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千夫所指   》 第3節:東博書院取經記      孔慶東 Kong Qingdong

  網友評論三:東博書院取經記:《千夫所指》
  作者:伊水盈袖
  一口氣讀完這篇文章。
  讀出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曠世奇才。
  讀出許多豪邁,“雖萬千人吾往矣”;
  讀出許多浪漫,野蠻與血腥在“櫻花浴”中舉重若輕;
  讀出許多委屈,“千夫指”啊……我哭了。
  幾天了,忘不掉這篇文章。
  (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曠世大師。
  想起了先生(似乎把魯迅加上,不夠尊敬似的,而且我還覺得衹要說先生,大傢一定知道特指的是誰)……9·11那年,我安慰在紐約的朋友時說:“發生這麽大的災難,太平洋深深傷心!……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除用了先生的話,想不出來更有說服力的其它話語。
  喜歡先生是在花季。父親在那段日子裏,每天伏案寫材料,之後,在單位的職務沒有了。第一批團員居然沒有我,不是自戀,我是得票最多的(操作不符合程序,不知道為什麽讓全班同學選舉),班主任說我上課愛講話,把我拿掉了。我也認為自己犯過自由主義,下次爭取吧,我沒心沒肺的,也沒怎麽感到難過。現在我聽母親說,當時她找到學校的黨總書記,抓住他的衣領往辦公室外面拽,讓他跟全校老師講清楚,為什麽我第一批不能夠入團。儘管沒有改變現狀,但是,第一批團員沒有舉行儀式,和第二批一起宣誓。雖然父母沒有跟我談論過政治,但我感覺到了與以往的不同,從入團這件事。我從上學起就開時當班長,班長第一批入不了團?什麽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先生說:“有誰從小康人傢而墜入睏頓的麽,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我佩服先生,他說出了最能表達我心情的話。
  (二)
  雖萬千人吾往矣,這是雄糾糾的真猛士,先生,還有孔大俠以及蕭峰……。以下全部引用孔大俠的文字,既然表達的是一個意思,不如節約能量,引用是節能的最好辦法。
  千夫所指,為什麽就會無疾而終?我從小就不明白,至今也還是不明白。幸虧了這不明白,我得以皮糙肉厚,每每在千夫所指的長坂坡上,七進七出,即使血透了徵袍鎧甲,也衹當是洗個櫻花浴。
  然而我並非不知道,千夫所指,已經點翻了無數的好漢,正如我的一首詩裏所寫:“平原上,網翻了無數,雄獅猛虎。”肥大的,切作牛肉賣了;瘦小的,剁成細餡,蒸得上好包子,賣與華老栓和祥林嫂們。我親眼看見,千夫的彈指神通,如機關槍布成的火網,掃射着一個又一個爆破組。董存瑞、黃繼光、馬特洛索夫、張志新、布魯諾……全都倒下了。我衹是不相信,難道就不會有例外?或者是故意蒙騙住自己的理性,以不相信為藉口,企圖硬撲上去,撲出一片彈孔中的黎明?所以周大哥纔說:“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嚮刀叢覓小詩。”
  不怕敵人的刀槍,固然也算得英雄,倘若是孤膽鬥敵,還可算做大英雄。而不怕千夫所指,是大英雄也很難做到的,因為千夫裏多數正是英雄所要拯救的人,還有他的戰友和同志。蕭峰、楊過、令狐衝、袁崇煥,都是面臨過千夫所指的。被千夫所指的,有時候確實是壞人壞事,比如秦檜和日本法西斯,所以千夫就更有了豪邁的正義感,特別是當自稱代表黨意民意、代表自由民主的現代媒體充當了那千夫的時候。媒體殺人,酷於暴君,兇於猛獸,天羅地網,萬民稱頌。魯迅的一生,多數精力就是在媒體上跟那些喪失了良知的媒體和“民意”做鬥爭的。
  (三)
  野蠻與血腥在“櫻花浴”裏舉重若輕。“千夫指”,我讀出許多委屈……想哭。
  問我怕不怕千夫所指?我承認,我也怕。雖然洗過若幹次櫻花浴,也還是“心裏有點跳跳的”。特別是當那千夫裏,有我的朋友和鄰里,有我的老師和學生,甚至有我的親人和愛人,他們跟惡人小人洶涌在一起,嚮我射出憤怒的“六脈神劍”時,我往往退縮了,妥協了,假裝幽默了。我因此知道,我不是蕭峰,我不是魯迅,我不是耶穌。我頂多能做個金聖嘆,在刑場上給含淚的兒子出個對聯:“蓮(憐)子心中苦”,兒子因悲傷對不上來,金聖嘆大笑曰:“傻兒子,應該這樣對,梨(離)兒腸內酸。”金聖嘆也是個千夫所指的另類,所以我很可能連金聖嘆也做不了。另類不敢做,庸人不屑做,剩下的就衹有“妹妹坐船頭”了。唐伯虎、賈寶玉走的就是這條路,企圖混在脂粉堆裏,恩、恩、愛、愛,纖繩蕩悠悠。結果仍是被革命群衆給揪出來,還落個文化流氓的名聲。看來真的如范仲淹所云,是進亦憂、退亦憂了。所以,對待千夫指,有時候要橫眉冷對,有時候要低眉順眼,有時候要眉開眼笑,有時候要眉頭一皺、假裝無疾而終。還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是那千夫的一員。歸根到底,千夫是誰?是我們大傢,是我們這個互相吞食的可憐的世界。千夫啊,我為你們憂傷,然而,我愛你們。
  (四)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評論一:孔慶東的“醉寫術”第2節:“千夫所指”孔慶東第3節:東博書院取經記
第4節:目錄第5節:自序:千夫所指第6節:30年前的月亮
第7節:多情最數王憐花第8節:記得那人同坐第9節:帝國主義的乏走狗
第10節:孔子論廟災第11節:國劇運動第12節:哪兒的大米好吃?(1)
第13節:哪兒的大米好吃?(2)第14節:傳聞的偏差(1)第15節:傳聞的偏差(2)
第16節:2005年總結第17節:讓所有的日子都來吧第18節:人大日記(1)
第19節:人大日記(2)第20節:生命在於靜止嗎?(1)第21節:生命在於靜止嗎?(2)
第22節:慶東舊體詩四首第23節:不敢說吳清源第24節:愚人節遠行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