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笔 》 憶往述懷 》
第3節:談老年(1)
季羨林 Ji Xianlin
談老年
一
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無論怎樣說都衹能說是老了。但是,除了眼有點不明,耳有點不聰,走路有點晃悠之外,沒有什麽老相,每天至少還能工作七八個小時。我沒有什麽老的感覺,有時候還會有點沾沾自喜。
可是我原來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生來就是一個性格內嚮、膽小怕事的人。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一個人,完全是環境逼迫出來的。我嚮無大志。小學畢業後,我連報考赫赫有名的濟南省立第一中學的勇氣都沒有,衹報了一個"破正誼"。那種"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言壯語,我認為,衹有英雄才能有,與我是不沾邊的。
在壽命上,我也是如此。我的第一本賬是最多能活到五十歲,因為我的父母都衹活到四十幾歲,我絶不會超過父母的。然而,不知道怎麽一來,五十之年在我身邊倏爾而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我也根本沒有想到過。接着是中國老百姓最忌諱的兩個年齡:七十三歲,孔子之壽;八十四歲,孟子之壽。這兩個年齡也像白駒過隙一般在我身旁飛過,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我也根本沒有想到過,到了現在,我就要慶祝米壽了。
早在50年代,我纔四十多歲,不知為什麽忽發奇想,想到自己是否能活到21世紀。我生於1911年,必須能活到八十九歲才能見到21世紀,而八十九這個數字對於我這個素無大志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我閱讀中外學術史和文學史,有一個別人未必有的習慣,就是註意傳主的生年卒月,我吃驚地發現,古今中外的大學者和大文學家活到九十歲的簡直如鳳毛麟角。中國宋代的陸遊活到八十五歲,可能就是中國詩人之冠了。膽怯如我者,遙望21世紀,遙望八十九這個數字,有如遙望海上三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可望而不可即了。
陳岱孫先生長我十一歲,是世紀的同齡人。當年在清華時,我是外語係的學生,他是經濟係主任兼法學院院長,我們可以說是有師生關係。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倆同在全國政協,而且同在社會科學組,我們可以說又成了朋友,成了忘年交。陳先生待人和藹,處世謹慎,從不說過分過激的話;但是,對我說話,卻是相當隨便的。他九十歲的那一年,我還不到八十歲。有一天,他對我說:"我並沒有感到自己老了。"我當時頗有點吃驚,難道九十歲還不能算是老嗎?可是,人生真如電光石火,時間真是轉瞬即逝,曾幾何時,我自己也快到九十歲了。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了,不可信的事情成為可信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無言。"奈之何哉!
二
即使自己沒有老的感覺,但是老畢竟是一個事實。於是,我也就常常考慮老的問題,註意古今中外詩人、學者涉及老的篇章。在這方面,篇章異常多,內容異常復雜。約略言之,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最普遍最常見的是嘆老嗟貧,這種態度充斥於文人的文章中和老百姓的俗話中。老與貧皆非人之所願,然而誰也回天無力,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衹能嘆而且嗟,聊以抒發鬱悶而已,其次是故作豪言壯語,表面強硬,內實虛弱。最有名的最為人所稱譽的曹操的名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生命的價值 | 第2節:我們面對的現實 | 第3節:談老年(1) | | 第4節:談老年(2) | 第5節:養生無術是有術 | 第6節:回頭看看(1) | | 第7節:回頭看看(2) | 第8節: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 第9節:一寸光陰不可輕 | | 第10節:希望在你們身上 | 第11節:三思而行 | 第12節:園花寂寞紅 | | 第13節:人間自有真情在 | 第14節:老馬識途 | 第15節:珍愛大自然 | | 第16節:走嚮天人合一 | 第17節:我的嬸母 | 第18節:我的妻子 | | 第19節:回憶 | 第20節:寂寞 | 第21節:爽朗的笑聲 | | 第22節:毀譽 | 第23節:談禮貌 | 第24節:漫談撒謊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