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家医事   》 作者自序(2)      屈维英 Qu Weiying

  其三,中华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及至清代已自成体系且颇多创新,在治疗疾并预防疾病以及养生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能出入太医院者,都是内外兼修、学养深厚之人,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多在预防学和养生学方面颇有建树。遗憾的是,这些前人医家的医疗经验多深藏于常人难以看懂的药方之中,未成体系,但其实用价值却不容忽视,本书所做的工作不过把这些果实略呈于大众面前,让这些沉睡于医案之中的闪光珍珠抖落满身的尘埃,以期复活于当代,造福于大众。
  其四,如果读者对中华医药的发展独有兴趣的话,那么多了解一些古代太医院的真相也会颇有助益。很久以来,人们对太医院的了解知之甚少,一方面是由于事涉宫廷内秘,另一方面也因为现存的历史资料不多,即使知道一点也大多流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议。所幸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完整无缺的四万余件宫廷医案,弥补了我们在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宫廷医学的巨大空白。值得注意的是,但凡是那些能够在宫廷内供职的御医都不是躲在深宫里的“滥竽充数”之辈,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社会医学的发展,探索中医的创新,而且往往出入于民间和宫廷之间,可谓是历代医学、医术的集大成者,只不过是集百家之长供一家之用而已,因此今人也有责任对宫廷医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使其重焕青春。
  就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社会上又刮起一阵号称要“取消中医”的风浪,虽应者寥寥,但无疑也再一次暴露了中医处境的尴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很多人用现代眼光试图系统批判中医的时候,我们的邻国韩国却积极向联合国申请韩医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这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如何做解释呢?在此,本人作为一个“门外汉”也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中国在进入晚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愈演愈烈,尤其是西医的迅猛发展,中医的生存危机就一刻也未曾解除。在日益强势的西医看来,中医不过是一种另类医学,难当大任,而中医面临西医的冲击也至少有几种态度,一种态度是对中医仍持有坚定的信念,依然执着于传统的阴阳五行和脏腑理论,视西医的长驱之入而不顾,可谓数千年如一日般地我行我素;一种态度则主张中西医结合,清代太医院最后一代院使张仲元在光绪年间就有“汇通中西”的设想。但事实上,中西医结合又谈何容易,其间不仅存在着观念的巨大障碍,而且双方在医理上也颇难通约,以至于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不过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而已。长此以往,中医的人才素质也大面积滑坡,很多年轻的中医从业者连基本的望闻问切都搞不明白了。
  那么,中医到底还有没有光明的未来呢?破解这个宏大的命题显然不属于本书的探讨范畴,但也与本书的立意与内容不无相关。如果跳出纯粹的专业领域把医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来看,未来的人类文明版图一方面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的冲击,谁也无法“躲进小楼成一统”,该淘汰的注定要消亡,但另一方面,文明的最终格局也注定是多元化,谁也无法做到一统天下,反而是越有民族性的越有生命力,故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这个根不是别的,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质与灵魂、理念与精神,就是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因此,尽管延绵数千年的中医之树也不乏云遮雾绕、残枝败叶,但其根基却不是谁振臂一呼就可以动摇,更不是谁可以倡议取消之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如同倒洗澡水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同倒掉了吗?中医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土壤,谁又能说,老树在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心培育之后不会开出芬芳扑鼻的新花呢?因此,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于如何挽救中医,而是如何振兴而发扬之,也就是所谓的去粗存精,推陈出新。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责怪“取消中医”的呼声,也许正是在经历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传统文化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人们才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再一次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忱与珍惜之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皇家医事》目录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帝王也需用猛药(1)
帝王也需用猛药(2)医疗护理方法多(1)医疗护理方法多(2)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药材地道要讲究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重视未病控病情(1)
重视未病控病情(2)中医治西人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临终救命生脉散(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