术语。这位药山禅师不准徒弟们看佛经。有一天,这位老和尚自己拿了一本佛经在看。徒弟过来一看,说:“师父啊!你在看经啊!平常你叫我们不要看经,你自己又在看经。”药山禅师说:“你们看经呀,牛皮都看穿了,我看经遮遮眼而已。”这是真话,你看你们看书,连七号的小字都拼命看,用心用功啊!不但牛皮看穿了。眼睛都看近视了。那么用神!药山禅师是怕他们用后天的妄心思想去看,看了也没用。他说遮遮眼,是功夫境界唷!两只眼睛对着书本,见而不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字不是字。神光回转来,还在定中。着话不是随便说的。
那时候,李翱的官位是刺史,等于现在的省主席。李翱听说药山禅师道行高的很,了不起。请了好几次,药山就是不肯去,李翱没办法,只好亲自去庙里。进了庙子,老和尚在看书,他就站后面。站了半天,老和尚故意头都不回。小和尚着急了,说:“师父啊!刺史在这里。”“哦!”就是这么一声,头都不回。李翱个性急,胸襟狭小,气量不大。这下他气了,马上拂袖便去,边走边讲:“见面不如闻名。”这话很不客气,等于我们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不过如此。”老和尚这时后便讲话了,他说:“刺史啊!何必贵耳而贱目?”你为什么相信你的耳朵,而不相信你的眼睛呢?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非要逗得你发脾气,这也就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是,也要李翱这种人。假如,我们现在的人呢?管你的!混蛋就混蛋。人家可不是这样。老和尚点他一句,他就懂了。“何必贵耳而贱目?”李翱一听,有道理。“师父!对不起。”然后就请问:“什么是道?”老和尚仍然坐着,上面一指,下面一指。把李翱楞住了,他说:“师父啊!请你明白告诉我。”那么,药山禅师只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跪下来了,他悟了。至于悟到什么程度?等于我们之中,好几个有点感受,有哭了的。你们不要听到哭,就以为是悟了道。道还有半道,还有各种道的唷!“云在青天水在瓶”,他是懂了,不过,没有透彻。
李翱悟了以后,就皈依药山禅师。同时写了一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学禅是那么轻松!那么自在!可是说难,比死还难。怎么叫作“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说说看,我说“云在青天茶在瓶”(老师面前有一杯茶),对不对?是不是一样?什么叫“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清风明月,光风霁月,心中坦荡荡,也就是永嘉禅师的“本源自性天真佛”,就是本地风光。
李翱悟了道,等于你们在打七中间,一香板下来,是有这个境界。他是懂了,他问师父后面还有什么事?怎么说后面还有什么事?意思就是说,我懂了这个,以后怎么修行?悟了道,还要修道。懂了,还要修呀,药山禅师告诉他那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万缘放下,高高山顶立。了不起。可是,还要入世救众生,入世行菩萨道。那苦得很,非要落下去不可。你看!地藏王菩萨自己到地狱去,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若光会清高,不能入世,行什么菩萨道?光晓得入世深深海底行,爬不上来,是地狱道!要能入世又能出世,“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李翱了不起,还不满足。再问还有没有?还有一句“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就是说还有男女情欲存在,始终了不了。另外,闺阁可解释为私心,不能做到大慈大悲,不能为公,还有一点私心,免谈了,不能成道。但是,禅宗绝不用什么佛经道理,只是用几句文学境界的话表达出来,而且把佛经的道理都包括进去了。
因为药山禅师讲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现在学密宗的人,哎呀!高高山顶立,就是气脉到了头顶。道家的人说,那就是“三花聚顶,五炁朝元”。深深海底“行”,要海底发动(海底亦是穴道名),鬼话连篇,我的妈呀!天下事无话可说。你说怎么办呢?
另外,他又作了一首: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你看!这种境界多美,多高,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据说药山禅师有时跑到山上去长啸一声,声闻数十里。气功好得很,在武侠小说看来,那不得了!尤其从前面李翱悟道那首偈子,可以知道药山禅师一定很瘦,又瘦又高,走路象白鹤一样,所以才说他“练得身形似鹤形”,真是仙风道骨。
到了宋朝,有位居士张商英,作过宰相。他是个儒家。宋代的儒家都反对道家,反对佛家,佛道无缘。他的太太学问很好,尤其是学佛的。有一天,他看见《大藏经》装订得庄严华丽,很不高兴地说:“我们对自己古圣先贤的书都没有这么郑重。”于是打算写“无佛论”。太太知道了就说:“既然无佛,还论什么?应该是有佛论才对。”他听了并不心服。恰巧一天到朋友家,看到《维摩经》,有句“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感叹说:“胡人竟然也说出这等道理!”于是借回家。太太看了问:“什么书?”他说是《维摩经》。太太就说:“好!你详细看了之后,再写‘无佛论’吧!”结果,他看了以后,不但不写“无佛论”,而且学佛了。后来彻悟了,成了道。这是居士成道的例子。
我本来说过要老老实实带着大家修行做功夫,不要管什么禅呀禅的,现在呢!有点禅味来了!有几位很象样了,我们禅一下,试试看。但是,不完全走禅宗的路线,还是从规矩修行来。尤其诸位年轻人要踏实,要规矩修为这一层的苦行。连我们的老板,教主释迦牟尼佛都经过了十二年的苦行,何况我们?若真要修行,还要苦行,要“深深海底行”,非要几十年苦行不可。你们年轻的要注意唷!好好地修持,几十年后看你们的啦!
妙 止 妙 观
上午跟大家说过修止的方法。事实上,“止观”与“禅”没有什么不同。禅也是止观,止观也是禅。所谓禅宗,并没有什么稀奇玄妙。为什么禅宗上面有个“禅”字呢?就是必须从禅定来。没有禅定,嘴巴玩几句花样,学了一点“云在青天水在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青蛙扑通一下跳下水”,那是欺人之谈。真正禅宗必须从止观来,止观、禅密统统不分。若站在止观的立场来看,无论显教、密教,各种宗派,都是止观。
不过,禅的止观和其它宗派所走的路线有点不同。什么不同呢?譬如今天提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诗:“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那个如如不动的,不管它有妄念无妄念。自己保留那个能生万法如如不动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无妄念。经常保持这个,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这个,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许多的妄念在这个境界里,虽然象现在的蚊子飞来飞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这些蚊子赶快逃了,没有落脚处的。禅是不是止呢?也求这个止。不过,禅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强分辨的话,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它的宗派止于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于一念。禅宗不用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认识透彻。就在这个不动不静的如如境界中,动也无妨,动也是不动。你们现在有些人已经体会到这个影子了。影子也不错唷!能够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个主人。就怕你连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你就定在那里,不要再去求那个。那么,怎么观呢?不要另外想个办法去观。你知道在这个境界里,而且知道妄想在这个境界里生生灭灭,飞来飞去。你已经知道了。这一知,就是观。所以,他的观和天台密宗其它宗派不同。哪里不同?放任自然,自然的观。等于太阳出来了,有光明自然会照。既然是光,无有不照者。心光普照。什么心光?再明白一点讲,不管诸位有没有悟道,我现在讲话,你都明白,心头明白得很,自然这就是心光,何必另外再去找一个心光。嘿!你这个心光认清楚了,暂时不去管它!假的当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后,假的终归是假的,它会坏掉的,一坏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现了。禅宗所走的路线,就是这么妙!这么自然!那些公案语录只是给你作个参考,不要被口头禅骗了,各有各的路。“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今晚小参,改作全体报告心得和感想。
(第二天到此结束。)
---阿辉师兄录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一九七五年: 事前讲话 |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拾遗记要 | 片段残记 | 一九六零年: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第五天 | 第六天 | 第七天 | 一九六二年: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第五天 | 第六天 | 第七天 | 一九六二年: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