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鄉在紙上:一個村莊的歷史和命運   》 第3節:高高的慄木門樓(1)      潦寒 Lao Han

  散文是自由的文體,但又是很驗作傢素質力的文體,作傢的情感、思想、學養、語言,以及想象力皆裸露無遺。這裏所說的想象力不是虛構--散文是不允許虛構的--而是一種藝術靈性的張揚。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關於園子與四季的對應描寫,誰能說那不是想象力呢?在潦寒的這本書中,這種靈性的翅膀亦隨處可見。例如,《羊的門》裏綁緊老漢丟羊後,作者用飽蘸了憂傷的筆寫道:"……我從小長這麽大,還沒有看到這麽絶望的神情,綁緊喃喃地說這話時,仰着臉,那淚珠順着那刀刻般的皺紋裏一點點地嚮外浸滲,能讓人清晰地看到那淚珠中的????分。"我們見過太多的關於眼淚的描寫,但面對着潦寒筆下看到"????分"的眼淚,仍然會為之心動。如何以藝術的眼光和獨到的創作技巧嚮人類的生存以及精神狀態予以衝擊,是評判作傢藝術才情的主要標準之一。在這一點上,潦寒用他的作品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關於潦寒的這本書我已經說了不少,其實我和潦寒素不相識,對他的人生道路和心靈歷程一無所知,因此,當春風文藝出版社的王維良先生要我為這本書"序"幾句時,我躊躇了許久。好在法國大散文傢蒙田曾說過這樣的話:"假如國王陛下已經認識了我的作品,那他就認識了我的為人了。"說這話的背景是國王提議要認識他,蒙田卻不肯給面子。在我看來,這恐怕不光是一種文人的傲氣,也是一句關於文學原理的大實話,因為真正的散文必然屬於靈魂的裸顯與生命的直呈,所以讀其文大體上也就可以想見其人了。既然如此,我也就鬥膽應承下來。而且,讀完了這本《故鄉在紙上》,我也確實認識了那個"靠讀書和寫作從農村一步步走到省城"的潦寒,以及他那"體驗生命痛感和出走欲望的最原始的出發點"--慄門張。
  是為序。
  高高的慄木門樓
  每一個村落的形成與演變,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史。
  --題記
  歷史的最大教訓之一,就是沒有一種文明被視為當然。它的獲勝不是確定無疑的。如果你出了很糟的牌,犯了足夠多的錯誤,角落中的黑暗年代,便總是在等着你。
  --保羅·約翰遜
  1
  我的祖先哪裏來
  山西洪洞縣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麽
  大槐樹上的老鴰窩
  這首傳唱了五百餘年的歌謠,在歷史的夾縫中,在缺牙少齒的老年人晶瑩的淚光中,飽含着歷史變遷的無限滄桑與背井離鄉的無限蒼涼。當我翻開還彌漫着墨香的《郾城縣志》時,一串串淚珠潸然滴落……
  "元末兵災連年,赤地千裏,人死殆盡。境內大多居民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戶1621,人12345,與宋金時萬戶相比,減少約百分之九十。"《郾城縣志》僅用寥寥數語,便把遷民的原因、背景以及當時悲壯、荒涼的情景通過有形的文字與無形的遐想鬼魅一般勾畫出來。我細心研讀一下纔發現人口的杜撰性,12345,這種隨意性的約數更深一步地說明了當時的荒涼,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洪武遷民與永樂遷民的悲劇所在。
  據史書記載,從元世祖四年(1263年)至民國廿九年--三十六年有災,其中一次連續七年洪水不下。從元世祖十九年(1278年)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共出現蝗災十一次、地震十次,這是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郾城有明確記載的天災。而人禍更是比洪水肆意,比地震暴虐,比瘟疫兇猛。元末的戰爭使中原大地東西六七百裏、南北近千裏無人煙。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了鞏固政權,醫治元末以來的戰爭創傷,迅速發展生産,采納了鄭州知州蘇琦、戶部侍郎劉九臯等人的建議,做出了嚮中原大規模移民的戰略决策。《明實錄》記載的洪武四年(1371年)河南人口1891000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到4030454人。山西人口最稠的地方是地處交通要道的洪洞縣。洪洞縣的大槐樹植於漢代,明時大槐樹身粗數圍,蔭遮數畝,樹上築滿了老鴰窩,乃是方圓數百裏獨一無二的槐樹。遷民衹有從洪洞縣開始嚮外遷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春風文藝出版社
第1節:序一:為責任而寫作第2節: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第3節:高高的慄木門樓(1)
第4節:高高的慄木門樓(2)第5節:高高的慄木門樓(3)第6節:高高的慄木門樓(4)
第7節:高高的慄木門樓(5)第8節: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第9節:紙上的痛苦(1)
第10節:紙上的痛苦(2)第11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1)第12節: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識"(2)
第13節:傳統的覆滅(1)第14節:傳統的覆滅(2)第15節:忍耐與善良(1)
第16節:忍耐與善良(2)第17節:與生俱來的高貴(1)第18節:與生俱來的高貴(2)
第19節:家乡的人命案(1)第20節:家乡的人命案(2)第21節:家乡的人命案(3)
第22節:在嬗變中沒落(1)第23節:在嬗變中沒落(2)第24節:在嬗變中沒落(3)
第   I   [II]   頁

評論 (0)